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重鑄剛明> 第五百章 大明鹽政養出來的蛀鼠(求訂閱)

第五百章 大明鹽政養出來的蛀鼠(求訂閱)

  事情安排下去,朱由檢也就輕鬆了不少,開始將自己的精力轉到其他方向。

  轉眼間半個月的時間過去了,朝廷在有條不紊的運轉,各方面的工作推進都相當順利。

  這一天,還處在清閑中的他收到了東廠當代廠工曹化淳送到京城的加急奏摺。

  收到奏摺后,朱由檢一臉肅穆不敢怠慢,緩緩打開這一份格外厚重的奏摺,仔細的看了起來。

  朱由檢對於曹化淳最近的動向一直都是極為關注的,朱由檢記得很清楚他剛剛登基就將這件重任交到了曹化淳的手上,要求他全力查請裡面的各種彎彎繞繞,查他個清清楚楚。

  沒錯這個時候的曹化淳並不在京城,他已經帶著東廠的精明強幹之輩在南直隸揚州府待了將近一年時間了。

  在這之前東廠就已經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此事的調查之上,這也是為什麼這一年來東廠在朝堂上沒有什麼存在感。

  去年年初,已經調查此事一年的曹化淳來找朱由檢,他提出現在正是調查的關鍵時刻,他希望親自前往揚州,調查此事。

  接下來近一年的時間中,曹化淳也斷斷續續的彙報了數次,也是不斷的取得進展,這一次應該就是最終的調查結果了。

  那些偷稅漏稅、中飽私囊、欺壓鹽戶的商人這次定要一網打盡,絕對不能放過一個。

  鹽,對大明實在是太重要了,朱由檢很早就開始打食鹽的主意了,這兩年時間朱由檢幾乎查閱了從洪武年間到現在所有的鹽業資料,現在朱由檢對於大明鹽政已經有了很深的了解。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吸取宋元兩朝的經驗,將大明219個產鹽縣的產鹽區域劃分出來設置鹽場,所有鹽場處於六個都轉運鹽使司和八個鹽課提舉司管理之下。

  在生產食鹽的地方設立灶戶,專門生產食鹽,每生產鹽一引給米一石,之後甚至給予優免雜役,可以說至少在洪武年間,灶戶的日子過得還是很不錯的。

  然而之後隨著寶鈔的不斷貶值,以及明朝各級官員對於財政收入的迫切,而將這份壓力轉到灶戶身上,灶戶不得不在收入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拿出越來越多的銀子用來繳納正課。

  再加上大明鹽引數倍的濫發,到了明朝中期,大量的灶戶正常情況下已經難以維持正常生活,於是灶戶們開始販賣私鹽,很快私鹽就徹底泛濫開卡,到了萬曆年間,全國的鹽產量在大明官府手中掌控的不到一半。

  直接有著大量的鹽引形成了積壓,對朝廷產生了極大的壓力。

  到了這個時候朝中眾人都知道開中法已經完全不能再實行下去了。

  從萬里四十五年後,實行了兩百多年的開中法被大明朝廷所徹底廢除,實行綱鹽法。

  所謂綱鹽法就是每年大明的鹽產量就這麼多,朝廷就按照這麼多的鹽來分配了商人,商人那鹽引繳納稅收,獲得食鹽,按照產量來進行售賣。分為十綱,還有專門的綱冊,只有在綱冊上的商人才能購買售賣食鹽。

  這自然而然會產生巨大的官商勾結。

  綱鹽法的實施可以說是從漢武帝以來實行了一千多年的食鹽專賣制度徹底宣告破產。

  大明朝廷已經無法再控制食鹽的生產,只能從流通端通過稅收來控制,效率極為低下,掌控力極差。

  而且這綱鹽法完全對私鹽的流行無動於衷,根本沒有任何的打擊作用。

  同時將鹽完全交給商人直接就產生了大量極為富裕的大鹽商,這些人完全就是富可敵國!

  尤其是兩淮轉運鹽使司的駐地揚州城更是極為富庶,畢竟這個年代兩淮的鹽場產量極大,自然集中的商人也更多,全大明鹽的產量大約是每年三百萬引,僅僅兩淮都轉運鹽使司下轄的揚州鹽場產量就達到了七十萬引!

  種種原因下來,到了現在大明一年的鹽稅也僅僅有一百萬兩白銀,這個數目聽起來不多,雖然這個數目在天啟年間的正稅所收白銀中佔據了近三分之一,可以說鹽稅已經是關乎大明的命脈了!

  朱由檢隱隱記得,我大清在乾隆年間的鹽稅收入就超過了一千萬兩,到宣統年間甚至達到了四千餘萬兩!

  這兩者想比,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任何人了解這裡面的情況,都會深深地懷疑這裡面絕對有大問題。

  朱由檢自然是對此極為重視的,現在經過兩年多,東廠在這裡面投入了幾乎一半的精力,調查了全國六個轉運鹽使司,兩淮、兩浙、長盧、山東、福建、河東一個都沒有放過,全部進行了徹徹底底的調查。

  現在總算是有一個徹徹底底的結論了。

  朱由檢的神色越來越沉重,看完后,他的面容卻是極為平靜,好,好得很,全天下這些人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想著大明滅亡啊,真是好的很。

  朱由檢是真的被氣到了,當真是好的很。

  據曹化淳所說,經過他們的仔細查探,鹽商裡面暴露出來的問題已經很清晰了,全國六大都轉運鹽使司現在生產售賣的官鹽倒是問題不大,基本上沒有什麼偷稅漏稅。

  但是這些地方都是私鹽泛濫嚴重,所謂的綱鹽法完全沒有打擊私鹽,尤其是在揚州,這個鹽商的大本營!

  在揚州大量的灶戶去售賣私鹽,幾乎所有的鹽商都從事私鹽的售賣,他們從灶戶手中低價收購私鹽,同時當地大量的官員也參與其中,為灶戶的售賣商人的購買提供大量的便利。

  不僅僅是這些,當地眾多的衛所也或多或少的參與其中。

  如此下來,整個揚州的官場甚至更大的地方皆是如此,他們和揚州那裡的大鹽商已經完全勾結起來了。

  曹化淳得到朱由檢給的許可權調查了南直隸信達商行的存銀狀況,得到的情況已經很明顯了,揚州任何一家大鹽商的存銀都超過了兩百萬兩!

  這還是他們存的銀子,不包括他們埋在自家土地下面那必然數目更加龐大的銀子、他們遍布多地的商鋪、富麗堂皇的家宅以及面積廣大的耕地!

  曹化淳聲稱,他們經過調查,這近十家大鹽商家中的土地都超過了一萬畝。

  至於眾多的中小鹽商家中的底氣都不弱。他們的銀子從哪裡來的?並不是通過官鹽販賣,大多數都是通過私鹽賺取的。

  看到這裡,朱由檢是憤怒的,官鹽本身朝廷收的稅就極低,只是三十稅一,就這這些人還不滿足,他們還要去販私鹽,私鹽對於百姓來說或許便宜,但是它不繳稅啊。

  朱由檢發現這後面的篇幅甚至比前面的更大,顯然這一部分曹化淳更加重視,這一部分內容看完后就讓朱由檢陷入了沉思。

  看來這大明的鹽政真的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

  …………

  端午安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