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京城暫定(求訂閱)
這些官員們開始紛紛拜訪朝堂之中各部的侍郎官員,可惜的是這些侍郎們紛紛緊閉大門,不管是誰求見,全部不見。就算是實在躲不過也一問三不知,紛紛搖頭。
能走到各部左右侍郎的人都不會是蠢人!現在可以確定皇上、內閣諸位大學士、六部各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這些朝廷中核心人物至少是不反對變法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這些小人物這個時候站出來那不就是在找死嗎?他們寧願在以後尋找合適的機會勸諫皇上,或者是給朝廷的一些動作添一些堵,以便緩緩打消他們變法的打算。也不能夠現在站出來大張旗鼓的聯絡他人來反對皇上。
當然這些人中各有想法,有的大力支持,有的從中看到了通天大道,有的義憤填膺,但他們絕對不會表現出來的。
這些高管們無動於衷,那些略微低級的官員們卻不能容忍這樣巨大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就算朝廷要變革也不能要考成法!這簡直就是管理他們這些官員的枷鎖!
於是有一些想法的官員們開始了四處聯絡。
而存在這個想法的官員相當不少,於是又兩日後,朱由檢就收到了數十份彈劾周應秋、請求自己收回成命,萬萬不可使用考成法的奏摺。
朱由檢還饒有興趣的打開了幾份奏摺,他準備看一看這些人都是怎麼想的,是怎麼勸諫自己的。
可惜結果令朱由檢很是失望,這些人攻擊周應秋僅僅是討論舊事,也就是聲稱周應秋乃閹黨之人,這樣奸臣的建議是不可以聽的,還列舉了一些罪行,至於證據嗎,倒是也有。
可這些東西已經是老生常談了,朱由檢登基之初已經處罰過此事了,處罰了周應秋兩年的俸祿,算是過去了,現在他們又舊事重提,真是沒出息。
甚至還要求自己將周應秋重罪論處,讓朱由檢很是無語。
至於考成法,他們倒是提出了幾點缺點,例如:考成法不以道德論功績,長此以往必將人心不古,道德何在,此有違聖人之教誨。
這話乍一聽還有那麼一點兒道理,然而仔細一想簡直是狗屁不通。不過仔細想想這些人能說出這樣的話也有道理,這些人最喜歡的不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其他人品頭論足,稍有不對,就群起而攻之。若是沒有了所謂的道德,他們還有什麼用處!
這次上奏的官員中,近四分之一都是都察院的,這讓朱由檢有些無語,看來這些人還是太閑了啊!
還別說,他們的確是太閑了,自從朱由檢登基以來,大朝會舉辦的筆順越來越少,基本上一個月召開一兩次,這樣的頻率下,他們這些以風聞奏事的官員就實在是難以發揮作用了,連皇帝的面都見不到,雖然朱由檢基本上每天都要召開小朝會,但這又和他們沒有關係,他們還沒有資格來參加這樣的會議。
這也就導致他們這些御史們覺得自己的地位大大的下降了,往常相當多的官員都對他們畢恭畢敬。現在這種情況卻幾乎就要消失了。
尤其是一個月前,朝廷收復河套的消息傳到了京城,全成軍民為之歡呼,而在這時這些御史們或許為了出出風頭,或許為了彰顯自己都察院御史的威嚴,他們之中有十數人紛紛彈劾滿桂虐殺俘虜,有違仁義,而且滿桂還是有前科的,對於這次彈劾,他們還是有一些信心的。
然而卻引的朱由檢大怒,朱由檢特意針對這一件事召開了一次大朝會,在朝堂之上將這些人給批判的體無完膚,說他們聽信謠言,在沒有任何證據、甚至在不知道事情的情況下就彈劾朝中大將,這就是賣國!
或許是朱由檢的話太重,他們承受不起這樣的罪名,這十數人請求辭官,然而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朱由檢同意了!
他們愣住了,不僅僅是他們,當時的朝堂之上多數人都驚呆了,在他們看來這僅僅是他們一個台階罷了,正常情況下皇帝不是應該深情的挽留一番,他們也就順勢留下了,怎麼就直接辭官回鄉了?
他們怎麼就背著賣國的罪名回鄉,那他們這一輩子恐怕再也沒有出頭之日了,沒有人再敢用他們了,甚至家中的子侄們也難了啊!
然而朱由檢卻仍然沒有放過都察院的御史們,直接拿走了一項他們最重要的權力,取消風聞奏事的資格,以後彈劾官員必須要拿出證據!
攜大勝之威又極為憤怒的朱由檢讓他們提不起反抗的決心,更何況這個時候反對皇帝豈不是將大明的將領們全部得罪光了。
於是就在這樣的場景下,都察院的特殊權力被取消了。
這也使得他們現在彈劾周應秋竟然找不到什麼大事情,或許民間傳聞的有不少,可惜他們沒有證據,不能彈劾。
於是種種原因加起來,他們的確很閑,雖然大多數的御史們此時已經出京,和吏部的官員一同負責地方上諸位官員的大計,但是就在京城的還有不少。
聯想了很多的朱由檢最終確定,這些人就是太閑了!這樣下去肯定是不行的,肯來得給他們找一些事情了。
朱由檢照例對這些奏摺留中不發,第二日突然下旨,以地方大計人手不足為由,讓這些人全部離京協助吏部尚書周應秋的大計工作。
朱由檢的旨意一下,原本表面平靜,實則暗流涌動的京城官場為之一振,所有人都明白了,這次變革至少皇帝是鼎力支持的,輕易之間是很難讓皇帝改變想法。
在十數位渾身帶著若有若無悲傷的御史們離開京城后,京城官場詭異的沉寂下來,所有人按部就班的做著自己的事情,畢竟這段時間給他們分配的任務量也是極大。
自從將這些人送出京城,朱由檢每天收到的彈劾奏摺已經變為個位數了。
朱由檢對這種情況很是滿意。然而他也明白真正重要的還是地方上官員、士紳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