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一百四十五章 初悟因果(一)
第一卷 第一百四十五章 初悟因果(一)
此人的這般舉動,惹惱了城中的某些好面子的人。於是,開始糾結手下,出城找到那人。其目的,不過是想找回面子罷了。
誰知,那怪人是個寧折不彎的傢伙,當場與幾十號人戰作一團。那場戰鬥,讓此人開始小有名氣,更讓人知道他的強悍。
他修為不高,卻十分狠辣,對自己狠!那場戰鬥,他並沒有佔到上風,卻是個打不死的小強。無論對方怎麼出手,對他造成怎樣的傷害,他依舊凶性不減的廝殺。
那場戰鬥,最後以敵方數十人膽怯退去結束。事後,怪人的名氣在因果城傳開,也有更多的人前來招攬。
不過,招攬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因此,此人也結下了不少仇家,隔三差五就會有人打上門來。
對此,此人一視同仁,都是與其混戰一場。受傷再重,他也不會說一句求饒的話,更不會同意他人的邀請,一直留在這裡。
這怪人,正是驍峰那具煉屍。當初為了脫困,驍峰在煉屍的配合下,使了個金蟬脫殼之計。煉屍則按他的吩咐,到因果潭等他。
煉屍到了這裡,卻沒有找到驍峰,於是找了個地方,要在這裡等著驍峰來找他。這是驍峰給他的命令,他會永遠聽從,即便是粉身碎骨,他也不會離開這裡,要在這裡一直等著驍峰。
煉屍與城中勢力的恩仇,由於他的特殊性,短時間不會有什麼結果,暫且不談。
……
「父母在,不遠遊……」
「父母在,不遠遊……」
一間八丈見方的私塾中,地上鋪著涼席,上面擺放著十多張檀木桌子。桌上左端,放有竹卷幾部,右邊,一塊硯台中盛著黑墨,精緻的筆架上,倒掛著幾隻毛筆。
竹卷、硯台、黑墨還有毛筆,都散發著淡淡的清香。
桌子一邊,擺著蒲團,蒲團上,盤膝坐著十幾個古靈精怪的小子,大都是十四五歲的模樣。
此刻天氣正熱,每個小子手裡都拿著把摺扇,一邊搖頭晃腦的重複著夫子的話,一邊搖著摺扇,臉上露出舒服的表情。
再看那夫子,是個三十多歲,英俊的男子。夫子手裡拿著羽扇,穿著白衣,頗有幾分出塵的氣質。
那夫子也是輕輕擺動羽扇,閉著眼,聽著那群小子重複自己的話,心裡不禁想起自己年輕時候,也曾在私塾中這般學習。
夫子名為何傑,是京城中有名的儒士。何家,在京城一直都是書香門第。何傑的父親,曾是狀元,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從何傑生下來,他的父親就在他耳邊讀一些古籍,經典文賦。兩歲時,就每日為他撫琴,讓他領悟音樂之道。
三歲,他的父親就教他作畫之道。五歲,讓他學習下棋,父子倆整日對弈作畫,撫琴作文,好不自在。
如此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何傑終於學會了父親的全部本領,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超過了他的父親。
不過,何傑並不喜歡什麼狀元、探花的虛名,只想把自己這一身的本領,交給他人,不致失傳,同時也提高世人的修養。
對此,他的父母也很支持。在他三十歲那年,他的父親、母親安詳的離世。
一年後,他變賣家產,在此開了這家私塾,招幾個弟子,將自己的本事傳下去。
聽著弟子們整齊而充滿活力的聲音,何傑心裡很欣慰,「看來孩子們對文學之道,還是很感興趣的。」
「……遊必有方!」
何傑頓了頓,讀出了下一句。
「……遊必有方!」
但是,到這裡,何傑的眉頭皺了一下,緩緩睜開眼,看向其中一個捂著嘴偷笑的少年。
「李大牛,你笑什麼!」
何傑是個儒士,不僅懂得琴棋書畫,對禮樂也是頗有研究。他很清楚,李大牛這樣的行為,很無禮。
這些東西,早在這些孩子學習的第一天,他就明確的說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那些弟子也是這麼做的。
那名叫李大牛的小子,長得頗為機靈,一雙小眼睛中竟閃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智慧的光芒。
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李大牛這才說道:「稟告夫子,小子之所以發笑,是因為弟子覺得,這句話說的不對。」
何傑還未說話,學堂里其他弟子卻是笑開了。他們是在嘲笑李大牛無知,嘲笑他不知所謂。
何傑臉上表現出感興趣的樣子,問道:「你覺得此話有何不妥之處?」
「弟子斗膽!這句話前面說,父母在,不遠遊。是告訴我們,父母健在,我們作為子女的,不應該遠遠的離去,而應該陪在父母身邊,盡孝道,報答養育之恩。」
何傑眯著眼,臉上洋溢著欣慰的表情,心裡暗道:「這小子雖然頑劣,悟性卻不錯。」
「你接著說。」
「可這句話的後面,卻說,遊必有方。那不就是告訴我們,只要安頓好了父母,就可以遠遊。這兩句話,為何自相矛盾?」何傑點了點頭,淡淡說道:「我年輕時,亦有此問。我思考了十多年,最終的理解是,這裡的方,並非常規所理解的方法。古語中,有天圓地方之說,亦是可以理解,方,即為地,為土。入土為安,是為安頓,亦為壽終正寢。所以,這句話,意思是說,若要遠遊,需侍奉父母到年邁,踏入極樂世界。」
聽著夫子的話,李大牛沉吟下來,似乎是在思考,心裡也暗嘆,「看來有些東西,沒有親身經歷過,永遠也不會真正明白。」
看到李大牛露出思索的表情,何傑朗聲問道:「現在,你可還有不明之處?」
「多謝夫子解惑,弟子已明悟。」李大牛再次行禮。
「坐下吧!」
「夫子,弟子還有一問,已困擾弟子多時,還請夫子為弟子解惑。」
何傑對這個弟子越來越喜愛了,不僅天資過人,更難得的是此人有自己的見解。同時,他還記得,父親臨死前告訴過他兩句話。
第一句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他父親知道他的志向,用這句話告訴他,要為弟子解惑。
第二句,「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這話,是要告訴他,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只有隨時向他人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道來!」
「敢問師尊,何為因果?」李大牛問出了這個困擾了他十年的問題。
「因果?」何傑念叨著,沉吟了很久。雖然是京城有名的儒士,他卻一直都是在學習那些所謂的古人,智者說的話,以及父親教他的道理,很少會去自己思考。
何為因果,這個問題,他沒有在古籍上看到過,父親也沒有告訴過他。這是需要去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別人說的,永遠都只能作為參考,不可全信。
其實,當年他父親要告訴他的,有三句話,只是第三句還沒來得及說,就斷氣了。
第三句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
這句話,是要告訴他,有些道理,必須自己去思考才能明白,比如今天李大牛問的這個問題。
當年他父親沒說的話,如今一個小孩送來了教訓。
過了大約半柱香,何傑才緩緩開口,因果,無處不在,佔據了我們的生命。
不知在何處,我聽過一句話,叫因果報應。我的理解是,因果,是一條線,今日種下什麼因,將來必將得到什麼樣的果。
古語有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種下善因,必得善果,而種下惡因,得到的,必然是惡果。
今日,我收下你,做我弟子,是為因。他日,若你有所成就,回報於我,便是我得到的果。這就是因果。
有因必有果,今日的因,必將得到他日的果。而今日的果,必定是往日種下的因。今日的果,可以化為他日的因,因果交替,不斷延伸,形成一條沒有盡頭的因果線。
這,就是我理解的因果。
李大牛面露沉思之色,許久才問道:「夫子,對您的理解,弟子還有不解之處。」
「但說無妨!」
「一年前的某天,弟子在田間看到一條重傷垂死的蛇。弟子記著夫子的話,將此蛇帶回家中,為其療傷。半月後,那蛇好轉,卻在弟子為其換藥時獠牙,咬傷弟子,逃命而去。若非弟子命硬,定已魂歸西天。敢問師尊,按您所說,種下善因,必有善果。弟子救治受傷的蛇,本是善舉,為何得到的卻是被咬傷的惡果。按您所說,我得到的惡果,是誰種下?我種下的善因,又將在哪裡結出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