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勢均力敵
東吳軍各部全力追襲,他們不斷將蜀軍拋在身後,陸續抵達這個戰略位置並不顯著的村落。雙方將領在進攻防禦的過程中甚至從來沒有考慮過,雙方會在這個並不起眼的村落展開一場決戰。
率先抵達涿鄉的隊伍是朱然的部隊,朱然對涿鄉發起了一次進攻,遭到了蜀軍的瘋狂反擊。在留下了幾百具屍體無功而返后,朱然意識到涿鄉的蜀軍戰鬥意志非常堅決,戰力也不容小視,這不是一般的隊伍,在這種時刻蜀國能組織起這樣反擊力量的人,恐怕只有劉備了。
想到遭遇的可能是蜀軍的主力部隊,朱然再不敢貿然進軍,不得不放棄進攻,就地休息,等待友軍的支援。
隨後,也就是半個時辰,陸遜、韓當的部隊陸續抵達涿鄉。陸遜並沒有派主力部隊去追擊黃權部,只是派了輕騎追襲,而大隊人馬則渡江直取涿鄉追襲劉備主力。隨後,東吳各部陸續抵達涿鄉。
夷陵之戰對於東吳無疑是一次空前的大捷,東吳各部均有斬獲,周泰的部隊甚至俘虜了蜀軍近兩個營的兵力,前軍蜀將杜路、劉寧兩營皆降。經此一役,陸遜立下不世之功,足以與周郎赤壁火攻、呂蒙白衣渡江相媲,成為自周郎、呂蒙后東吳第三號人物。
這一次,再沒人敢輕視這位儒雅謙遜的書生都督了,看著他的淡定從容,眾將士的臉上都洋溢著掩飾不住勝利的喜悅。對於眼前的涿鄉,他們並沒有放在心上,劉備的大軍已經折損大半,士氣已喪。而涿鄉並不算是堅城,甚至連城都稱不上,這只是一個近百戶人口的村落,若是大軍踏過,恐怕連個渣子都剩不下。
陸遜眼看各部人馬俱已到齊,就連夷道的孫桓都已經抵達涿鄉,是時候進攻了。
陸遜先派了韓當部對涿鄉進行試探性進攻,結果卻出人意料,蜀軍雖然被斬殺大半,士氣陷入空前低谷,反抗卻十分猛烈,士氣絲毫不輸方才大捷的已軍。
韓當部在涿鄉附近的一個山岡上與蜀軍打了近一個時辰,雙方將士在這個方圓不足一里的山岡上不知死了多少人,蜀軍卻始終未退半步,反倒在韓當部攻堅回退時還進行了兇猛的反撲,致使韓當部蒙受了不小的損失。
陸遜在眾將陪同下密切關注著戰場上的形勢,眾人十分驚訝於蜀軍的恢復能力,竟在這般慘敗下這麼快便恢復了戰鬥力,簡直可以說是難以思議。而陸遜清楚,能有如此戰力,定是拜劉備所賜,這讓陸遜越發佩服這位不世出的梟雄人物,到底是三皇界的頂尖人物啊!
原本以為是一場殲滅戰,卻沒想到是一場攻堅戰。一時間,東吳眾將無不訝然無語,方才的滿腔熱忱剎那間煙消雲散。
「蜀軍斷後隊伍很了不起啊!竟如此頑強!」
朱然的感慨打破了東吳將領的沉默。
立在朱然身旁的周泰沒有言語,只是密切關注著山岡上的激戰,不過對蜀軍的表現顯然很是感慨。
孫桓與蜀軍打的時間最長,對蜀軍有比較深的認識:
「蜀軍一向如此頑強,這股斷後部隊應該保持了完整的建制。」
陸遜眯著眼睛輕描淡寫道:
「這應該不是蜀軍的斷後部隊。」
眾將面面相視,神色各異。其實東吳高級將領大多是久戰殺場的宿將,從蜀軍如此頑強決絕的反擊中隱然已經感覺到了可能是劉備坐陣,只是這些人似乎都頗有默契的沒有點破。此時聽到陸遜的話都住了口,只見陸遜收回目光環視眾將,目光中似乎帶著看破世事的淡然道:
「能這麼快穩住陣腳,蜀軍眾將中絕沒有這樣的人物!蜀軍這次夷陵慘敗,損失在半數以上,幾乎是打殘了。在這種形勢下,蜀軍的士氣極度低糜,已經不太可能形成如此強勁的反擊了。」
眾將神情各異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陸遜的話自然不假。
殺場交鋒,一方新敗,兵力消耗到一定程度,隊伍就已經喪失了鬥志。而當兵力損失近半的時候,幾乎已經不可能還有什麼戰力可言了。那個時候,士氣勢必將降到低谷,軍無戰心,潰敗之勢將再不可避免。
但通過殺場交鋒便能看出其中關節,若出自一個久經殺場的宿將,不足為奇;可是出自一個少有征戰的儒生口中,倒讓人頗為驚異。東吳的高級將領們從未如此真切的意識到,陸遜之勝絕非偶然,這更像一個久經殺場出身軍旅的宿將的傑作。
此時,陸遜已經續道:
「涿鄉並非戰略要地,蜀軍不太可能在這裡留預備隊。通過對方戰力來看,這也不應該是從前線敗退下來的部隊。那麼,能這麼快凝聚起如此戰鬥力穩住陣腳的只有一個解釋。」
陸遜一字一句道:
「劉備定在軍中親自作陣!」
這個想法,雖然每個高級將領都有懷疑,但此時由陸遜之口說出來,卻無疑驚起了驚濤駭浪。
「怎麼會?」
周泰脫口而出:
「經此一役,劉備已經被殺破了膽,怎麼可能還會在軍中?」
這位粗中有細的上將話雖如此,但目光中似乎早已同意了陸遜的說法。
朱然雖然早有此懷疑,但他最先抵達涿鄉戰場,越細思越覺得不可思議:
「劉備帝胄之身,以潰兵抵擋我新勝之軍,他真的視自己性命如草芥嗎?」
孫桓卻滿臉佩色道:
「都督所言確有幾分道理,否則,除非劉備真的能料敵先機,會在這個它窮鄉僻壤安排預備隊以防不測。」
朱然當即勃了他的懷疑:
「劉備在這裡絕不會留預備隊。」
孫桓淡淡道:
「那就只有這一個可能了!」
眾將不由恍然,他們似乎已經確認:劉備果真在這裡!
想到堂堂一國之君竟以身犯險,置身於這麼一個毫無防禦優勢的村莊里,東吳將領們不由得熱血沸騰,摩拳擦掌:若能擒得劉備,此等功績足已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