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互市與糧食(二合一求訂閱)
三月一日,大明開平城!
今天,正是大明和察哈爾互市開啟的日子,這裡顯得熱鬧非凡。自從一月份徐光啟和察哈爾達成互市協議之後,這裡就再也沒有平靜下來。這段時間,這裡的動作實在是太多了。
一方面,宣府鎮的整頓而徹底成為農民的原軍戶們因為原衛所的土地不夠他們分,即便是朝廷將那些肆意侵佔衛所土地原軍官給處理了,這些土地仍然不夠。
於是,和陝西三鎮的情況一樣,朝廷將他們移民到從長城到開平城周圍,建立了不少村子,開墾土地,修建住宅,可以說是忙的熱火朝天,他們還在盼望著今年能夠種上新糧食,尤其是朝廷已經給他們允諾了。
大明朝廷已經決定要長久的留在這裡,再加上要保護已經移民過來的三萬餘百姓,甚至之後還會更多。楊國柱奉皇上命令鎮守此地,在整頓宣府軍隊的同時還要排除軍隊向西進攻,掃清一些不安分的因素。
同時大同的尤世祿也要派出軍隊向北清掃,歸化城盧象升也要向北向東清掃,甚至他還要想辦法佔領后套,經過近兩個月的清掃。從后套到開平城的草原已經完全被明軍所掌控,原來的蒙古人,要麼向北向西逃竄,要麼向大明獻上忠誠。據估計留下的蒙古人大約有一萬戶罷了,還沒有投靠大明的原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的人口多。
同時大明的北部防線也向北推進了近兩百里。草原上兩個月的血雨腥風已經完全過去,這裡再次恢復了和平,唯一不同的是這片大地的主人已經換了。
另外,開平城既然要作為互市的場所,自然也要做許多準備。互市場所自然是不能直接在開平城,畢竟這裡要作為大明在這一帶的統治中心,不管是民政管理機構還是軍隊的指揮中心都只能是這裡。
為了雙方更好的互市,大明朝廷決定在開平城東北方向二十里處修建了一座專門用作互市的小城,因為不需要考慮防禦因素,因此根本就沒有修築城牆,僅僅是修築了大面積的房舍,小城的東北方向還修築了一個面積極大的廣場,主要用來進行馬匹、牛羊的交易。
因此修建速度極快,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修築完畢。
在這段時間中大明要和察哈爾互市的消息也傳遍大明,大明的商人們自然是趨之如騖,只要是稍微有那麼一點兒實力的都想來摻和一手,這絕對是一個賺大錢的買賣。
同時朝廷已經公布互市有少府統一管轄,對大明的所有商人一視同仁,歡迎大明各地的商人前往開平城同察哈爾部做交易。
這些事情全部都是印在邸報上的,這絕對是第一次在邸報上打廣告的,而取得的效果自然是極佳的,全國的商人們聞風而動。
天下間那個商人不知道和蒙古人做生意最能賺銀子,是天下間最賺銀子的生意之一,原本他們就很眼饞,但是山西的晉商勢力太大,再加上和蒙古人互市的地點就在山西,他們近水樓台先得月,早就將這個生意掌握在手中了,絲毫沒有其他地方商人插手的餘地了。
現在機會終於來了,朝廷廣邀大明商人去開平做生意,他們終於能插上一手了,晉商還能攔著不成?更何況現在是少府親自邀請,就算是對皇帝的尊重,他們也不能不去啊!
少府代表著什麼,大家都很清楚,這裡面可都是皇上的產業啊,不過這位皇帝也真是厲害,僅僅一年半的時間就將生意做到現在的程度,也不能不讓人佩服。
遍布天下每一個縣城的信達商行,這一年多以來不知道推出了多少種好東西,尤其是那個鏡子,真是天下間的奇迹,他們手下的工匠中即便是最有經驗的老師傅都不知道從何下手,這是讓人又驚又怕。信達商行究竟是如何做出來的?難道皇上有天授?
還有那遍及天下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搶佔了大明近六成的錢莊生意,當真是可怕,逼迫的大明所有的錢莊的改變規則了,不得不和信達錢莊一樣取消了存放費、運輸費等費用。
令人慶幸的是這信達錢莊一直沒有開始貸款業務,不然那些晉商、徽商的錢莊恐怕就真的混不下去了。現在信達錢莊已經是皇上的了,他們已經不肯奈何了,只能吃一個啞巴虧。
對於這個情形,大明的普通商人們大多都是在看笑話,他們本身就長期受到這些大商人的壓迫,現在少府又沒有對他們產生不利的影響,甚至現在的信達錢莊給他們帶來了不少的好處。
原本他們還擔心皇帝會藉助身份強奪他們的銀子,現在看來這樣的情況似乎是不會發生了,心中的擔憂也漸漸放下,畢竟這信達錢莊用起來還是相當的方便,能剩下不少!
只是,大明現在很多在經商上有一些才華的人都想進入少府,畢竟這是皇帝的產業,他們可是趨之若鶩。這讓他們有些難受,但又無可奈何,只能提高雇傭他們的工錢,以此希望將他們給留下。
另外就是現在有風聲說少府想要進入糧食行業,並且以後新作物的種子都要在信達商行售賣了,同時少府已經在大明各布政司省府修建大倉庫,這恐怕是真的,那些倉庫可真是大啊!這讓很多糧商很是驚恐。
再加上最近由於高產新作物的推廣,他們這些大商人都是消息靈通之輩,自然知道朝廷對於新作物的推廣究竟下了多大的決心。
因此他們對於未來的糧食價格沒有絲毫的信心,於是紛紛將手中庫存的糧食給賣出去,這也就造成了大明的糧食價格一直在下降,比他們當初收購的價格還要低了,可是他們也沒有辦法。
南方的新作物已經種植上了,光是土豆的種植面積已經有五百萬畝了,甚至還要再次增加,還有更可怕的紅薯,一切都要來不及了,就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因此他們可都是虧損了一大筆銀子啊!
這讓他們長長在心中感嘆,皇上您好好的當皇帝不好嗎?為什麼非要經商啊!
他們卻並不知道,不僅是他們,大明的地主們都在向外大規模的出售糧食,對於他們來說,他們可能別的沒有,但是家中的糧食卻是最多的,整個大明有糧食的人都在緩緩的向外出售糧食。
然而大明真正想要購買糧食的人卻並不多,根本不可能將他們出售的糧食消化掉,若是沒有人大規模購買他們售賣出的糧食,大明的糧價早就跌的不成樣子了。
沒錯,這些糧食相當大的一部分都被少府給買了,這個動作是朱由檢特意交代給沈繼尚的,朱由檢從內帑拿出了大量的銀子。
朱由檢很清楚大明需要足夠的糧食,自己無論儲存多少都不會算少,現在這麼多人大規模的售賣糧食絕對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這片土地上幾乎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場景,想想隋煬帝,隋朝內修建的大型倉庫眾多,儲存的糧食足夠國家用數十年。
那楊廣卻不捨得將糧食分發給他的子民,最終天下皆反,隋末亂戰十數年,一直到唐初這些糧食還沒有吃完,甚至在後世還能在洛口倉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糧食。
因此,不管如何,朝廷掌控大量的糧食是極其必要的。
況且朱由檢很清楚,紅薯、土豆這些農作物的產量的確是高,但是這些東西真的不那麼頂餓,人若是真的長期食用也真受不了。
不然的話在這片土地上紅薯的種植比例從來就沒有超過百分之十。因此它們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想要指望它們拯救大明是不現實的。
再加上此後長達十數年眾多的自然災害,大明的糧食產量必然是下降的,可以說,大明什麼時候都是缺糧食的。
少府大規模購買糧食的行動已經持續將近三個月了,朱由檢在其中已經投入了近三百萬兩銀子,朱由檢購買的量還是比糧商、地主放出的量少的多,糧食的價格仍然在下跌,甚至已經下跌了將近一半,因此少府一共購買了大約八百萬石的糧食。
憑藉著極低的價格,這個收購的糧食的規模極大,朱由檢都沒有想到,這些人竟然會有這麼多的糧食,看來大明的糧食似乎不怎麼缺啊!
還好他朱由檢不缺人,在各省首府都修建了大量的倉庫,尤其是西安、開封、北京等地,再加上對以前有些廢棄的倉庫進行大規模維修,倉庫現在基本上是夠用了。
不過這這都還不夠,朱由檢已經想著繼續加大規模收購糧食,反正銀子他還有很多,這半年來抄家的收入、勛貴們上交的銀子、對勛貴們收稅收到的銀子…
內帑的銀子現在已經接近兩千萬兩,而且二月份又一次徵收勛貴們的商稅馬上就要到賬了。
這些錢放著也是放著,自然是要花出去的,跟何況信達錢莊可是存了大量的銀子,實在不行就挪用一點兒也不是不可以,當然不到萬不得已,朱由檢是不會動這些銀子了。
因此朱由檢還是有足夠的底氣來收購糧食的,等到了以後不管是用來賑災還是等到糧價上漲後用來平息物價都是很好的。
在這些糧商的眼中,若是再加上收購糧食時付出的運費、人工費等等,他們真的是虧死了。至於那些地主們他們賣出的糧食可是他們存了不知道是多少年的糧食啊!賣出后那是心如滴血,尤其是這樣的價格。
現在從邸報上得到互市的消息后,這些糧商似乎發現了新的發財道路,都做好準備去撞撞運氣。
就是在一月份各個大商人的先頭部隊已經到達開平,他們主要還是查探消息的,看到這裡一片熱火朝天的情形,他們原本忐忑的心稍稍安定。
在開平城城門口眾人看到朝廷在開平城外張貼的巨副布告后,他們簡直是又喜又憂。
喜的是,朝廷的確聲明,只要是大明商人都可以參與此次經商,朝廷沒有任何限制,而且作為主管機構的少府聲稱將嚴格遵守朝廷的要求,不會阻止任何人。
憂的是,朝廷竟然要徵收一成的稅,叫什麼交易稅,而且不同的門店還要收不同的租子,這些銀子全部交由稅課司來徵收。
對於最近一年來聲名鵲起,威震大明的稅課司他們還是了解的。能夠從大明的十數萬宗藩手中收到稅收的機構,眾人想想都知道對方的威勢。
稅課司和眾多藩王大聲衝突的幾次,不管是先帝還是當今皇上都支持稅課司,甚至還專門下旨申飭這些自信至極的親王。大明的百姓們這才徹底的認識到了這個新設機構的力量。
更何況自從半年前,那稅課司竟然還建立了一支可以稱之為軍隊的專門收稅的隊伍,由大名鼎鼎的原錦衣衛指揮同知許顯純統領。之後這支隊伍的確很厲害。
因此在看到是由稅課司來徵稅,眾人皆是心中一寒,看來這筆銀子是無論如何都少不了了。
繼續往下看,上年還說,只要是來做生意的都要交,誰都少不了,包括少府也會向官府繳納稅賦,看到這句話眾人也沒有太吃驚,畢竟數個月前皇帝讓他名下的所有產業都繳稅了,現在看來皇帝還要這樣做了。
下面說的就很有意思了,上面說的是這裡的互市將是和蒙古人交易,他們都是機靈之輩,立刻明白這不僅僅是和察哈爾交易啊,恐怕是整個蒙古啊!
而且那個交易的地點規模如此巨大,而且沒有城牆,隨時都可以大規模擴建,看來朝廷很有信心啊?
他們作為自家商號的親信,這個時候也明白事情的重要性,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巨大利益,自己以前是大大小看了這次的互市了啊。和這些利益想比,所謂的十分之一稅收完全就可以接受了,大不了壓低收購價。
他們連忙將這些信息通過信鴿送回去,等待著自家商號主事人的決定。只是不知道這些晉商們該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