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游龍戲唐> 第三百九十二章 太宗的執拗(一)

第三百九十二章 太宗的執拗(一)

  貞觀二十年四月十六日,太宗率文武百官離開魚渠嶺,一路向京師急趕而回,至此,一場規模浩大的會盟草原諸部之盛事算是就此落下了帷幕,儘管朝廷對外宣布阿史那明利謀逆一案已然告破,諸般涉案人等盡皆伏法,然則不管從何等角度來說,這麼場會盟盛事都不免有著虎頭蛇尾之嫌,好在如今薛延陀已滅,眼下的草原諸部已然是一盤散沙,倒也不虞形勢有變。


  貞觀二十年五月十四日,帝駕抵京,以房玄齡為首的留守官員率城中百姓郊迎,太宗當眾嘉許房玄齡留守之功,以當世蕭何譽之,回宮后,第一道旨意便是著房玄齡總攬朝務,至此,儘管不曾公然宣示,可吳王李恪的監國之權已被取消,而陳子明主持朝廷大局的權力同樣被收回,皇權再次高度集中在了太宗的手上。


  越是聖明之君主就越是戀權,此乃千古不易之真理,太宗自然也不會例外,早先不管是放權給李恪,還是將主持朝務大局的權力交給陳子明,那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如今局勢既定,太宗收權乃是題中應有之意,實是無甚稀罕可言,對此,早在太原之際,陳子明便已然料到了的,自是不會有甚抱怨之心思,反倒是樂得趁著這麼個無甚大責任在身的空檔,好生陪陪闊別了兩年之久的妻妾兒女們,樂此不疲地享受了番天倫之樂。


  「子明,小王剛得知的消息,父皇有意將八弟、十弟一併召回京師,如此,朝局怕是不免又要亂了,子明看此事當何如之才好?」


  陳子明似乎天生就是一勞碌命,這不,天倫之樂都還沒享受上幾天呢,李恪那頭就著人傳了話來,說是有要事要議,對此,陳子明自是不敢稍有懈怠,下班回府之後,匆匆用過了晚膳,便即領著陳重等幾名心腹手下喬裝趕到了往常與李恪密議的庭院,卜一落了座,就見李恪已是滿臉愁容地道出了相召的緣由之所在。


  「哦?」


  李恪此言一出,陳子明的眉頭當即便是微微一揚,但卻並未急著言事,僅僅只是輕咦了一聲,望向李恪的眼神里滿是探詢之意味,無他,陳子明這些日子以來,雖是在享受著天倫之樂,可對情報工作的重視卻是不曾放下,如此重大的消息,陳子明身為朝廷排名第二的宰輔都不知道,而「新欣商號」那頭也不曾有風聲傳來,偏偏如今已是無職責在身的李恪率先知道了,這其中顯然有不對味之處,自是由不得陳子明不心懷疑惑了的。


  「小王可擔保此事斷然無虛,詔書或許明日便會下了的。」


  面對著陳子明的探詢目光之凝視,李恪明顯是心虛了,臉一紅,趕忙出言解釋了一句,卻硬是不肯提消息之來源。


  「陛下用心良苦,之所以召回二王,實是為了保護殿下之周全耶。」


  陳子明多精明的個人,哪怕李恪堅持不說,只一瞧其的臉色,陳子明便知此事十有八九是從剛被晉封為容華(嬪妃等級之一,從三品)的武媚娘處傳出來的,心中雖是極為的不滿,但卻並未帶到臉上來,反倒是略帶一絲激動之色地感慨了一句道。


  「嗯?此話怎講?」


  一聽陳子明此言蹊蹺,李恪不由地便是一愣,皺著眉頭想了片刻,還是不得其要,不得不出言求教道。


  「道理很簡單,這年余來殿下的表現如何,諸般臣工可都是看在眼裡的,但消無異心者,應是皆已視殿下為儲君,然,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魚渠嶺一事便是前車之鑒,故而,陛下不得不多引些皇子進京,以此來分散不軌者之注意,保殿下之周全。」


  與太宗相處如此多年,陳子明對聖心的把握,自非常人可比,幾句話便點透了太宗召越、紀二王回京的出發點之所在,當然了,有一句話陳子明卻是沒說,那便是太宗用心雖是良苦,可惜卻是在做無用功,此舉不但不能有效地減少李泰那頭置李恪於死地的決心,反倒會令朝局進一步陷入紛爭狀態,這等情形自然不是啥好事,然則唯恐李恪憂心過甚之下出昏招,陳子明索性裝起了糊塗,左右船到橋頭自然直,再亂也不過就是三年多的時間罷了,但消小心應付了去,卻也不怕會有傾覆之危,這麼個自信,陳子明還是不缺的。


  「原來如此,父皇待兒臣實厚矣!」


  李恪雖也是聰慧之人,可在智算之道上,卻明顯遠不及陳子明,自是算計不到朝局最可能之變化,加之對陳子明之能有著絕對的信任,此際聽得陳子明的分析頭頭是道,也自不疑有他,心情大好之下,竟自感慨了起來。


  厚么?當真不見得,太宗對李泰才真的是厚愛到無以復加之地步,哪怕明知李泰暗殺了李治,此番又企圖下黑手暗殺李恪,卻愣是裝著糊塗,怎麼都不肯下重手處置於其,實際上,若不是因著擔心陳子明等重臣的堅決反對,太宗鬧不好便會再次提議將李泰立為太子,這等溺愛之情著實令人側目,反倒是在對待李恪上,太宗僅僅只是出自社稷永續的考慮,這才會最終選擇李恪為儲君,此乃公義,於感情根本無甚瓜葛可言。


  「哦,對了,還有一事,父皇這幾日得閑之際,都在精研高句麗地勢沙盤,不日恐將再提親征一事,子明以為此事當如何應對方好?」


  李恪光顧著激動,自是沒注意到陳子明的若有所思,感慨完了之後,突然又想起了一事,但見其一拍腦門,緊著便轉開了話題。


  「此事殿下不宜插手其中,一切交由下官來應對便好。」


  對於太宗打算再度親征一事,陳子明其實早有預料,沒旁的,太宗征戰一生,大軍過處,所向披靡,還從不曾吃過似此番這等大虧,就其那等執拗的性子,無論如何也不肯就這麼認栽了事的,更別說軍方中嚷嚷著要再戰的可不再少數,兵部尚書李勣、大將軍程咬金、薛萬徹等都是主戰最烈者,這等情形下,誰要是敢說不戰,得罪的可就不止是太宗了,怕是那些將軍們都會群起而攻,問題是眼下正值青黃不接之際,各地糧倉又因去歲的征戰幾盡枯竭,若無兩、三年的休養生息,根本不適合再戰,只是無論是誰敢將此事挑破,都不免要得罪軍方,很顯然,從此一條來說,身為預備儲君,李恪是斷然不適合干這等勾當的。


  「子明之意是……」


  李恪監國年余,自是清楚如今國內的糧食儲量之情況,本來還想著就此事進諫太宗一番,也好表現一下忠心,卻不曾想陳子明會是這般說法,自不免便為之一愣。


  「陛下性子堅毅,加之一生征戰從無敗績,此番吃虧不小,又豈肯善罷甘休,再,李勣等軍中重將也都一致要戰,此軍心所向也,擋者必傷自身,故,殿下斷不可為也,然,國中糧秣不足,強自要戰,社稷必有動蕩,勢不能急戰,下官身為宰輔,卻是不能不諫,雖不可力阻,引導卻是無妨,唯控制規模,方可戰之。」


  陳子明對李恪從來都是很有耐心的,不吝唇舌地便為其講明了個中之蹊蹺,當然了,陳子明沒說的是他此時站出來唱反調,同樣會得罪軍中主戰派,無他,擋了他人撈取戰功的機會,不過么,陳子明本人卻並不在意,左右他本人也是軍中出身,于軍中的根基之雄厚並不比李勣等人差多少,有著足夠的資歷來承受軍方的壓力。


  「唔……,如此一來,怕是得苦了子明你了。」


  一想到將面對著諸多軍中重將的責難,李恪的心頭自不免便是一沉,只是見陳子明主義已定,他也自不好再勸,只能是無奈地同意了陳子明的提議。


  「此下官分內之事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


  左右不過就是朝爭而已,陳子明自不怎麼放在心上,當然了,趁此機會表表忠心還是要的,不管有用沒用,刷刷好感終歸是好的,畢竟不出意外的話,面前這主兒可是將來的大唐皇帝來著。


  「子明真社稷臣也,天賜子明於孤,幸甚!幸甚!」


  李恪與太宗一般,都是性情中人,這一見陳子明為社稷之重不惜面對千夫所指之危境,自不免便被感動得無以復加。


  「殿下過譽了,此番軍議之際,下官自當據理力爭,雖小有礙難,卻也無甚大礙,唯殿下能沉得住氣便好。」


  陳子明口中雖是安慰李恪說沒啥大事,可其實么,他心中卻是清楚事情怕是沒那麼簡單,不說諸將們的群情激奮,便是太宗的不悅都不是件容易應付之事,為防李恪到時候衝動起來亂插手,陳子明自是須得先給其再打上一記預防針。


  「子明放心,小王知道該如何做了。」


  聽得陳子明將話說到了這麼個份上,李恪感動之餘,也自不會再有甚旁的想法,慎重其事地便同意了陳子明的安排……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