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仁宣盛世之孝恭皇后> 第109章 理蔓枝無語中

第109章 理蔓枝無語中

  穩婆來了,郭良媛卻緩了過來,加之太醫院的婦科聖手趕來葯補血提氣,到底將胎兒保到了農曆六月十七足月生下,這是太子朱高熾的第九子,取名朱瞻垍(音jì),這也是永樂帝因為九皇孫先天略有不足,希望他平安康泰,堅硬皮實如土一般,故而取了垍這個字,為著「其土堅垍,其利悠久」的喻意。


  雖是足月生的,畢竟有了那場兇險,九皇孫朱瞻垍生下來只有兩斤八兩,瘦小地同小貓似的,哭聲都微弱的很。


  此事過後,太子朱高熾對郭良媛更為憐惜,太子妃也為此向宮中張王兩位貴妃娘娘請旨,以郭良媛端嫻慧至,履信思順晉為東宮良娣。


  自此,良媛郭丹宜就成了郭良娣,出了月子,太子妃又諸多倚重,儼然有和李良娣分庭抗禮之勢。


  不過,郭良娣生情柔順,雖然晉了位份,得了倚重,平日里仍然是除了給太子妃請安,太子爺人侍寢,連凝雅園的門都很少出,所以縱然其他嬪妾恨得她牙痒痒,也只能背後說說她的壞話,沒有正面衝突的機會。


  至於郭良娣在太子妃面前突然跌倒之事,據郭良娣事後回憶,她來之前喝了一碗茶,一路上都有些暈暈乎乎的,和太子妃說話,站了一會就頭暈眼花,站立不住,以致暈倒。從這碗茶查起,從郭良娣說給她講話的人查起,包括那晚請太子到昭陽殿,最後都指向換郭良娣茶葉的花嬤嬤,而這個花嬤嬤,是永樂四年郭良娣進府時,李良娣指給她的,那會兒正逢太子妃懷著五皇孫朱瞻墡,太子府中一切事宜,由李良娣操勞。


  沒等提審花嬤嬤,她就在懸樑自盡了,還包括兩個幫著花嬤嬤跑腿的小丫鬟,也吞金自盡。


  死無對證!


  太子妃不甘心,又查花嬤嬤及這兩個小丫鬟的家人,結果發現,其中一個小丫鬟就是花嬤嬤的侄女,另一個,拜了花嬤嬤做乾娘,而這兩個小丫鬟,正是去年七月底,百花會那日,在客舍里給孫清揚抬水的兩個,因為平日都是在凝雅園當差,而那會兒,郭良娣因為身子不適,沒有去百花會,所以當時查百花會上所有的丫鬟,凝雅園不在其中,結果漏了她們兩個。而花嬤嬤的子侄,這兩個丫鬟的父母、兄弟姐妹,所有的家人,早在出郭良娣這事前,就搬離了京師,不知去向。


  和花嬤嬤扯得上干係的李良娣,自將花嬤嬤指給郭良娣后,就和她沒有任何特殊接觸,平日往來,也都是當著人前,吩咐和凝雅園相關事宜。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李良娣和此事有關。


  像是撥開層層迷霧,以為能夠看到真相,結果發現只是海市蜃樓,太陽出來,霧氣消散,一無所獲。


  什麼人,如此思慮長遠,細枝末葉,全部都算好了?


  這麼些年,太子妃都沒受過這樣的挫敗,對方像是知道她做事的風格,一步步,一樁樁,都想到了她的前面,她剛找到一點線索,就被掐斷,剛有點眉目,就成了一片混亂。


  太子妃張晗覺得心力交瘁,她拉著單嬤嬤的手,「嬤嬤,你說究竟是誰呢?」


  單嬤嬤更沒有頭緒,懷疑郭良娣吧,她為此事險些一屍兩命,而且,儘管晉了位份,仍然像從前似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傻子才會幹這樣損人更傷己的事情。懷疑李良娣吧,花嬤嬤雖是她指的,可查無實據,總不能為著花嬤嬤是她分派給郭良娣的,就斷定此事與她有關,屈打成招。


  只可能還有一個人,隱在暗處,但如此一箭三雕的計策,究竟是誰想的,難道和漢王有關?都知道太子妃是太子爺的左輔右弼,太子爺能夠坐穩太子之位,太子妃功不可沒,要是讓他兩人起了嫌隙,最大的利益就是漢王。


  一起到漢王在府里埋下這許多暗樁,單嬤嬤不寒而慄。


  她能夠想到的,太子妃如何能想不到?所以當單嬤嬤在她手心寫了個「漢」,太子妃就點點頭,「也只能是他了,只怕這府里還有他的人,嬤嬤平日里,也要幫我盯緊一些,前陣子瞻兒遇刺一事,怕也同他脫不了干係,這明的暗的,只怕他是勢在必得了。」


  「解大人之事,是不是也同他有關?」


  解縉因為當年擁護朱高熾,以一句「好聖孫」令永樂帝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的行為,成為了漢王朱高煦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向永樂帝告發漢王朱高煦所用禮儀趕超太子的越禮一事,又令永樂帝覺得他在干涉自己的家事,漸漸失去對他的信任。


  永樂五年,第一寵臣解縉淪為到荒涼的廣西當參議,而後雖然調到化州督餉,有了進京上報督餉的機會,卻又因他未得永樂帝允准,私下會見太子朱高熾,且不等遠征漠北的永樂帝返回報告,就回到了化州。這樣的機會,漢王朱高煦當然不會放過,等永樂帝班師回朝,聽說此事,大為震怒,以私窺東宮之罪名將解縉下到詔獄。


  想起這些事,太子妃更覺漢王所慮深遠,越發頭痛,「解大人仗義直言得罪漢王在先,又因自視寵信輕慢父皇在後,這樣的情況,就是爺也幫不了他,只盼過些年,父皇想起他的好來,能夠放了他。這樣一個大才子,即使是在民間當個私塾的老師,也必定能夠教出國之棟樑。」


  至於官復原職,即使最樂觀的估計,太子妃也不敢做此判斷,畢竟,易漲易退山溪水,高深莫測帝王心,父皇的心事誰也猜不中。


  「從解大人的事開始,他就步步緊逼,我現在頗有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擔憂。即使是他,這府里必有他的內應,不然,不會對我素日里行事如此了解,步步都算在前面。此事一出,不管怎麼樣,這府裡頭,都得好好理一理。」


  聽了太子妃的話,單嬤嬤和太子妃跟前的幾個得力之人,開始順瓜摸藤,整理太子府中相關的人、事。


  這一查,還真查出了事來。


  那晚,花嬤嬤懸樑,是郭良娣院里當晚巡夜的竇婆子發現的,從樑上解下花嬤嬤時,她身上落下了支金釵,竇婆子當時見財起意,揣到了自己懷裡,而這支金釵,是當年文昭訓進府時太子妃送給她的表禮,出自大內,有著印記,別人就是想冒充也冒充不來。


  為此太子妃親自審理此案,昭陽殿的議事廳里燈火通明,七八個鬥彩纏枝寶相花紋燭台,黑釉滿雕塑五供燭台上幾十盞紅燭照在臉上,一絲表情都看得清清楚楚。


  因為有身孕,文昭訓特許坐在椅上,她抬眼四周,院里的丫鬟婆子們都低頭跪著,一聲不吭,議事廳里安靜地叫人透不過氣來。


  太子妃坐在高台上,俯視著下跪的眾人,眼睛里露出狠厲的光,一番審問后,焦點聚至掌管文昭訓釵環的大丫鬟如容身上,文昭訓的首飾平日由她收著,而當晚,她又正好去過凝雅園,和花嬤嬤說了半天話,一切線索都指明花嬤嬤的死和她脫不了干係。


  幾個侍衛進來將拒不承認的如容拉出去打時,她掙扎著喊冤,文昭訓低著頭連大氣也不敢出。


  被拖至半途的如容突然指向文昭訓,凄聲道:「奴婢是文昭訓當日派著去問花嬤嬤如何做小兒衣裳一事,縱有什麼,也不會是因為奴婢!」


  文昭訓心裡暗自叫苦,雖然她是叫如容去問八皇孫乳母花嬤嬤如何做小兒衣裳才能舒服,但萬沒想到如容這一問,竟然花嬤嬤就死了,懷裡還有她的金釵,偷了她的金釵,借她問話另說了其他事情,讓花嬤嬤自盡,如今如容這樣說,是死也要拉個墊背的。


  她不知如何去辯,話是自個叫問的,那金釵也是自己的,若是如容咬死受自己所指.……一時間,如針芒在背,冷汗直流,萬一太子妃就此定下罪來,就是有肚裡孩兒保著,輕則青燈古佛了此殘生,重則生下孩子,留子去母。


  正在驚疑不定之時,突然聽到下跪的眾人里,有一個清亮的聲音,如同天籟,「稟太子妃殿下,那日文昭訓身體抱恙,一直在寢房內歇息,奴婢聽到她交待如容向花嬤嬤問詢小兒衣裳一事,還看見如容出門前,偷偷揣了什麼東西.……現在看來,確是那支金釵。」


  說話的是文昭訓的另一個大丫鬟含冬。


  聽了含冬的話,太子妃從位上起身,走下高抬,用手挑起含冬的下巴,「好一個水靈的丫頭,好一個忠心護主的奴才,這要是板子打下去,真是有點可惜了,說吧,為何要指證如容,究竟是她做的,還是你做的,慢慢想,想好了再說。」


  太子妃竟然因含冬的這一句話,對她起了疑心,文昭訓不明,抬眼看向太子妃。


  「奴婢沒有。」被太子妃用力一掐,細長的指甲嵌進肉里,隱隱作痛,含冬抬起頭仰著臉,與太子妃對視。


  在她清澈的眼睛里看不出一絲慌亂和躲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