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自從李丁文來到石府後,侍劍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每當石越、李丁文在書房商討事情時,他會自動守在門外。雖說公子與李先生不會談論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府里人也都是桑府送來的可靠之人,但養成這種習慣是很有必要的,否則萬一讓不相干的人聽到了什麼閑話傳出去,終究不便。
一個懂事的奴僕,主人想不到的要為主人想到,主人不便吩咐的要自動去做。而當他第一次這麼做時,李先生讚許的目光也說明他做得對,他想,大嬸真是奇人,她教的這些全都無比正確。
石越與李丁文正在書房談論朝中局勢,侍劍在書房外看見桑充國興沖沖走來,心中微一遲疑:桑少爺不算外人,聽到公子的話應該沒什麼……可他只有一根筋,腦子不會轉彎,聽到公子和李先生的談話會不會誤解公子?這個念頭在心中一轉,便笑道:「桑少爺,我家公子和李先生正在書房裡,我馬上去通報。」他只需提醒公子桑少爺來了,該怎麼做公子自會決定。
對侍劍的這點小心機,桑充國絲毫未覺,倒是李丁文出來后,狀似無意地看了他一眼,他臉上一紅,覺得這李先生還真是可怕,似乎沒什麼可以瞞得住他。
不過李丁文對侍劍的這份機靈和警覺非常滿意,隔天他便問侍劍:想不想學武?
侍劍頗為不解:「我學武做什麼?公子是讀書人,又不是帶兵打仗的將軍。」
李丁文撇撇嘴,反問:「公子雖不是將軍,卻未必不會帶兵打仗,到時候你希望公子把你留在家裡還是帶在身邊?」
侍劍呆了呆:「讀書人怎麼打仗?」
李丁文道:「讀書人怎麼不能打仗?又不是叫你家公子親自上戰場與人廝殺,他坐在帥帳里指揮大軍便可。那時,公子身邊便需可靠的護衛,你若從現在開始學武,將來或可親自統領護衛。」
侍劍呆住,一時想不明白書生怎麼會去指揮大軍,指揮軍隊的不都是將軍嗎?不過公子本事那麼多,他寫的書全天下的人都爭著看,這也是有可能的;況且李先生既這麼說,那總是錯不了的,那我要不要學武?只略一猶豫,他便下定決心:多學點本事總不會有壞處。
想到這裡,侍劍便點點頭,道:「可是府里沒有會武的人,若我學武,豈不還要去外面請師傅?我一個書僮,可不敢這樣……」
李丁文自得地笑笑,道:「不必去外面請師傅,我教你便可!」
侍劍半是崇敬半是懷疑地看著他,難以置信這個師爺一樣的人竟是文武雙全。
侍劍既學文又學武,還要善盡書僮、小廝與兼職丫環的職責,時間安排得比石越還緊湊。在石越提出《青苗法改良》的建議后,石越時常被中書省和皇帝召去議事,侍劍不能跟進去,他便在身上帶一本書,一面等石越出來一邊讀書,後來漸漸養成習慣,走哪兒身上都會帶一本書,每當石越不需要他在跟前伺候時,他便拿出來讀,不懂的地方就記下來尋機問李丁文或石越;有時候石越出門沒帶他,他便留在家中練武練箭。他修文習武如此勤奮,卻絲毫未疏忽自己本身的職責,連李丁文那樣挑剔的人也暗暗稱讚,覺得石越當初留下了這個小書僮,簡直是無比英明的決定;而這個小書僮跟了石越,也是他莫大的運氣,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侍劍忙碌並快樂著,他知道自己習武的進境都十分不錯,因為他在石越和李丁文的臉上看到了讚許,他相信: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公子身邊的第一紅人非他莫屬——當然,他是指家僕當中的第一紅人,那位李先生就是他無論如何也無法超越的,等將來公子官做大了,說不定還會來更厲害的張先生、王先生什麼的。
轉眼間一年過去了,侍劍高了一些、壯了一些。石府中又增加了幾個家丁僕從,這是石安向李丁文請示后買下的,石越知道后,也只是皺了皺眉頭,並未多說什麼。
讓侍劍高興的是,新來幾個家丁小廝都遠不如他,對他的地位不構成任何威脅,他有時會看到李丁文對伺候自己的小廝大皺眉頭,後來李丁文又想通過桑家從大叔那裡買幾個伶俐的,可大叔那裡能脫手的幾個孩子都訂出去了,餘下的年齡還小,受的訓練也還不夠,大叔不肯砸了自己招牌,讓李丁文再等三五年,李丁文只能無可奈何地下了訂金,眼巴巴等著。
在這種情況下,李丁文對侍劍加倍重視,他對下人一向是愛理不理的,唯獨會對侍劍多說幾句話,指點一下文章箭術,石桑兩府下人無一不知侍劍是石越、李丁文面前的第一紅人,對侍劍又是羨慕又是嫉妒,連桑來福跟侍劍說話時也是客客氣氣的,更不用說石府下人。好在侍劍也不會恃寵生傲,仍是一如既往地謙遜有禮,並不會讓他們過於嫉恨。
這樣一個有才有貌溫和親切又前途無量的書僮,自然是丫頭們心中的如意郎君、岳父岳母們心中的上佳女婿,在侍劍毫無察覺之時,他已成為桑家眾多丫環、以及兩府那些家有女兒的家丁僕婦覬覦與討好的對像了,在這些人中,以石安夫婦最為積極。
安大娘雖然忠厚,但也並非不知道為女兒打算,從桑府到石府,兩口子對兩府家僕知之甚詳,合計來合計去,沒一個比得上侍劍的——他們看中的倒不是侍劍前途無量,而是侍劍踏實不虛浮、溫和不暴躁的品性,再說,如果女兒嫁給侍劍,他們與女兒見面的機會就多了。只是兩口子想了又想,不知道怎麼才能把侍劍這個乘龍快婿收入自己家中,好在他們兒子給出了個主意,讓安大娘托侍劍捎點什麼東西或傳句話給她女兒,只要侍劍與阿菡見上幾面,憑阿菡的樣貌和聰明,多半便能打動侍劍,若不能,那也是天意。他們卻不知道侍劍早已見過了阿菡,還被一通玩笑激得不敢再見阿菡。
安大娘找侍劍捎東西時,侍劍並未深想安大娘的意圖,他只是不願留下更多口實,給人取笑也就罷了,但若流言傳到公子耳中,公子會不會誤解自己行為不端?!公子一向潔身自好,梳頭、更衣、沐浴等一應貼身瑣事都是自己打理,不容旁人近身,只怕也容不下自己的書僮和哪個丫環牽扯不清。想到這些,他便不大情願,可安大娘一直對他關懷備至,當安大娘板起面孔時,他也只好從命了——當然,答應了幫著傳話捎東西,不代表他就會去見阿菡,到了桑府後,他找了一個在外間侍候的粗使丫頭把東西遞進去,以後幾次都是如此,阿菡漸漸察覺侍劍在迴避她,惱羞成怒。唯安大娘一直被蒙在鼓裡,以為侍劍每次幫她傳話,都會與女兒見面,樂呵呵地等著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