第十二章 決意東征
倘若劉備攻打東吳,勝算是比較大的。
但問題是,無論成敗,都會形成曹魏一家獨大的局面。
吳魏關係曖昧,倘若攻魏,東吳或許不會出兵伐蜀;但若伐吳,曹魏若趁機伐蜀,該當如何?就算曹魏坐觀成敗,一旦吳蜀之戰結束,曹魏勢必會出手。到時,蜀敗則伐蜀,吳敗則攻吳。諸葛亮越想越覺頭大,正自盤算間,忽聽階下一人高聲道:
「陛下不可!」
諸葛亮循聲望去,卻是素來沉默寡言的趙云:
「陛下!國賊乃是曹氏,而非孫權!今曹丕篡漢,人人得而誅之,若陛下以有道伐無道,天下有志之士勢必相隨。何況曹丕初登大寶,政局未穩,此時伐魏正是時機,正如昔年文王伐紂,諸侯將共舉義旗。若舍魏而伐吳.……」
趙雲本想說伐吳為舍大義而為小義之舉,但權衡再三,終還是道:
「陛下,吳蜀一旦交兵,勢必戰況持久。若曹魏趁機混水摸魚,只怕會迅速壯大,到時陛下將再難光復大漢!」
眾臣也紛紛點頭稱是。
諸葛亮心中聽得明白,不由暗嘆:此子是和氏壁仁義一角,今日觀之,果不尋常,看來我確當將此子收入我玄門之中。
劉備也不由得思忖,尤其是當他聽到文王伐紂時,不由得龍眉豎起,似是觸及了某斷記憶。待趙雲說完,才幡然醒悟。
關羽之死自然是給了劉備沉重打擊,但若說此次伐吳全為關羽報仇,倒也不盡然。對於伐吳伐魏,劉備思之良久,心中自有權衡。
是打東吳還是打曹魏,看似好像攻打曹魏明正言順,實則並無多大區別,東吳已向曹魏稱藩,無論伐誰,自己都是師出有名。
而實際上呢?從荊州一事上來看,東吳是頭不安分的猛虎,一旦自己攻打曹魏,他必會從中掣肘。劉備心裡明白,吳侯量小,定是咽不下這口氣。畢竟他劉備能有今天,全是拜東吳所賜,可以說劉備有今日的成就,東吳功不可沒。
赤壁一戰,東吳先救自己,又借給自己南郡招兵買馬,才有了自己先取西川,再下漢中,跨南郡雄踞川蜀。若說成全他劉備今日之勢者,不正是他孫權嗎?試問,昔日的大哥怎麼能甘拜曾經小弟的下風?
但先打東吳就不一樣了,曹丕是有資本看到最後的,他定會坐觀成敗,必是極願意看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的。
劉備能有今時今日的地位,正是他投入全部身家賭出來的,而此次豪賭的本錢是:兩川有天塹之險,東吳有長江之勢,一旦自己拿下東吳,曹丕急難圖謀。只要守得住,就可與曹魏平分天下,而就算自己敗了,自己還可憑蜀道之難踞守川蜀,這個彩頭,實在是太難拒絕了。
但這些話,莫說在這朝堂之上,就是在平時也是萬萬說不得的。劉備以仁義名揚天,更以仁義而治天下,若不說是為了兄弟之義,味道便完全變了。
對此,劉備心中早已盤算通透,聽完趙雲的話不禁嗔道:
「孫權害聯弟,此一恨也!糜芳、傅士仁背主而降,二弟之敗皆由此二人所引,此二恨也!潘璋、馬忠擒殺我弟,此三恨也!仇人俱在江東!」
劉備說至此處,冷笑一聲:
「我不誅他又當誅誰?」
趙雲聽罷,只當是劉備被仇恨沖昏了頭腦,但他卻未有劉備這份眼光了,不禁苦勸道:
「陛下當以天下為重,漢賊之仇是公,兄弟之恨為私,還望陛下公私分明才是!」
正此時,只聽階下有人暴喝道:
「子龍欲阻大哥為我兄弟報仇嗎?」
這一聲仿如平地激起一道驚雷,登時激起千層浪,趙雲更是激起一身冷汗。
諸葛亮本想出言勸劉備,聞得此聲,登時不再言語,心中暗道:他怎麼來了?
此時,殿門處,一個黑影已從陽光中走了進來,但見此人身高八尺,落腮鬍、豹環眼,不是張飛又是誰人?
張飛大踏步步上殿前,但見其酒氣熏天,所過之處,眾臣無不噤鼻掩嘴。卻見張飛走至殿前,看了劉備一眼,眼圈便已泛紅:
「大哥!二哥之仇不報,你我兄弟如何心安?」
劉備見到張飛身影時,已緩緩站了起來,眼中也隱含淚花,聽到張飛喚自己大哥時,淚花早已撲朔而出。
待張飛說完,劉備早已長身而起,走出桌案,三步並坐兩步來到張飛跟前,與張飛抱頭痛哭。兩旁眾將,無不被感染,不由得悲從中來。
劉備哭罷,長聲道:
「聯以仁義治天下,若不能為二弟報仇,縱有萬里江山,又有何用?」
趙雲哪還敢再說,不禁退回武將列中,搖頭長嘆。
黃權出列道:
「陛下所言甚是!微臣願與陛下同往!」
其餘黃忠、嚴顏、趙雲、廖化一眾武將亦齊聲道:
「臣等願與陛下同往。」
餘眾皆道:
「臣等亦願同往。」
這一聲聲回蕩在大殿之中,久久不散。
次日,張飛便匆匆而回。原來,張飛既得劉備首肯,便立刻返回閬中整兵。
臨行前,劉備把著張飛的手道:
「我知你因二弟之死心中不痛快,聽說你常鞭撻士卒,此是取禍之道,久必生恨!二弟已去,三弟千萬珍重!」
張飛眼圈犯紅:
「大哥放心!小弟必不魯莽!」
言罷,飛身上馬,絕塵而去,消失在晨色之中。
雖然朝堂之上已定下東征,但私底下勸劉備先滅魏而後伐吳者,亦是大有人在,便是諸葛亮也連連上奏,請劉備收回成命。更有甚者,像學士秦宓竟欲死諫。但劉備心意已決,此時更是無人可以阻止。既然秦宓死諫,劉備便索性全其大義,將其打入獄中,聽后發落。
又過旬日,劉備下旨,命丞相諸葛亮輔佐太子守兩川;又令馬超、馬岱兄弟守西涼,魏延守漢中,以防曹丕趁虛而入。至於東征事宜,詡軍將軍趙云為后應兼糧草;黃權為參謀;黃忠為前部先鋒;馮習、張南為副將;傅彤、張翼為中軍護尉;趙融、廖淳合后。川將數百員,並五溪番將等,號稱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