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殘陽如血(一)
熱鬧的年節一過,朝堂秩序又恢復了往常的繁忙景氣,在少了內耗的情況下,運轉自是順遂無比,接連數月下來,朝局平穩而又有序,唯一值得一書的大事只有一樁,那便是去歲五月奉旨領軍征討龜茲的阿史那杜爾發來捷報,言稱已平滅龜茲國,擒其國王及首相等諸多顯貴,並於天山達坂隘口大敗西突厥大軍,南疆基本已定,請求設立龜茲都護府,以確保西域商路之安全。
龜茲只是個西域小國而已,因著篤信佛教的緣故,雖有兵近五萬,可戰鬥力卻是孱弱得有如豆腐渣一般,至於西突厥么,號稱坐擁控弦戰士三十萬,可也就是土雞瓦狗般的烏合之眾罷了,以唐軍之強大,雖僅出兵三萬五千餘,擊破諸敵卻非難事,說是手到擒拿也不為過,實際上,不止是滿朝文武,便是下詔出兵的太宗本人,對此戰都不怎麼看重,甚少過問西域之戰況究竟如何,直到阿史那杜爾的捷報傳回,朝中諸般人等方才想起了西域還有著這麼場戰事的存在。
戰事儘管不受朝廷重視,可不管怎麼說,終歸是一場大捷,該嘉獎的自是須得嘉獎上一番,問題是此一戰中出了個岔子——大軍副帥郭孝恪戰死於龜茲城下,折損將士兩千餘,如此一來,該如何給這麼場戰事下個定論就不免起了些爭議。
郭孝恪,瓦崗軍出身,原是兵部尚書李勣舊部,武德元年,瓦崗軍潰敗之時,隨李勣投唐,受封宋州刺史、陽翟郡公,自貞觀十六年起,一直在西北邊陲任職,先後當過涼州都督、安西都護、西州刺史,屢立戰功,乃赫赫有名的邊關重將之一,屬功勛之臣,只是其人生性奢侈,仆妾器玩,都極盡鮮華,雖在軍中,床帷器物也多用金玉裝飾,屢遭人詬病,在朝中風評一直不佳,此番為副帥,奉命留守龜茲王城,縱兵大肆掠奪龜茲王宮中的財寶不說,更荒謬的是將王宮中的美貌侍女帶回營中侍寢,疏於防範,以致於被西突厥軍以及龜茲叛軍偷襲得手,自身以及長子郭待詔一同戰死當場不說,還連累了兩千大唐將士隨其血染疆場。
郭孝恪若是沒死,那一切都好辦了,一個玩忽職守的罪名扣下去,雖不致問斬,貶謫難逃,偏偏其戰死了,還死得極為英勇,力戰而亡,如此一來,該如何給其蓋棺定論可就有些令人頭疼了,兵部那頭的主流意見是人死為大,念其往昔之功,當以撫恤為主,可禮部、太常寺兩衙門的官員們卻不認同這麼個說法,認為此戰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折損,全是郭孝恪玩忽職守之結果,雖力戰而死,也須得嚴懲不貸,兩方面的意見不統一,官司自然就打到了身為首輔大臣的陳子明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弄得陳子明一時間也不好輕易下個結論,李恪聞訊,也覺得頗有些棘手,沒旁的,郭孝恪一直就是李勣的親信部下,彼此間關係極為的密切,打狗終須看主人不是么?尤其是在這等政權即將交接的敏感時分,于軍中素來威望極高的李勣顯然不好輕易得罪了去。
「微臣叩見陛下。」
朝堂爭議既起,敘功之事自是不宜久拖,與李恪緊急商議了一番之後,最終還是認定此事須得緊著報到御前為妥,畢竟李恪如今已沒了監國的名頭,僅僅只是以幫辦的名義在御書房裡幫著批摺子罷了,似此等軍中要務還是須得太宗做出定奪方可,當然了,出面奏事的人只能是陳子明,而不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李幫辦。
「免了罷。」
儘管已從李淳風處得知了自己的殯天時日,可太宗卻並未因此放棄最後的努力,不單不曾停用金丹,在用量上反倒是更加大了幾分,至於效果么,倒不是沒有,至少在服用金丹后一兩個時辰里,精氣神還是不錯的,只是過後么,那就真的是徹底萎靡了,以致於太宗不得不日復一日地加大著用量,完全就是在飲鴆止渴,具體到眼下,於陳子明進來前,太宗才剛又服下了枚金丹不久,氣血正自翻湧著,面色自也就顯得格外的潮紅,乍然看上去,似乎精神抖擻的樣子,叫免的聲音也自頗為的洪亮,只是兩暗淡的眼圈卻是明顯在宣示著太宗的龍體已然處在了崩潰的邊緣。
「謝陛下隆恩,微臣此來,是有一事要奏,滅龜茲國一戰中,郭孝恪力戰而亡,雖勇烈,然,其在軍務調度上卻有疏失之過,且,擅自劫掠龜茲王宮,擅取財貨及侍女自用,亦與軍規有違,朝中諸般臣工在敘功上爭議頗多,有言恤者,有言謫者,相持不下,微臣不敢擅專,特來請陛下明訓則個。」
陳子明恭謹地謝了恩之後,也自無甚虛言,開宗明義地便將前來求見的事宜道了出來。
「子明怎麼看此事?」
太宗如今雖是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追求長生之上,可耳目並不閉塞,自不會不清楚朝中對敘功一事的爭議,心下里也早有了定奪,但卻並未就此說破,而是不動聲色地將問題又丟給了陳子明。
「回陛下的話,微臣以為功過須得兩分,郭孝恪調度不力,守御輕忽,擅取財貨等,皆是大過,按律當得嚴懲,然,力戰而亡之勇烈也須得有所表彰,是故,竊以為應先免其爵,再追贈其功,厚葬,如此,或可平爭端焉,此微臣之淺見耳,還請陛下聖裁。」
於陳子明來說,這等裁斷的事兒不過只是小事而已,他心中自不會缺了解決的手段,之所以不居中調停,只不過是因此事涉及到了李勣,陳子明不願輕易表態罷了,這會兒太宗既是有問,順勢仲裁上一番也自無甚不可之說。
「嗯……,子明所言甚合朕意,此事就這麼定了也好,至於追贈一事,卿且與恪兒商量著辦了去便是了。」
陳子明所言正是太宗心中之所想,他自是不會有甚異議,緊著便表明了態度。
「陛下聖明,微臣告退。」
見得太宗已然有所指示,陳子明也自不敢輕忽了去,恭謹地稱頌了一句,便要就此告退而去。
「不急,朕好幾天沒去外頭走走了,難得今日有興,子明就陪朕逛逛好了。」
自開春以來,陳子明隔三差五地也總會來寢宮向太宗請示重要公務,大多時候都是公務談完便走,太宗也知陳子明肩頭上擔子重,一向不會特意挽留,可今日卻是怪了,居然提出要陳子明陪他去散步,當即便令陳子明不由自主地便是一愣。
「諾,微臣遵旨。」
儘管對太宗這麼個提議頗為的詫異,然則太宗的金口既開,卻是斷然不能拒絕的,對此,陳子明縱使滿心疑惑,也自不敢有違,只能是緊著躬身應了諾。
「朕不用人扶,都退下罷。」
太宗精神雖看似不錯,可身體到底還是虛著的,這一起身,立馬便有數名小宦官緊著搶上前去,齊齊伸手扶持,然則太宗顯然沒打算讓人服侍,但見其一擺手,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下了令。
「陛下,請容微臣放肆一回了。」
太宗有令,眾宦官自是不敢有違,問題是太宗人雖站了起來,可身子卻是一直在輕搖著,明顯站立不穩,弄得一眾小宦官們上前也不是,退下也不是,好在陳子明出頭解了圍,但聽其告罪了一聲,人已是幾步邁到了太宗身邊,伸手扶住了太宗的胳膊,略一用柔勁,便已穩住了太宗搖搖欲墜的身子。
「嗯,走罷。」
太宗並未拒絕陳子明的攙扶,只是眉頭卻是不自覺地皺了皺,顯然對自己的孱弱身體大為的失望,可也沒多言,僅僅只是拍了拍陳子明扶持的手,語調淡然地便吩咐道。
「諾!」
陳子明恭謹地應了一聲,小心翼翼地扶持著太宗,緩步便出了寢宮,一路向御花園方向漫步了去。
「子明啊,可還記得卿第一次見朕之情形么?」
太宗一直保持著沉默,直到出了承慶殿之後,這才突然發問了一句道。
「回陛下的話,微臣記得,那應是貞觀七年十一月初四,是時,微臣不過微末小將而已,為求僥進,不惜擅闖演武場,大鬧了一回,本是死罪,幸虧陛下聖明,不單不曾降罪微臣,反倒升了微臣的官,此等隆恩厚愛,微臣自當三生銘記,豈敢或忘焉。」
陳子明記憶力素來過人,哪怕這都已是十數年前的事了,他也能清晰地回想起來,就連時日也都記得個一清二楚。
「是啊,十五年半過去了,卿如今已是百官之首,為我大唐江山社稷立下了不世之功勛,朕可是一直都看在眼中的,我大唐能有今日之富強,卿居功至偉啊,朕是須得好生謝謝卿的。」
聽得陳子明說起了當年的往事,太宗心中明顯頗多的感觸,但見其伸手拍了拍陳子明的手臂,感慨萬千地給了陳子明一個極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