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孫子傳> 第63章 穹窿隱居 太湖垂釣(2)

第63章 穹窿隱居 太湖垂釣(2)

  數年以後,先生舊地重遊,頓見堂堂新屋煥然改觀,正在猶豫,忽見老婦從屋內走出,認出當年這位先生,熱情地邀他入室請坐,說道:「多虧先生指點,選中佳地造屋,自此田桑茂盛,合家康泰,日子過得紅火,正愁沒處謝先生,不意先生竟再次駕臨。」於是設宴款待,命家裡人一一向先生致謝。先生卻疑慮滿腹,甚感歉疚,默然不語。老婦見狀,覺得詫異,忙說:「我們這山裡人待客,一向真心善意,記得那年先生來此,我一時沒有茶水招待,怠慢先生讓您喝涼水。當時,擔心您熱得氣喘吁吁,突然急飲冷水,會出毛病,所以在水面上撒了把稻糠,使您耐心吹糠慢飲,免於狂飲生病。當時未便說明,實在抱歉。」一席話使先生越感羞愧,心想,自己以怨報德,太不應該,於是吐露真情,說道:「其實風水並不靈驗,歷來善有善報,勤勞致富。今後我要改行務正,做個像您一樣真誠善良的人。」於是捐資修築了這座小橋,題名「善人橋」。


  從善人橋向北,半山腰有一泓清池,廣可數十丈,橫浸山腹,故喚天池山。山勢峭拔,怪石嶙峋,泉水眾多,諸如清心泉、寒枯泉、天池泉、缽盂泉、盈盈泉等。泉水明澈醇芳,被譽為「吳中第一峰」。最高蓮花峰,巨石縱橫,或立,或伏,或仰,或卧,或蹲,或招手,或歡呼,或跳躍,或搖頭擺尾,依狀命名為:壽星讀經石、比丘石、仙人腳、佛手石、金蟾石……峰上還有桃花澗、南天門、秀屏崖、藏軍洞、烽火墩。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峰頂的「水底煙雲」——一泓清池,佇立池邊,只見小娘石探頭藏腦,猶如盥洗秀髮之玉女。藍天上的浮雲,拱衛的山巒,倒映池中,如同煙霧拂漣漪,又似薄雲擁清波,蔚成其觀。山東坡習稱華山,山道陡峭,巨石林立,多上寬下窄,相摞相垛,挨挨擠擠,兀立危若累卵。石問多松,繞石而行,松林猶若儀仗兩列,清新幽靜,莊嚴肅穆。


  循穹窿山東北行,有靈岩山,遠遠望去,似一頭伏地巨象,巍峨雄壯,氣勢凜然。山體奇秀挺拔,茂林修竹之中,殿宇嵯峨,鱗次櫛比,這裡是吳王的行宮,宮中姬妾成群,嬪妃如雲。孫武,一個樵夫,採藥漢子,自然沒有資格舉足登山,被隔在禁區之外。繞山而行,但聞歌喉鶯囀,絲竹裊裊,不絕於耳。香風陣陣,流水凝脂,令人感慨萬分。山多怪石,如禽似獸,狀物若人,栩栩如生,其中尤以靈芝石最為突出,靈岩山由此而得名。除面對太湖,風光秀麗外,「靈芝」乃仙草,有起死回生之神效,食之可長生不老,這大約也是吳王於此山建行宮的原因。


  從靈岩山繼續向北,行四里許是天平山,山高刺天,白雲繚繞,不見峰巔。層層山峰,疊疊巒蟑,遮天蔽日,儘是古楓。時值深秋,霜葉賽花,遠望天平山,就是一堆熊熊燃燒著的烈火。嶺嶺泉唱,峰峰飛瀑,是天平山的又一特色。泉水清澈甘美,入口涼徹肌骨,是消暑之佳品,且久旱不竭,有「吳中第一泉」之美稱。遍山石柱矗立,「萬笏朝天」,「龍門一線天」為登山必由之路,雙岩壁立,相對如門,挺拔高聳,險峻若崩,令人望而卻步,不寒而慄,其間一條窄徑,斜鋪著數十台級,僅容一人援石側身登攀。


  穹窿前懷有一山,山不高,風景卻別緻,一年四季,香花斗妍,香草噴芳,故名「香山」。它東與清明山對峙,南瀕太湖,西至法華、漁洋諸山,北依穹窿,縱橫十數里,地勢幽僻,景色佳麗,為吳之南宮所在。南宮亦系吳王離宮,為出入太湖,開鑿南宮運河一條,長十數里,縱貫東西。河上有石樑橋六座,木橋一座,石拱橋八座,可見其規模與氣勢,有詩讚道:「吳王盡游幸,歌舞艷山川;徑草承雕輦,林花避翠鈿。春風開錦隊,暮雨接珍筵……」


  香山嘴東,興隆橋西堍(tù),有觀潮亭,憑欄眺望太湖,風靜湖面如鏡,浪起波濤滾滾,七十二峰出沒煙霧,湖山勝景美不勝收。從香山嘴沿山西行,有大小二苑嶺,苑嶺不高,石齒若筍,犬牙嶙峋,這是吳王種植奇花異卉的地方。吳王遣宮女楫舟從采香涇來此採集香花異草,有詩描寫其情景道:「采香涇里木蘭舟,嚼蕊吹芳爛漫遊。落日青山都好在,桑間蕎麥滿芳洲。」


  穹窿東南有白馬嶺,嶺下有白馬塢,峰巒環繞景色如畫。嶺上嶺下,塢內塢外,全是楓林,十月霜天,層層疊疊,丹楓如醉如染,可與天平楓林媲美,是秋遊賞楓的勝地。


  香山太湖口有呂浦橋,橋跨南宮運河西口,是香山出入太湖的咽喉和門戶。橋北呂山村,附近多「呂」姓,橋南沙潭村,向有「浦」姓居住。橋因此而得名。自橋西出太湖,水天相連,一望無際,有詩云:「囊風閣雨半晴陰,慘淡誰知造化心。委命沉浮唯一葉,計身輕重亦千金。紅塵猶道不勝險,白浪莫嗔如許深。晚得香山堪寄纜,卧聽鼉(tuó)吼與龍吟。」漁舟晨出捕撈,傍晚歸宿於橋畔,漁人逸興而起,漁歌不絕,響窮太湖之濱,為漁家樂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