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員管理的隱性成本
術業有專攻,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工作。用對了人,事半功倍;用錯了人,得不償失。
成為店長助理已經快兩個月了。這段時間內,李芳隨時都用「未來店長」的標準在要求自己。不管是店內的日常管理,還是對外的銷售工作,陳東都是她的好上司與好導師。
奇怪的是,李芳突然發現,做員工時看陳東,和做助理時看陳東是不一樣的。做導購時,難免有時候會覺得陳東管理太多、操心太多,管理的時候不近人情,工作的時候又婆婆媽媽。可是現在當了助理,加上前段時間的學習,發現陳東身為店長所承擔的壓力不是一般員工角色能遇見的,對他曾經的那些「煩人」之處也就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眼看,暑期就要到來了,按照以往的經驗,銷售高峰期也很快會隨之而來。這天,陳東讓李芳到辦公室,說是要布置一下招聘新員工的事情。
門店的導購數量原本不算多,六名導購輪班,加上李芳和陳東,總共八個人。這一次,為了迎接銷售高峰到來,陳東的意思是再招聘兩名導購。
話題自然而然轉移到門店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上。
陳東感嘆說:「記得我剛參加工作時,是在一家挺小的瓷磚專賣店當導購。那時候,店長剛剛加盟這個品牌,整個店除了店長跟他老婆,就是我一個人當導購。可是,人少,大家心思都往一塊兒想,力氣往一塊兒使,加上那時候房產熱剛剛開始,業績是噌噌地向上躥啊。我記得老闆開玩笑說,我們這個作坊式門店,董事會就在家裡開,員工跟老闆都是一個桌子吃飯,比那些跨國公司團結多了。」
李芳聽陳東難得感慨,又說得好笑,樂了起來。
陳東有感而發地說:「你還別說,當時我也覺得老闆是純粹在開玩笑。但是後來的工作經驗告訴我,他說的還真有道理。管理門店,有時候作坊式的形式還真具備難以取代的優點。」
「店長,作坊式的不都是原始的、要被淘汰的嗎?」李芳覺得陳東還是在開玩笑。
「不,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陳東的語氣一點也不像開玩笑,他繼續說:「作坊式的門店,雖然從外面觀察,怎麼看都怎麼覺得土氣。但是,它的重要優點就是人員精幹、目標明確。你看,這種門店,成本小、規模小,所以只有最低程度的員工;又由於門店剛剛運營起步,面對的是生存下去的壓力。這樣,整個門店內部的矛盾是最低程度的,對外發揮的潛力又常常最大。」
李芳忽然想起了小時候聽過的那個寓言,說:「難道就是一個和尚有水喝的意思?」
陳東伸出手上下輕微擺動,這是他表示「贊同」時的習慣動作:「對對對,就是這個意思。老人們不是常說:人少了好吃飯,人多了好乾活嗎?一個和尚挑水吃,是因為他必須全心投入才能喝到水;兩個和尚抬水吃,是因為經營主體中的人員增加了,工作開始分攤;到了三個和尚、四個和尚,工作分攤的越來越多,矛盾也自然而然產生,更重要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全心投入。」
李芳說:「嗯,我懂了。作坊式門店,每個人都發揮百分之百的能力,但轉為正規化門店之後,有能力的人也不一定全部發揮,這樣,服務品質可能不增反降,業績也就不一定會隨著表面的正規化而提升。」
陳東說:「你的看法是正確的。這樣,你本周業餘時間可以做個小調查,找找我們身邊的這些門店,存在著哪些因為人員增多而帶來的管理上隱形成本的增加。」
店長布置的雖然不是工作任務,但在李芳看來,一點也不比工作任務簡單。她接受了這個任務,打算迅速行動起來。
下班前,李芳打了個電話給小薛,她上個月剛跳了槽,現在也已經在一家運動服飾店做了店長助理。問起人員管理的成本,小薛打開了話簍子。
她說,自己原先在的那家小食品專賣店,門店總共就二十幾平方,店長和導購總共四個人。具體工作也沒什麼分工,除了給顧客介紹產品特點、稱貨、收銀之外,也就是整理貨櫃和按時上貨。不管是店長還是導購,工作性質和內容都一樣。但是,現在換到的這家運動服飾店就不同了,這家專賣店屬於本市旗艦級別的,分工非常細,除了導購之外,還包括具體的收銀、財務、倉管等。
「那分工多了會不會麻煩一點?」李芳在電話中問。
小薛說:「那是當然。你想,大家都做同樣的事情,自然好溝通。而分工細了,每個人做的事情不同,標準就要更細緻了,需要花費更多精力和時間去溝通。溝通的次數多,產生矛盾和摩擦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電話里沉默了兩秒鐘,小薛總結說:「大概,這就是所謂在溝通成本上的加大吧!」
李芳說:「是的,溝通看起來簡單,但其實在成本支出中比重並不小。我想,人員越多,這種溝通成本比重就佔得越大。看來,如果以後我們想要做一名優秀的店長,一定要學會在員工管理和溝通成本管理上找到一個平衡點!」
小薛咯咯地笑起來說:「李芳,你總是那麼積極進取!好了,我要上班了,不跟你聊了。」
李芳剛掛下電話,劉姐就走了過來,說:「哎,李芳,知道嗎?昨天我們隔壁那家地板專賣店,老闆和員工吵翻了!」
「是嗎,有這種事?」雖然很快就要下班了,但李芳還是不太喜歡劉姐的八卦風格。
「真的,我中午吃飯親耳聽他們店的老王說的。據說,是因為一個年輕員工,業績做得不錯,和店長提漲薪要求。店長說:『你現在就看到自己業績,你沒想到你剛來店裡面,什麼都不會,連地板的品牌都說不出來三個。我辛辛苦苦帶你一年入行,你做出來點事情就想漲錢,我以後怎麼帶其他人?』」
聽到和人員管理有關的八卦,李芳不覺也有了興趣,她手裡整理東西的速度顯然慢了下來。
劉姐看到話題引起了李芳的興趣,更加有精神地說:「結果,這個小年輕就和店長吵翻了,當場就辭職,說是要跳槽到我們商廈裡面另外一家地板專賣店,給老闆點壓力。」
李芳說:「嗯,看來,人員流失,真是門店人力管理的一個瓶頸問題。」
「誰說不是呢,」劉姐說:「這個門店裡面,就像過去養孩子,現在計劃生育,養一個小孩相對事少,不麻煩,以前大家庭小孩子多,就總會發生些這樣那樣的事情,讓做父母的操心啊。」
劉姐說得很是形象,讓李芳覺得對她應該另眼相看了。
一周后,李芳順利地交給了陳東一份門店人力管理成本的調查報告。報告雖然簡短,但卻涵蓋了她目前所能總結到的好幾種問題:
1.門店管理轉向正規化的過程中,面臨人員增多、目標分散、溝通困難的管理壓力;
2.門店分工會導致員工相互之間協作效率降低,相互扯皮的問題;
3.門店無論業績發展快慢,都可能會有人員流失,這種流失又增加了招聘成本與培訓成本;
4.門店人員增多,人際關係也自然複雜,店長用來協調人際關係的成本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