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激動的湯若望
僅僅數天時間,皇帝因為宗藩繳納商稅,而皇商的產業龐大卻不納稅,皇帝心中非常過意不去,於是親自向稅課司李若星要求皇室產業也要繳納商稅的消息就傳播開來。
引起了一場又一場的風波。
各地的藩王知道時都是非常疑惑,他們完全不能理解朱由檢的意圖,皇帝為何如此苛待自己這些人,他們都是一家人啊,這樣又是何必呢?到底是為了什麼?
現在為了堵住自己這些人的口,壓制自己的不滿,讓自己老老實實的繳稅,皇上竟然對自己下手,他可真是狠心啊!
朱由檢到底是為了什麼?要這樣對自己家人動手。
這也讓他們明白皇帝向自己這些藩王收稅的意志可是說是不可動搖,這項政策幾乎是不能改變了,看來只能採取其他途徑了。
至於藩王下面的宗藩們,他們心中是感激的,對他們來說,那麼一點兒俸祿根本就是毫無用處,解禁對他們的好處更大,現在看來這項政策是不會反覆了。
而那些文官們聽到這個消息時也是震驚異常,他們作為這個時代最聰明的一批人,他們很快就看出了皇帝的意圖,一方面為了壓制藩王們的反對,另一方面也讓原本反對皇帝經商的大臣們為難了,事情不好辦了。
他們有所預料皇帝一定會有所動作,只是沒想到朱由檢竟然真的狠,直接打斷了某一些人本來的想法。
這件事情再加上朱由檢登基以來所做的一些大事件,大明中央的一些文官們已經看出來這位新皇帝的用人要求了,那就是唯才是舉。
只要有才華,有能力,這位年輕的新皇帝就用,並且還是重用。
這個發現讓一部分人大為興奮,更多的人也是輕舒一口氣,只要知道皇帝對於用人的要求那一切事情就好辦了很多。
對於老百姓們而言這樣的行為更是典型的名君行為了,更是只有在戲文里才能看到的。
…………………………………
這一日,得到朱由檢旨意的湯若望緊趕慢趕終於再次來到了京城。
這一路長途跋涉可是把他累的不輕。雖然他今年才三十六歲,但他這次的確趕路的確太緊了,為了早日見到皇帝,他幾乎沒有放鬆。
兩千里的陸路,跋山涉水的,以前他可沒有短時間內走這麼長的陸路,這個國家實在是太大了,據他估算和整個歐洲的大小都差不多了。
出身於歐洲神聖羅馬帝國的他很早就進入了羅馬學院學習,趕路一般都是坐船的。
他為了傳播天主教的榮光,來著這個塞里斯人的美好國度已經有八年了。
據他了解在這個國家,「儒」掌控著一切,主的光輝傳播並不順利,最初的傳教士們藉助著利瑪竇開創的「合儒超儒「的傳教策略,他們入鄉隨俗,脫下僧袍,換上儒服,住進中式房屋,並潛心研究中國經史和倫理,仔細尋找其中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點。
他們這樣的行為的確取得了明國士大夫們的好感和信任。
然而一些激進的傳教士們認為這樣的行為過於遷就明國人,影響了他們的「純正性」。於是他們禁止信徒們祭天、祭祖、拜孔子,引起了明國整個社會的反感,釀成了「南京教案」!傳教士們在明國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湯若望在學習好明國的語言、文化、歷史后,換上儒衫,改名湯若望,來到了明國京城,四年前來到了這個國家的京城,聽說那是一座百萬人口的巨城。
在京城,他憑藉著自己掌握的數學、天文學等方面的知識很快打開了局面,結交了徐光啟、畢懋康等數位明國朝廷的官員。
然而很快這些官員都辭官回家了,他也被中國天主教會給派到了西安。
就在他指揮著工匠們修建教堂時,他先是收到了老朋友徐光啟的信,上面說他收到了皇帝的親弟弟的幫助,在京城種植紅薯,而且這位信王殿下對於西方的技術文化很感興趣,還說他已經向信王舉薦了自己。
收到老友的信他很高興,也為老友能再次受到重視感到高興,作為對中國文化很了解的人,聽清楚所謂的信王又沒有什麼權力能幫助他。
況且這些年明國不太平,那個什麼「魏忠賢」將自己的好友都給送回家致使自己在京城的工作寸步難行,他並沒有對此報很大的希望。
結果收到信不到兩個月,皇帝駕崩,信王登基的消息傳到了西安城,這讓他彷彿看到了曙光。
果然,沒過多久,他就收到了皇帝的聖旨,他心中激動萬分,明國人還是通情達理的,沒有讓自己行跪禮,接旨后,他才知道是讓自己去京城擔任欽天監監正。
興奮的他一夜沒有睡,坐在書桌前看著這份聖旨,他相信這是歐洲人所接到的明國的第一份聖旨,自己創造了歷史,自己改擔任了如此高的官職。
第二日給中國天主教會寫一封信后就出發前往京城,路上他下定決心,這個機會是上帝的恩賜,自己一定要抓住,要讓這位年輕的新皇帝看到自己的價值,唯有如此,才能讓主的光輝照耀在這片土地,這裡有億人啊,比歐洲人都要多。
至於和聖旨一同到來的鄧玉函的勸告,湯若望有些看不起這位同行而來的人,現在最重要是贏得明國上層的好感,而不是防備,不是討價還價。況且這是去見一個帝國的皇帝啊,作為一個傳教士這將是無上的榮光。
他認為還是利瑪竇開創的「合儒超儒」的策略才是真正正確的。自己這次一定要盡量滿足這位皇帝的要求。
花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抵達京城的他,顧不上休息,將聖旨藏好后,急忙前往皇宮覲見皇帝。
防採集自動載入失敗,點擊手動載入,不支持閱讀模式,請安裝最新版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