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重鑄剛明> 第三百零一章 河套移民近況

第三百零一章 河套移民近況

  西南之事定下后,朱由檢就放鬆了下來,這一件大事基本上可以說是定下來了,朱由檢對這個結果很滿意。

  高興起來的朱由檢彷彿有著很無窮的精力,接下來一段時間,朱由檢接連召見了六部在京的主事人,每一次召見幾乎都是半天。

  每一次走出皇宮的諸位大臣都感覺從皇上身上學到了很多,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一些事情都變得通透起來。

  而隨著朱由檢對於朝廷這段時間正在推進諸多大事的插手,或許是因為朱由檢給他們的壓力,或許是朱由檢的指點,這些事情的進展不由得加快起來。

  在這之前南方有相當一部分的官員上書請求在江南暫緩一些政策的實行,朱由檢全部將這些人斥責一番,責令他們必須予以配合,諸項事宜必須快去推進,不得拖延。

  在朱由檢的強力要求下,這些政策開始真正的越過長江,向南方各省推進。

  在之前的操作中,諸位中央朝廷官員們明顯的感受到南方的阻力明顯比北方要強。於是不得已之下多位尚書、侍郎現在直接南下南京,全面指揮南方的工作,就連田爾耕也去了南京主持南方的錦衣衛工作。

  這些事情交代完畢后,朱由檢又開始召見朱燮元等從西南進京的將領,開始一個又一個談心,並且詳細的交代西南的一些必須要注意的事情,有些事情還是需要做出一些改變的。

  就這樣時間漸漸過去了大半個月,這一日,黃立極向朱由檢提交了他們劃分好的湖北、湖南兩省的省域,這是他們考慮了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問題,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皇帝當時的意見。

  朱由檢看了看,大體上和他當初劃分的差不多,變化也就是幾個縣的劃分,有些縣從湖南劃歸湖北,當然也有相反的。

  朱由檢聽完黃立極的解釋,朱由檢覺得很有道理,這就像漢中歸陝西管而不是四川一樣的道理。朱由檢不得不同意這些人的考慮還是跟周全的。

  朱由檢也就直接同意了,當天朝廷就向天下頒布了這一條分省的政令。

  這件事情在地方上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畢竟之前了解情況的六部九卿級別官員並沒有湖廣的,中央和地方上可還是有不少湖廣籍官員。

  對於他們來說湖廣被拆分絕對算不上是一個好消息,本來朝堂上湖廣出身的官員就不多,他們的勢力本就不大,再也不能喝江南出身爭雄。

  要知道他們湖廣一系的官員在數十年前在官場之上還是極有份量的,尤其是在萬曆初期,他們湖廣一脈可以說是風頭無倆,可惜後來淪落到所謂的齊楚浙黨,現在就更加的凄慘慘了。

  若是湖廣被拆分,本就不強的湖廣勢力還要一分為二,那他們湖廣出身的官員在大明朝還要怎麼混下去?在其他人的打壓下他們還怎麼活?

  京城的眾位大佬都清楚這樣的情況,可惜沒有人會在意他們這些人的想法,湖廣一分為二對於其他地方的官員來說絕對算得上是好事情,他們不拍手叫好就已經很不錯了。

  湖南湖北分拆的正式確定也就意味著新的數個高官官位誕生了,朝廷的大佬們都不願意放棄,周應秋沒有辦法只能將一些較為合適的官員呈給朱由檢,即便如此最終交給朱由檢的名單有五人之多。

  朱由檢倒是沒說什麼,湖南布政使司的官員還是很重要的,馬虎不得,於是他將這幾人都叫到皇宮交談了一番,最終朱由檢選任萬曆三十二年進士,選戶部都給事中王家彥擔任湖南巡撫。

  其餘幾位倒也是不錯的人才,在地方上都是相當不錯的,可惜和王家彥相比還是差了不少,他們被朱由檢安置為湖南的左右布政使、按察使。

  這位王家彥的身份不一般,他在戶部任職多年,按理說算是郭允厚一系的人,但同時他又和孫承宗同年,又算得上是孫承宗一系的。

  當然這些並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位王家彥的本事還是相當不錯,完全可以勝任這份工作。

  在分拆湖廣的同時,湖廣原有的三個巡撫,即湖廣巡撫、鄖陽巡撫、承天巡撫,被朱由檢去掉了兩個,改了一個,僅僅剩下一個湖北巡撫和湖南巡撫。

  大臣們自然是很樂意的,尤其是承天巡撫這個官職文官們幾乎沒有人喜歡。

  若不是為了顧及影響,朱由檢都想把承天府給恢復原名安陸州,當然安陸府也很不錯,不過現在不是時候,這承天府還不是目前的他能夠動的,承天府所代表的東西還是比較重的,不可輕動。

  這些事情確定之後,朱燮元等人也就準備回西南,朱燮元等人走的時候已經是崇禎元年四月十五日,距離他們來到京城已經將近一個月了。

  朱由檢又親自將朱燮元等人送出京城以表達自己對他們的重視。他們隨行的還要王家彥等數位湖南官員,同時還有朝廷為了西南改土歸流之事派出去的一些人,他們將會對朱燮元提供一些幫助。

  將他們送走後,朱由檢鬆了一口氣,憑藉著這些人,西南之事自己應該是不用太過擔心了。

  朱由檢於是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北方移民之事和新糧食的推廣上。

  朱由檢將徐光啟叫到皇宮,詳細的了解了一番新糧食的推廣事宜。

  詳細詢問之後,總體而言朱由檢還是很滿意的,南方就不用說了,他們已經種了數百萬畝的土豆。北方育苗用的土地已經準備好了,育苗用的種子已經運到山東,很快就會開始育苗工作,各地報名的人絡繹不絕。

  了解清楚后,朱由檢發現不用這件事情徐光啟做的很好,已經不需要他操心了,完全交給徐光啟來辦就足夠了。

  說實話,朱由檢完全沒有想到在崇禎元年紅薯、土豆的推廣能夠達到這種程度,要知道在真實的歷史上,一直到數百年後,紅薯的最高種植田畝數也不過全國土地的一成罷了。

  朱由檢明白,自己還是小看了古代朝廷的力量,當整個朝廷的力量集中起來去作一件事情時,它所能夠產生的力量是極其巨大的,即便這個國家的皇權不下縣。

  更何況這件事情又極其符合天下幾乎所有人的利益,除了一些大糧商。

  而滿足了這些條件的糧食新作物推廣,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擋的住了!

  新糧食的推廣既然不需要朱由檢的關注,他便將目光投向了北方大地。

  此時的長城以北,一切都顯得格外忙碌。西邊剛剛被盧象升攻打下來不久的黃河后套地區此時也是被打破了沉寂,這裡已經數百年沒有這麼多人了。

  后套地區也是水草豐美,和前套地區也不差分毫,因此朝廷對這裡也是十分重視。按照朝廷的規劃,這裡將被安置移民十萬人,修建城池五座。

  現在到達這裡的移民已經將近十五萬人,這裡的五座城池基本已經建成,不管是城內還是城外都充滿了人,以前那種百里無人煙的畫面已經完全消失不見。

  城池周圍現在布滿了人影,他們皆是一臉笑意的在土地上耕耘著,腳下的一片土地再過十年就將屬於他們了,這裡的一切都充滿著希望。

  有的人彎腰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聞聞,臉上的笑意更甚,這麼肥沃的土地,為何以前沒有人種啊,真是作孽啊!雖然這樣的動作這段時間已經重複無數遍了,但是他們仍然忍不住去重複此事。

  后套向東,河套地區的中心,歸化城,盧象升站在城頭,看著城外正在忙碌這開墾土地的農民,他露出了笑容。

  這段時間的努力總算是沒有白費,為了加快進度,前套地區在原本的一些衛城的基礎上重建、擴建了新的城池,這裡現在已經有六座城池。

  他盧象升帶領著近三萬軍隊、數十萬移民百姓以及五萬俘虜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在這裡修築了十座小城以及兩座重鎮,雖然這些小城都是土牆,但是它們的堅固程度還是相當不錯的,這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了。

  畢竟他們基本上不會受到蒙古人的進攻擊。真正的重點是那兩座重鎮。

  陰山以南的土地已經完全屬於大明,這片長達千里,寬數百里的肥沃土地上,已經有近五十萬大明百姓以及五萬大明軍隊。

  陰山是一座高大的山脈,是漢人的天然屏障,因此為了防備蒙古人的入侵,盧象升在陰山的一些重要通道修建了關隘,這些關隘盧象升可是花費了不小的精力。

  並且在陰山東西兩側修建了兩座大規模的城池,他們將會是抵擋蒙古人入侵的前線,一座城駐守士兵一萬,歸化城居中負責調度、增援。

  同時按照朱由檢的命令,盧象升在陰山中段以南修建了一座巨大的馬場,被朱由檢命名為「陰山軍馬場」。

  現在這裡有些三萬餘匹軍馬,這些有一半是從土默特部以及后套諸部落手中獲得的,另外一半是盧象升派人越過陰山向北或者向西攻打一個個的蒙古部落搶回來的,一方面教練新兵,另一方面強多一些馬匹。

  為了這個軍馬場,皇帝從太僕寺調過來幾位很有養馬經驗的官員,這才幾個月功夫,馬場內的馬匹看起來都精神了不少。這段時間是馬匹發情的時候,很快這些母馬就要懷孕了,明年馬場就能增加不少小馬。

  因為盧象升的不斷進攻,陰山北側和西側的蒙古人不是向大明投誠,就是遠遁而去,因此大明在河套的勢力範圍已經超過了河套這個區域,向周圍擴展了不少。

  盧象升也用這個行動向大草原宣布,戰無不勝,曾經讓大元亡國的大明軍隊又回來了!

  因為些種種原因,盧象升相信這裡必然穩如泰山,只要再過幾年,這片肥沃的土地定然可以養活數百萬百姓,這裡必然將會成為大明百姓繁衍生息的寶地!

  據他的了解,皇上從陝西向河套移民的舉措短期內是不會結束的,畢竟陝西的旱情越來越嚴重了,今年的小麥很多人又是顆粒無收,聽說朝廷已經開始調運糧食了準備賑災了,陝西已經有很多人開始自發向河套進發了。

  這裡,河套,以後定然是繁華之地,前段時間大明將湖廣分為湖南湖北,這裡以後說不定也會是新的省,這歸化城他盧象升就覺得很適合作為一省之治所!

  只是不知道朝廷還有沒有銀子了,他在河套負責很多事情,他很清楚將五十萬百姓從陝西移民到河套到底要花多少銀子,雖然這筆銀子現在似乎是從信達錢莊里拿出來的。

  現在據盧象升所知,這裡的百姓幾乎每戶都欠信達錢莊不少銀子,移民們拿著這些貸款來的銀子購買糧食、農具、日常生活用品等等,當然錢莊的利息倒是很低,低的讓盧象升乃至溫體仁都驚訝!

  他們都是見多識廣之輩,民間的貸款利息究竟有多高,可以說一不小心就會講家中視若珍寶的土地給搭進去,皇上現在的做法絕對算的上是大大的仁政了。

  雖然現在僅僅之是運用在河套這數十萬民眾之間,但假以時日用在全國都是很有可能的,現在不是一點兒差錯都沒有出現嗎,若是做成了,僅此一項,滿朝諸公皆可稱為賢臣,皇帝也定然是一代明君。

  當年王安石為了整治民間高利貸之事,實行了青苗法,結果好事做成壞事,現在皇上僅僅憑藉著信達商行就如此輕易地做成了,簡直是不可思議。

  就連前不久剛剛來過這裡找溫體仁的鄭三俊也是非常驚訝,原來事情的解決如此之簡單。當時的鄭三俊得知具體情況后簡直是欣喜若狂,他彷彿是找到了一條通天大道一般。

  沒錯,鄭三俊實在是太激動了,高利貸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千古難題,若是能夠將利息降低數十倍,那可真的就是萬家生佛了。

  ……

  求訂閱,求推薦票,求月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