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三國)各級官員及職權、屬官詳細資料
東漢末年,雖說政權幾乎名存實亡,但制度到了三國時期變化並不大。了解東漢的官職,也可以對三國時期的官職有足夠了解。
太傅:一人,位在三公之上,負責教導天子,無日常職事。從前,光武帝任命卓茂為太傅,卓茂去世后,省去不設。后從此制,每有皇帝登基,皆設太傅錄尚書事,其人死後,省去不設。
屬員:東漢初,太傅下有長史一人,掾屬十人,御屬一人,后全部裁撤。
太師:殷商時已有,東漢不置。獻帝初,董卓自任太師,至董卓被誅,廢太師職。
三老、五更(「更」為「叟」之誤寫):無品秩。「三老」就是國家榮養的有德育的老者,「五更」就是國家任命的有賢明的壯年。天子以父事三老,兄事五更。這是表示天子以禮治國,尊老敬賢。
丞相及三公:西漢初以丞相、御史中丞、太尉為「三公」。東漢時,則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因三公月俸三百五十石,俗語云:「三公一歲食萬石」,所以號「萬石」。
東漢制度:拜任三公時,天子以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員都要參加,諸卿要自報官職、名號向受任人下拜,由侍御史向其授予印綬。其人要禮讓三次,才能接受。到安帝時,三公權利、地位減弱,選舉、賞罰,全由尚書。靈帝時,遣使在長安拜張溫為太尉,在外拜任三公,自此而始。
朝臣見三公時皆拜,天子見三公,如果坐著則需要起身,如果乘車時要下車相見。三公領兵朝見天子時,要由虎賁執戟,交與頸前,方可覲見。
漢舊制,如果發生如日食、冰雹等天災,則免除太尉。安帝時,因天災,同時免太尉徐防等三公,發生天災則三公全免,自此而始。
丞相以及宰相機構:古官名,秦、西漢時皆置,與御史大夫、太尉並稱「三公」。東漢裁撤「丞相」、「御史大夫」,以太尉、司空、司徒總理事務。到了東漢中後期,事歸台閣,尚書台則成為實際的宰相機構。建安十三年,獻帝撤銷三公,復西漢舊制,以曹操為丞相。
東漢丞相官署:
左、右長史:各一人。
徵事:東漢末年,曹操初置徵事二人。
東、西曹掾:本各一人,及曹操大軍還鄴,省西曹,僅保留東曹。
其他屬員:諸曹掾屬三十人,御屬一人。
武衛將軍:曹操為丞相時,立武衛營,設武衛將軍統領。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時設置,與護軍一同管理禁兵。
護軍:
御史大夫:西漢時,御史大夫為副丞相,東漢時裁撤。建安十三年,復置御史大夫。
長史:建安年間,御史大夫不領御史中丞,僅置長史一人。
太尉府:
太尉公:簡稱「太尉」,一人,三公之一,主天。秦官,漢初承襲。元狩四年,改為「大司馬」,至建武二十七年,改回「太尉」。每帝新即位,太尉多於太傅共錄尚書事。因大司馬王莽曾篡奪皇位,故太尉府無闕。
職權:
1,執掌全事及考核官員政績,歲末奏報加以賞罰。
2,國家每有郊祭大典時,負責主持「亞獻」禮。
3,國家有大喪,則負責到南郊向上天祭告死者的謚號。
4,國家將有重大的舉措和疑難時,與司空、司徒共同商議對策。
5,皇帝有過失時,則要與司空、司馬共同勸諫。
長史:一人,千石,負責管理諸曹事物。
掾史屬員二十四名,東、西曹掾,比四百石;其他各曹掾比三百石。曹掾屬官,比二百石。
西曹掾:比四百石,地位略高於東曹。掌管公府令史的任用。
東曹掾:比四百石,掌管二千石長吏的升遷任命以及軍吏。
戶曹掾:比三百石,掌管百姓戶籍、寺廟祭祀以及農耕事物
奏曹掾:掌管上書陳奏。
辭曹掾:掌管訴訟
法曹掾:掌管郵遞傳送、驛站以及測定里程
尉曹掾:主管士卒刑徒的轉運
賊曹掾:掌管捕捉盜賊
決曹掾:主管刑罰審判
兵曹掾:主管軍事
金曹掾:主管鑄造錢幣、鹽鐵官營
倉曹掾:主管糧食倉儲的事物。
黃閣主簿:負責記錄、審查諸事。
令史及御屬二十三名:
御屬:負責太尉的車駕。
閣下令史:掌管府內禮儀事物。
記室令史:掌管各種文書以及陳奏的表章。
門令史:掌管府門。
其他各令史分別掌管諸曹文書。
司徒府
司徒公:簡稱「司徒」,一人,三公之一,主「人」。光武帝即位時稱「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稱「司徒」。建安末,改司徒為「相國」。
職權:
1,執掌百姓事物,凡有關百姓孝悌、恭順、生老病死的事情,皆要商議並建立制度。
2,負責督導百姓致力與本業,歲末上奏優劣並加以賞罰。
3,國家舉行祭祀大典時,負責監察祭祀用的犧牲和清洗祭器。
4,國家大喪時,負責安葬相關的事物。
5,國家有大事時,司空、太尉共同商議對策。
長史一人,千石。掾屬三十一名,令史、御屬三十六名。
辭曹:掌天下獄訟。
司空府
司空公:簡稱「司空」,一人,三公之一,主「地」。古官名,秦不置,設御史大夫,漢承秦制。至成帝時,改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改回「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又改回「大司空」。東漢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稱「司空」。獻帝建安十三年,罷司空,改回「御史大夫」。后御史大夫郗慮被免職,御史大夫從此不設。
長史一人,千石。掾屬二十九名,令史、御屬四十二名。
軍師祭酒:建安三年,曹操在許縣設置,后避司馬師諱,稱「司空軍祭酒」。選通曉法律者擔任,負責典察軍中刑獄。后,廢司空,改屬丞相府,稱「丞相軍祭酒」。
大司馬:古官名,漢武帝元狩四年,罷太尉,置「大司馬」,用來作為將軍的「加官」。安帝地節三年,設置大司馬,不用做加官,無印綬,也無官署。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設置官屬,祿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又除去大司馬印綬、官屬,仍用來作為將軍的加官。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東漢建武二十七年,罷「大司馬」復置「太尉」。
「大司馬」本不與「太尉」並置,至靈帝末,以劉虞為大司馬,太尉不變,自此,太尉與大司馬同時設置。
儀同三司:又為「儀比三司」。後漢章帝建初三年,使車騎將軍馬防班同三司。同三司之名,自此始也。殤帝延平元年,鄧騭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之名,自此始也。
九卿分屬三公管轄:其中,太尉負責太常、衛尉、光祿勛。
太常寺:
太常: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助祭時戴平冕七旒。以忠敬孝慎者居之。獻帝建安年間,改為「奉常」。
職權:
1,主管禮儀、祭祀。祭祀之前負責上奏祭祀的禮儀章程。
2,舉行大典時,引導皇帝行禮。
3,考選博士時,上奏其才能高下。
4,每月月終,巡視各處陵墓宗廟。
太常寺丞:一人,比千石。多用議郎、博士擔任。負責掌管小規模的典禮與祭祀;領導各曹事務,並負責檢舉廟中非法之事。戴兩梁進賢冠,銅印墨綬。
太常主簿:
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管天文曆法。年終時,上奏新年的年曆;國家舉行各種祭祀大典時,負責上奏吉日以及時節禁忌之類的事情;當國家有吉祥的徵兆、自然災害或異常的徵兆時,負責記錄。
配銅印墨綬,戴進賢一梁冠,身著絳色朝服。
太史丞:一人。
明堂丞:一人,比二百石,負責守護「明堂」。
靈台丞:一人,比二百石,負責守護「靈台」;並負責觀測日月星辰。
協律都尉:
國子監:
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原稱「僕射」,東漢時改稱「祭酒」。
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執掌教育博士弟子,國家有疑難時,負責答疑解惑。
易博士:四名,負責教授「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四種《易經》。
尚書博士:三名,負責教授「歐陽氏」、「大夏侯氏」、「小夏侯氏」三種《尚書》。
詩博士:三名,負責教授「魯」、「齊」、「韓氏」三種《詩經》。
禮博士:二名,負責教授「大戴氏」、「小戴氏」兩種《禮經》。
春秋博士:二名,負責教授「嚴氏」、「顏氏」兩種《公羊春秋》。
太祝令:一人,六百石。舉行祭祀大典時,負責宣讀祝文,並負責迎神送神。
太祝丞:一人,負責小規模祭祀時的祝神。
太予樂令:一人,六百石。本名「太樂令」,東漢永平三年改「太予樂令」。掌管樂伎、樂器。國家舉行大典時,負責與奏樂的相關事宜。
漢太樂律:身份卑微的人,不得給宗廟祭祀時的伴舞。舞者要選取官秩二千石到六百石間,以及爵位是關內侯到五大夫的後代,取身高五尺以上,年齡十二到三十,外表和順,身體循理者。
大予樂丞:一人。
高廟令:一人,六百石。負責守護漢高祖廟的巡邏清掃。
世祖廟令:一人,六百石。負責守護漢世祖(劉秀)廟的巡邏清掃。
先帝陵園令:每個陵園設一名,六百石。負責守護陵園,巡邏清掃。
長陵令:二千石,因為是是漢高祖劉邦的陵墓,故增其秩。
陵園丞:一人。
陵園校長:一人。掌管守護陵園的兵卒,負責捕捉盜賊之類的事物。
食官令:每個陵園設一名,六百石。掌管每月十五、月終以及各時節的祭祀。
秘書監
秘書令:桓帝延熙二年,設置秘書令一人,負責管理圖書、校對內容。后省。
秘書郎:負責掌管校對圖書。
秘書校書郎:蘭台、東觀為東漢藏書、著書之所,文學之士,在其中校對圖書,故名「校書郎」。
校書郎中:以郎中的身份任「校書郎」的,稱「校書郎中」。
著作東觀:此非官職,東漢以名儒學者入值東觀,撰述國史,稱為「著作東觀」。
光祿寺:
光祿勛: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本為郎中令,東漢時改為光祿勛。建安年間,又改為郎中令。
職權:
1,值宿禁中,負責掌管宮殿門戶內的警衛。
2,安排郎官輪班守衛,考察其道德品行並加以升降。
3,郊祭時,負責主持「三獻」禮。
光祿寺丞:一人,比千石。多以議郎、博士擔任,銅印黃綬。
光祿主簿:
諸郎官:除「議郎」外,所有的郎官都要參與「守衛宮門」、「皇帝外出時的隨行護駕」的任務。
南、北庭主事,三署主事:負責在郎官中察舉茂才高第者。
五官郎署:郎官中,年齡在五十以上者,屬五官署。
五官中郎將:一人,比二千石。負責管理「五官郎」。
五官中郎:比六百石,無定員。
五官侍郎:比四百石,無定員。
五官郎中:比三百石,無定員。
左、右郎署:
左中郎將:比二千石。負責管理「左署郎」。部署與「五官郎」同。
右中郎將:比二千石。負責管理「右署郎」。部署與「五官郎」同。
虎賁左、右署:
虎賁中郎將:比二千石。負責管理「虎賁郎」。
僕射:左、右各一名,六百石。負責管理虎賁郎的射擊訓練。
陛長:左、右各一名,六百石。負責虎賁郎的輪值宿衛;朝會大典時要守衛殿中。
虎賁中郎:比六百石,無定員。
虎賁侍郎:比四百石,無定員。
虎賁郎中:比三百石,無定員。
節從虎賁:比二百石,無定員。
羽林左、右署:本為漢武帝設立的「建章營騎」,后更名為「羽林騎」。
羽林中郎將:比二千石。負責管理「羽林郎」。
騎都尉:比二千石,無定員。與駙馬、奉車,並稱「三都尉」,監護羽林騎。
羽林郎:又稱「岩郎」,比三百石,無定員(百人左右)。負責宿衛侍從。照慣例挑選「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擅長弓馬的良家子弟補任。
羽林監:左、右監各一人,比六百石。負責分別管理「羽林左、右騎」。
羽林丞:左、右丞各一人。
漢陽牧師苑令:管理設在漢陽郡馬苑,由羽林郎監管。
式道:一人,不常設,以郎官兼任。皇帝出行時,負責清掃道路。返回時,負責持旌旗回到宮門。
四中郎將:東、南、西、北四中郎將,後漢時設置。
司金中郎將:建安年間設置。
武衛中郎將:建安年間設置,由許褚擔任,掌武衛營,后改為武衛將軍。
二都尉:
奉車都尉:比二千石,無定員。負責管理皇帝乘坐的車駕。
駙馬都尉:比二千石,無定員。負責管理副車之馬。
奉朝請:既「獲准參加朝會」,非官職,無定員。以外戚、皇室、諸侯擔任。
光祿大夫:比二千石,無定員。屬國嗣君有喪禮時,光祿大夫主持弔唁。凡是大夫、議郎都沒有日常職務,隨時準備受皇帝的垂詢顧問、派遣。
太中大夫:千石,無定員。
中散大夫:六百石,無定員。
諫議大夫:六百石,無定員。
議郎:六百石,無定員。
謁者台:也稱「外台」。與御史「憲台」,尚書「中台」,並稱「三台」。
謁者僕射:一名,比千石。統領謁者台,管理謁者;皇帝出行時,負責引導車駕。
常侍謁者:五人,比六百石。主持宮殿中各時節的禮儀。
謁者:三十人或三十五人。
灌謁者郎中:三十人,比三百石。負責接待賓客、主持典禮,以及通報奏章。將、大夫身份以下的人有喪禮時,負責遣使弔唁。
給事謁者:四百石,灌謁者任職滿一年,轉為「給事謁者」。
灌謁者:見習謁者。
黎陽謁者:後漢光武帝以幽、燕騎兵平定天下,故在黎陽立營,由黎陽謁者負責監管。營內有騎兵千人,權責甚重,謁者位輕,故從順帝開始,改用府掾中有清名威重者擔任。
車郎將、戶郎將、騎郎將:並稱三將,東漢時裁撤。
衛尉寺:
衛尉:一名,九卿之一,中二千石。負責宮門、宮中的巡查守衛。
衛尉寺丞:比千石。
公車司馬署
公車司馬令:或稱「公車令」,六百石。負責管理南闕門,接待官吏百姓的上書、四方貢品以及被徵召至公車府者。
公車司馬丞:一人(《通典》說二人),選擇通曉各種禁忌的人擔任,負責處理不法之事。
公車司馬尉:一人,主管闕門守軍禁令,防備突然事變。
南、北宮衛士令:南、北宮各一人,六百石,負責分別掌管南、北宮衛士。
南、北宮衛士丞:南、北衛士令下各一人。
左、右都侯:各一人,六百石。主管劍戟士,負責巡查宮廷以及皇帝要求拒捕拷問的人。
左、右都侯丞:左右都侯下各一人。
宮門司馬:宮中所有旁門,每門設司馬一人,共七人,比千石。
南宮
南屯司馬:主管平城門。
蒼龍司馬:主管東門。
玄武司馬:主管玄武門。
北屯司馬:主管北門。
北宮
朱爵司馬:主管南掖門。
東明司馬:主管東門。
朔平司馬:主管北門。
司徒負責太僕、廷尉、鴻臚。
太僕寺:
太僕: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掌管車馬。皇帝出行,奏請車駕扈從儀仗;皇帝乘大駕則親自駕車。
太僕屬員:
太僕寺丞:一人,比千石。
考工令:一人,六百石。主管刀劍、弓圞弩等兵器的制圞造,成品由執金吾存入武庫。並管理織造綬帶的工匠。
考工左、右丞:各一人。
車府令:一人,六百石。主管皇帝的各種車輛。
車府丞:一人。
未央廄令:一人,六百石。主管車駕和宮中馬匹。
長樂廄丞:一人。
廷尉寺:
廷尉: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獻帝建安年間,改稱「大理」。負責審理案圞件,奏請應叛之罪;凡郡國中有疑難的案圞件,都要給予適當的判圞決。
廷尉正、左監:各一名。
左平:一名,六百石。負責審理皇帝下詔的案圞件。
洛陽詔獄令:負責管理設在洛陽的詔獄。
鴻臚寺:
大鴻臚:一名,九卿之一,中二千石。管理於諸侯以及四方歸附的蠻夷相關的事務;舉行祭祀大典時,負責接待引導賓客,奏請行禮,得到許可后,傳命各司;諸侯王入朝,負責到郊外迎接,主持接待的儀式;上計時,接待各郡國的使者;皇子封王,協助授予印綬;拜授諸侯、諸侯嗣子以及四方夷狄受封者時,由台下的鴻臚召請拜任;諸侯王去世時,遣使弔唁,並拜授嗣王。
鴻臚寺丞:一人,比千石。
大行令:一人,六百石。主管諸郎官。
大行丞:一人。
治禮郎:或稱「治禮員」、「理禮郎」,四十七人。
公室、主調中都:秩斗食。
鴻臚:三十六人。
司空負責宗正、司農、少府。
宗正寺:
宗正:一名,九卿之一,中二千石。兩漢時,均用皇族擔任。主管登錄各王、各諸侯國嫡庶族譜及各宗室親屬間的遠近關係,以及各郡國隨著計簿上報的宗室名冊;宗室中,若犯有處罰在剃髮之刑以上的,先上報宗正,宗正上報皇帝后,方可執行。
宗正寺丞:一人,比千石。只能以皇族擔任。
公主家令:各個公主,每個公主設有家令一名,六百石。
公主家丞:公主家令下設丞一名,三百石。
其他屬員增減沒有常規。
司農寺:
大司農: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建安中,改為「大農」。掌管錢、谷金圞帛及各類貨幣;各郡國每季度上報月初一時現存錢穀的賬簿,尚未繳齊的賦稅,另立賬簿以區別;有邊郡各官請求調度錢穀者,都予以調濟,取多補少,互相補足。
司農寺丞:一人,比千石。
部丞:一人,六百石。負責管理國庫。
太倉令:一人,六百石。負責接納各地運到京圞城的糧谷。
太倉丞:一人。
平準令:一人,六百石。負責平抑物圞價,管理漂染絲帛。
平準丞:一人。
導官令:或稱「東京令」,一人,六百石。負責舂制御米,以制圞作乾糧。
導官丞:一人。
廩牲令:一人,六百石。負責管理祭祀所用的牲圞畜。
司竹監:
司竹長:負責種植竹園。
司竹丞:
常滿署:東漢明帝時,設置常滿倉,負責調控米價。
中尉寺:
執金吾:一人,中二千石。負責預防宮廷周圍的意外事變和火災,每月繞行宮廷周圍三周,兵負責管理武庫。
出入時,有五百二十人輿服導從,光生滿路,群僚之中斯最壯矣。
中尉丞:一人,比千石。
緹騎:二百人,無官秩,與吏員食俸相同。
武庫令:一人,六百石。負責管理兵器。
武庫丞:一人。
中宮:
大長秋:一人,二千石,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本稱「將行」,景帝時,改稱「大長秋」。負責傳達皇后的命令。
凡皇后賞賜宗室,以及宗室覲見皇后之事,皆由其負責通報。皇后出行時,則為隨從。
中宮丞:一人,六百石,宦官擔任。
中宮仆:一人,千石,由宦官擔任,負責駕車。
中宮謁者令:一人,六百石,由宦官擔任。
中宮謁者:三人,四百石,由宦官擔任。負責通報中宮的奏章。
中宮尚書:五人,六百石,由宦官擔任。負責管理中宮文書。
中宮私府令:一人,六百石,由宦官擔任。負責管理中宮庫存的重要財物。並管理裁製衣被、縫補、浣洗的人。
中宮私府丞:一人,由宦官擔任。
中宮永巷令:一人,六百石,由宦官擔任。負責管理宮女。
中宮永巷丞:一人,由宦官擔任。
中宮黃門冗從僕射:一人,六百石,由宦官擔任。負責管理中宮黃門冗從。
中宮署令:一人,六百石,由宦官擔任。主管中宮提請天子居留的次數。
女騎:六人。
中宮署丞:一人,由宦官擔任。
復道丞:一人,由宦官擔任。主管中宮閣道。
中宮葯長:一人,六百石,由宦官擔任。
起居:由女官擔任,負責撰寫《帝王起居錄》。
長信宮:太皇太后居所。
長樂宮:皇太后居所
長信、長樂少府:本稱「詹事」,漢景帝六年更名為「少府」。各一人,職權同大長秋,地位則在大長秋之上。
長樂衛尉:二千石。
長樂太僕:二千石。「長樂宮仆」稱長樂太僕。
兩宮屬員皆由宦官擔任。其他的屬員都和中宮相同。如太皇太后、皇太後去世,則裁撤相應的屬官。
后妃:
太皇太后:皇帝祖母
皇太后:皇帝嫡母
皇后:皇帝正室
貴人:金印紫綬
美人、宮人、采女,皆無祿秩,四時賞賜而已。
將作寺:
將作大匠:一人,二千石。漢初襲秦制,稱「將作少府」,景帝時,改為「將作大匠」。後漢時,地位低於河南尹,中元二年省,以謁者領之。章帝建初元年,復置。掌管修建廟宇、皇帝宮殿、陵園等土木工程。
將作丞:一人,六百石。
左、右校令:各一人,六百石。掌管左、右工徒。
左、右校丞:各一人,分別從屬左、右校令。
前、后、中甄官令:各一人,負責管理磚瓦。
前、后、中甄官丞:各一人,分屬三令。
城門校尉:
城門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負責洛陽的十二座城門。出入則有一百二十名緹騎隨從。
城門司馬:一人,千石。主管兵器。
城門丞:一人。
門侯:六百石。洛陽十二座城門,除正南「平城門(北宮城門)」屬衛尉管轄外,其餘「上西門」、「雍門」、「廣陽門」、「津門」、「小苑門」、「開陽門」、「秏門」、「中東門」、「上東門」、「谷門」、「廈門」十一門,各設門侯一人。
北軍五校:
北軍中侯:一人,六百石。負責監管北軍五校。
屯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騎士。後漢初,改為「驍騎校尉」,建武十五年改回。
步兵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上林苑宮門屯兵。
越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越人內附為騎兵,統歸越騎校尉管轄。後漢初,改為「青巾左校尉」,建武十五年改回。
射聲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管待詔射聲士以及輕車。東漢時,將虎賁校尉部,併入射聲校尉。
以上四部:每部七百人。
長水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負責舊時長水校尉部,以及烏丸騎兵。共掌士兵七百三十六人。
屯騎、越騎、步兵、射聲、長水司馬:各一人,千石。分屬五部校尉。
胡騎司馬:一人,千石。屬長水校尉。
西園八校尉:漢靈帝中平五年八月,漢廷在西園組織起一支新軍,名曰西園宿衛禁軍,其統率合稱西園八校尉。
上軍校尉:小黃門蹇碩。負責典護諸軍,大將軍以下皆受其統屬。
中軍校尉:袁紹
下軍校尉:鮑鴻
典軍校尉:曹操
助軍左校尉:趙融
助軍右校尉:馮芳
左校尉:夏牟
右校尉:淳于瓊
使匈奴中郎將:一人,比二千石,負責監視南匈奴單于。
從事:二人,可根據情況增加。
其他掾屬,根據情況設置。
護羌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持節,負責監視西羌。官署如使匈奴中郎將。
護烏桓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持節,負責監視烏桓以及鮮卑胡。官署如使匈奴中郎將。
戊己校尉:置於西域,安撫西域諸國。
司隸校尉部:
司隸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漢武帝時開始設置,持節,監察百官(三公以下)以及京城附近各郡的違法者。元帝時,去持節。成帝時,裁撤該職。光武帝建武年間重新設置,監管一州(河南、河內、河東、三輔、弘農)。
廷議時,位九卿之上。朝賀時,位公卿之下。
司隸從事使:十二人。分為都官、功曹等。官秩一律「百石」。
都官從事:負責糾察百官公卿中的違法者。
功曹從事:主管州內官員的選用及其他事物。
別駕從事:總領各事;司隸校尉巡視轄區時,負責在前引導。
簿曹從事:主管錢糧賬簿。
兵曹從事:如有軍情時,設置兵曹從事,主管軍事。
部郡國從事:簡稱「部從事」,每郡一人,負責督導文書,糾察非法,由各州自行任用。
假佐:二十五人。
主簿:總管官府事務,省理文書檔案。為長官親信,權崇位卑。
門亭長:主管州內政事。
門功曹書佐:負責選拔任用屬官。
《孝經》師:負責監考《孝經》。
《月令》師:負責按時節舉行祭祀。
律令師:負責法律事務。
簿曹書佐:負責管理文書檔案。
都官書佐:
典郡書佐:每郡設一人,各自負責本郡文書。由郡吏補任,任期滿一年後,改任。
司直:一人,比二千石。西漢時屬丞相府,東漢裁撤丞相,司直改屬於司徒府,負責協助督察、記錄諸州事務,建武十八年時裁撤。
獻帝建安八年,復置司直,不屬司徒,負責督察京城諸官,不再督察諸州。九年,詔司直皆比司隸校尉,坐同席,位在司隸校尉之上,假傳置也,后無。
將軍:不常設。地位相當於「三公」的有四個:最高為「大將軍」,其次為「驃騎將軍」,再次為「車騎將軍」,再次為「衛將軍」。在他們之下,還有前、后、左、右等將軍。
大將軍:大將軍本在三公之下,置官署,隸屬於太尉。漢和帝時,竇憲為大將軍,權傾朝野,大將軍的地位升至太傅之下,三公之上。
大將軍本也非常設,自安帝政理衰缺,開始以舅舅耿寶為大將軍,常在京都。順帝即位,又以皇後父、兄、弟相繼為大將軍,如三公。大將軍自此成為常設職位,如同三公。
驃騎將軍:光武帝建武二十年,重新設置。金印紫綬,武冠絳朝服,佩水蒼玉。明帝以東平王劉蒼為驃騎將軍,故位在公上。
車騎將軍:位次三司。金印紫綬,武冠絳朝服,佩水蒼玉。
左、右、前、后將軍:位上卿,金印紫綬,位次上卿。負責率兵鎮守京師。光武建武七年,省。
四征將軍:征東、南、西、北四將軍的統稱。(北為魏置,其他三種為漢置)
四鎮將軍:鎮東、西、南、北四將軍的統稱。(北為魏置,其他三種為漢置)
四安將軍:安東、西、南、北四將軍的統稱。(北為晉置,其他三種為漢置)
四平將軍:平東、西、南、北四將軍的統稱。(北為漢置,其他三種為晉置)
度遼將軍:漢武帝初以范明友為度遼將軍。明帝永平八年重置,二千石,銀印青綬。駐軍五原。
監軍使者:監察諸將。
諸曹掾:大將軍掾屬二十九名,令史及御屬三十一名。另有「官騎」三十人以及「儀仗隊」。因軍事任務而臨時設置的將軍的無固定掾屬,由各部召集一人來管理營中事物。
兵曹掾:掌管兵器。
稟假掾史:掌管稟假禁司。
刺*:掌管刑罰。
將軍長史、將軍司馬各一人,千石。司馬負責管理軍隊;
大將軍長史、大將軍司馬:各一人,中二千石。
度遼將軍長史:六百石。
度遼將軍司馬:六百石,二人。
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負責參與軍議。
校尉:大將軍軍營分五部,每部設「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軍司馬:每部設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也可能不設校尉,僅設軍司馬一人。
軍假司馬:軍司馬的副職。
軍侯:「部」下設「曲」,沒曲設「軍侯」一人,比六百石。
假侯:軍侯的副職。
屯長:「曲」下設「屯」,設「屯長」一名。
別部司馬:單獨設營、領兵的稱「別部司馬」。
門侯:軍營營門設有「門侯」。
中護軍:本為「護軍」,建安十二期改中護軍。大將軍出征時,置中護軍一人,比二千石。
左、右持旗都尉:各一人,為輔佐最高軍事長官指揮並顯現王朝威儀。軍事行動中持大旗,左一面旗為王朝標誌旗,右一面為軍事統領標誌旗,並以軍事統領之標誌旗為指揮作戰的標識。只要持旗都尉不倒,「戰事毋結」。
督軍御史:後漢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權置督軍御史,負責都督諸軍,事完則罷。建安中,曹操、袁紹手下,皆置都督。
參軍事:靈帝時,以陶謙參張溫軍事。
諸州刺史:
十二州刺史:除司隸校尉外,分為十二州,每州設刺史一人,六百石,后提升為二千石。秦時設置監御史,監察各州。漢初時不設,僅有丞相分別遣使,監察各州。武帝時設刺史十三人。成帝時,改稱「州牧」(二千石)。東漢建武十八年,改回「刺史」。
各「刺史」每年八月時,巡視所轄各郡國,審理囚犯,考核官員政績。最初需刺史親自入朝奏事,東漢時改由「計吏」入朝。
交州刺史:持節。因交州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故「持節」以重其權。
州牧:靈帝中平五年,同意劉焉的建議,改刺史為州牧。
各州設從事、假佐,不設「都官從事」;「功曹從事」改稱「治中從事」,其他官署如「司隸校尉」。
西域:
西域都護:漢宣帝地節二年,初置,為加官。使遷移大夫、騎都尉,都護西域三十六國,后廢除。東漢永平十七年,復置。
西域校尉:都護的副職。
縣:
令、長、侯國國相:凡縣、邑、道,萬戶以上的設置「令」一人,千石;萬戶以下的設「長「,四百石;其次,設「長」,三百石;侯國國相,地位與之相同。負責治理百姓、表彰善行,獎勵義舉、懲*除惡、審理訴訟、平息盜賊、徵收賦稅,前往所屬郡國呈上計簿等。
道:主管蠻夷的縣。
湯沐邑:皇太后、公主的食邑。
縣丞:一人。負責管理文書賬簿、以及糧倉監獄。
主簿:
縣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主管偵查、緝拿盜賊。
縣屬員:各縣掾屬自行任命,曹掾史定員大致與郡吏相同。
五官掾:稱為廷掾,監督各鄉五部,春夏獎勵農耕,秋冬考察刑罰。
塞尉:邊境之縣,設置塞尉。負責警戒羌夷等侵犯邊界。
鹽、鐵、工、都水等官:各郡根據情況,設置「令」、「長」、「丞」。各縣派遣官吏輪流任職,不屬本縣定員。
鹽官:產鹽的地方,設置「鹽官」負責徵收鹽稅。
鐵官:產鐵的地方,設置「鐵官」,負責鑄造。
工官:工匠都的地方,設置「工官」,負責工匠的稅收,製造器物。
都水官:有湖泊、及漁業發達的地方,設置「都水官」,徵收「漁稅」。
鄉:
有秩、嗇夫:大鄉為「有秩」,小鄉為「嗇夫」,百石。由郡吏選用,管理全鄉百姓。負責了解鄉民情況。安排服役的先後。調查民戶的貧富,確定其繳納賦稅的多少,並評定其等級差別。
鄉有戶口五千以上,設置「有秩」。
三老:負責教化民風。凡有孝子賢孫、貞女烈婦、舍財救難、以及作為百姓楷模的學士,都要在其門上掛匾額進行表彰,以勉勵其善行。
游徼:負責巡行鄉里,查禁*邪、非法。
鄉佐:負責徵收賦稅。
亭:
亭長:受都尉指揮,負責緝捕盜賊。
里、什、伍:
里魁:百姓有什伍編製,里魁負責管理百家,若有*邪之事,負責上報。
什長:管理十家。
伍長:管理五家。
王國:皇子封爵,以其封地為王國。
傅:一人,二千石。負責勸道諸王,禮遇如同老師,不能以臣禮對待。
相:一人,二千石。地位如太守,
長史:官秩、地位如郡丞。
王國中尉:一人,比二千石。職責如同郡都尉。負責緝捕盜賊。
王國郎中令:一人,千石。掌管王大夫、郎官的輪值宿衛,如光祿勛。
仆:一人,千石。主管車駕。
治書:六百石。原稱尚書,后改「治書」。
大夫:六百石,無定員。負責奉王命入朝,獻禮慶賀,並出使他國。
謁者:本十六人,后裁減,四百石。掌管「冠長冠」。
禮樂長:四百石。主管樂人。
衛士長:四百石。主管衛士。
醫工長:四百石。主管醫藥。
永巷長:四百石。由宦官擔任,主管宮中侍婢使女。
祭祀長:四百石。負責祭祀。
郎中:二百石,無定員。
衛、宋公國:
衛公:建武二年,封周朝後裔姬常為「周承休公」。十三年,改封「衛公」,為漢朝國賓,位在三公之上。
宋公:建武五年,封商朝後裔孔安為「殷昭嘉公」。十三年,改封「宋公」,為漢朝國賓,位在三公之上。
列侯侯國:列侯為第二十等爵位,本為「徹侯」,避武帝諱,改稱「列侯」。列侯的食邑的縣改稱「侯國」。有封地的、特進、朝侯等,每年要向朝廷進獻「玉臂」一塊,慶賀正月。
特進:列侯留居京城的,有功賜特進者,地位在車騎將軍之下。
朝侯:有功賜朝侯者,地位在五校尉之下。
侍祠侯:有功賜侍祠侯者,地位在大夫之下。
其他因親戚關係而留居京城者,地位在博士、議郎之下。
列侯國相:地位、官秩、職權如同縣官,對列侯不稱臣。僅根據法律,向列侯繳納租稅。
列侯家丞、庶子:食邑在千戶以上的,各設置一人;食邑在千戶以下的,不設置家丞。為列侯家臣,侍奉列侯,管理家事。
關內侯:第十九等爵位,無封地,寄食所在的縣,所食的租稅多少,各有戶數限制。
四夷國:其國王、率眾王、歸義侯、邑君、邑長,其下設丞,如同郡縣。
百官俸祿:
大將軍、三公奉,月三百五十斛。
中二千石奉,月百八十斛。
二千石奉,月百二十斛。
比二千石奉,月百斛。
千石奉,月八十斛。
六百石奉,月七十斛。
比六百石奉,月五十斛。
四百石奉,月四十五斛。
比四百石奉,月四十斛。
三百石奉,月四十斛。
比三百石奉,月三十七斛。
二百石奉,月三十斛。
比二百石奉,月二十七斛。
一百石奉,月十六斛。
斗食奉,月十一斛。
佐史奉,月八斛。
所有俸祿皆半錢半谷。
凡官秩「中二千石」的官員,其丞為「比千石」;官秩「二千石」的官員,其丞為、長史為「六百石」;官秩為「比二千石」的官員,其丞為「比六百」。
縣令、國相,官秩「比千石」者,其丞、尉官秩為「四百」;官秩為「六百石」者,其丞為「三百石」。縣長、侯國相為「四百石」或「三百石」者,其丞、尉為「二百石」;
諸侯、公主家丞,官秩「比百石」。
各邊境要塞的尉官、各陵墓的校尉長,官秩為「二百石」。
太子宮:新帝即位,未立太子時,不設太子屬官,只保留舍人,隸屬少府。
太子太傅:一人,中二千石。負責輔導太子,不設屬官。
太子少傅:一人,二千石。負責協助教導太子,並管理太子官署。
太子率更令:一人,千石。負責安排太子庶子、太子舍人輪流宿衛,職權如同光祿勛。
太子中庶子:五人,六百石,職責如侍中。
太子中允:地位在中庶子之下,洗馬之上。漢制,太子五日一朝見,其非朝日,即使仆及中允朝見,朝請問起居。
太子庶子:四百石,無定員。職責如郎官。
太子舍人:二百石,無定員。職責如郎官,選良家子孫擔任。
太子家令:一人,千石。主管糧倉、飲食。職權如大司農、少府。
典倉署
太子倉令:一人,六百石。主管糧食、糧倉。
食官署:
太子食官令:一人,六百石。主管飲食。
太子仆:一人,千石。主管車馬,職權如同太僕。
太子廄長:一人,四百石。主管車馬。
太子門大夫:六百石。職責如郎將。
太子洗馬:又稱「先馬」,十六人,六百石。職責如謁者。太子出行,輪值者,在馬車前引導儀仗。
太子中盾:一人,四百石。負責在四周宿衛巡查。
太子衛率:一人,四百石。統領門衛士。
中尉寺:
執金吾:一人,中二千石。負責預防宮廷周圍的意外事變和火災,每月繞行宮廷周圍三周,兵負責管理武庫。
出入時,有五百二十人輿服導從,光生滿路,群僚之中斯最壯矣。
中尉丞:一人,比千石。
緹騎:二百人,無官秩,與吏員食俸相同。
武庫令:一人,六百石。負責管理兵器。
武庫丞:一人。
太子宮:新帝即位,未立太子時,不設太子屬官,只保留舍人,隸屬少府。
太子太傅:一人,中二千石。負責輔導太子,不設屬官。
太子少傅:一人,二千石。負責協助教導太子,並管理太子官署。
太子率更令:一人,千石。負責安排太子庶子、太子舍人輪流宿衛,職權如同光祿勛。
太子中庶子:五人,六百石,職責如侍中。
太子中允:地位在中庶子之下,洗馬之上。漢制,太子五日一朝見,其非朝日,即使仆及中允朝見,朝請問起居。
太子庶子:四百石,無定員。職責如郎官。
太子舍人:二百石,無定員。職責如郎官,選良家子孫擔任。
太子家令:一人,千石。主管糧倉、飲食。職權如大司農、少府。
典倉署
太子倉令:一人,六百石。主管糧食、糧倉。
食官署:
太子食官令:一人,六百石。主管飲食。
太子仆:一人,千石。主管車馬,職權如同太僕。
太子廄長:一人,四百石。主管車馬。
太子門大夫:六百石。職責如郎將。
太子洗馬:又稱「先馬」,十六人,六百石。職責如謁者。太子出行,輪值者,在馬車前引導儀仗。
太子中盾:一人,四百石。負責在四周宿衛巡查。
太子衛率:一人,四百石。統領門衛士。
少府寺:
少府: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負責管理宮中使用的各種物品,如服飾、珍寶、美味佳肴之類。
少府寺丞:一人,比千石。
太醫署:
太醫令:一人,六百石。負責管理御醫。
太醫藥丞:一人,負責管理藥材。
太醫方丞:一人,負責管理藥方。
醫工長:太官令:一人,六百石。負責掌管御用飲食。
太官左丞:一人,負責管理飲食。
甘丞:一人,負責管理用膳器具。
湯官丞:一人,負責管理酒類。
果丞:一人,負責管理果品。
守宮署:
守宮令:一人,六百石。負責管理御用的筆墨紙硯,以及尚書所用的封泥與各種物品。
守宮丞:一人。
上林苑令:一人,六百石。主管上林苑園中的各種禽獸,園中居民也有其管理。如捕獲禽獸,則送交太官令。
上林苑丞、尉:各一人。
中常侍:四人,延平年間增至十人,千石,由宦官充任。后增至比二千石。負責隨侍皇帝左右,出入內宮,輔佐指導內宮中的各種的各種事務,並以備諮詢顧問。
侍中:比二千石,無定員。隨侍皇帝左右、以備諮詢顧問;皇帝乘法駕出行,則擇一名學識廣博者掌玉璽,持斬蛇劍陪乘,其他侍中則騎馬在後隨行。並與黃門侍郎共同管理殿內、門下之事。
侍中本能出入禁中,但武帝時侍中馬何羅懷刃行刺,於是侍中被逐出禁中,有事時召入禁中,事畢則出。王莽時,又允許侍中出入禁中。章帝元和年間,郭舉與後宮通,拔刀驚駕,后郭舉服誅,侍中又被遣出禁外。
舊制:侍中位在尚書令、僕射之下,尚書之上。司隸校尉見之,需持笏板揖禮。
侍中祭酒:一名,裁撤不定。本為「僕射」,光武帝時改為「祭酒」。
給事黃門侍郎:六百石,無定員。本有「黃門侍郎」、「給事黃門」二官,東漢時,合二為一,故稱「給事黃門侍郎」。獻帝時,改「侍中侍郎」,不得出入宮禁、不負責接引賓客。
職權:
1,負責隨侍左右,供職宮中,聯絡宮廷內外。
2,諸王在宮殿中朝見皇帝時,負責引導諸王就坐。
3,日暮時,入青瑣門請示、參拜,故謂之「夕郎」。
4,並與侍同執掌殿內、門下之事。
5,郊祭時,一人持蓋;臨軒朝會,則一人持麾。
小黃門:十人,延平年間增至二十人,六百石,由宦官充任。負責隨侍皇帝左右,接受尚書奏事,皇帝在內宮時,聯絡宮廷內外,以及管理皇后所居宮中以下的各種事務;各公主及王太妃有疾苦時,則派小黃門問候。
黃門令:一名,六百石。由宦官充任,主管省中的宦官。
黃門丞:一名,由宦官擔任。
黃門從丞:一名,由宦官擔任,負責管理出入隨行。
黃門署長、畫室署長、玉堂署長、丙署長:丙署長七人,其他各一人,由宦官擔任,四百石,佩黃色綬帶。分別負責管理中宮宮室。
中黃門冗從僕射:一人,六百石。由宦官擔任,主管黃門冗從。皇帝在宮中時,則輪值宿衛,守護門戶;皇帝出宮時,騎馬隨行,護衛車駕兩側。
中黃門:百石,無定員。由宦官充任,負責在宮中供職。
鼓吹署:
承華令:典黃門鼓吹。
樂府署:
樂府令:秦漢有少府屬下有樂府令。
樂府丞:
掖庭署:
掖庭令:一人,由宦官擔任,六百石。負責管理後宮貴人、采女的事務。
掖庭左、右丞:各一人,由宦官充任。
暴室丞:一人,由宦官擔任。主管「暴室」。(宮中婦女患病者在此醫治;皇后、貴人犯罪,也關押在此。)
永巷令:一人,由宦官充任,六百石。負責官婢侍奉驅使。
永巷丞:一人,由宦官擔任。
御府令:一人,由宦官擔任,六百石。負責官婢製作的後宮衣衫服侍的縫補浣洗等事情。
御府丞、織室丞:各一人,由宦官擔任。
祭祀令:一人,由宦官擔任,六百石。負責內宮中的各種小祭祀。
祭祀丞:一人,由宦官擔任。
鉤盾令:一人,由宦官擔任,六百石。負責管理附近各池塘、園林等遊覽之地。
鉤盾丞:一人,三百石,由宦官擔任。
永安丞:一人,三百石,由宦官擔任。負責管理北宮東北處的「永安宮」周圍的園林。
苑中丞:一人,二百石,主管苑囿中的離宮。
果丞:一人,二百石,主管果園。
鴻池丞:一人,二百石,主管「鴻池」。(鴻池位於洛陽以東二十里)
南園丞:一人,二百石,主管「南園」。(南園在雒水以南)
濯龍監:一人,四百石,主管「濯龍苑」(濯龍苑,在北宮附近)
直里監:一人,四百石,主管「直里苑」(直里苑,在洛陽西南角)
鴻德令:一人,六百石,主管「鴻德苑」(桓帝延熙三年設置「鴻德苑)
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負責掌管宮中財帛金銀等物。
中藏府丞:一人。
內者令:一人,六百石。負責管理宮中宮中陳設及各類洗沐用具。
內者左、右丞:各一人。
尚方令:一人,六百石。負責管理御用刀劍等玩好之物。
尚方丞:一人。
尚書台:也稱「中台」,三台之一。本為掌管圖書、記錄、參奏之事的秘書機關。東漢時,因為其地位接近皇帝,又因其出納王命、為天子喉舌,所以權利日益擴大,財政、選舉等大權皆由其管理,總領綱紀、無所不統。逐漸取代「三公」,成為東漢的真正的「宰相機構」。
錄尚書事:此非官職,而是種差遣、權利。「錄」為「總領、負責」的意思,「錄尚書事」即為「負責主管尚書台全部事務」的意思。
本為「領尚書事」。西漢大將軍霍光柄政,與金日磾、上官桀共領尚書事,是為此官之始。東漢永平十八年,章帝初即位,以太傅趙熹、太尉牟融並錄尚書事,用「錄」代「領」始此。后東漢每帝即位,常置太傅、錄尚書事。
尚書令:一人,千石,若以公卿位置,則秩二千石。本秦官,漢襲秦置,漢武帝時改稱「中書謁者令」由宦官充任。漢成帝時,改回尚書,重用士人擔任。掌管選用官吏,以及陳奏並下達尚書各曹文書等事情。天子封禪時,尚書令奉玉牒檢兼藏封之禮。
朝會時,與司隸校尉、御史中丞皆有專席,號稱「三獨座」。
東漢時,以「尚書令」、「尚書僕射」、「六尚書」共稱「八座」。
守尚書令:既「見習尚書令」。「守」為見習、試用的意思。按漢制,初任職一年內為「試守」,滿一年,轉為「真」。
尚書僕射:一人,后改二人,六百石。代理尚書台事務,尚書令不在時,則陳奏並下達命令。獻帝建安四年,以執金吾榮邵為左僕射,衛臻為右僕射。僕射分置左右,蓋自此始。
尚書左丞:一人,四百石。主管官吏、百姓的奏章以及騶伯史。並與右丞共同掌管記錄文書期限的事情。
尚書右丞:一人,四百石。與僕射共同掌管授廩假錢,代理印綬並管理紙筆等用品的庫存。
漢儀,御屬中丞與侍御史在復道中與尚書丞、郎相遇,要避車持笏板揖禮。丞、郎在車中舉手還禮,車去,才能離開。
尚書:六人,六百石。
有三種說法:說法變化,應該跟尚書台的職權範圍擴大,機構變化有關。
1,《後漢書?;百官志》:
常侍曹尚書:負責管理公卿事務。
二千石曹尚書:負責管理各郡國守、相相關事務。光武帝時,將其分成二曹。
民曹尚書:主管有關官吏、百姓上書的事務。
客曹尚書:主管外國夷狄相關事務。光武帝時,將其分成南、北主客二曹。
2,《晉志》:
三公曹尚書:二人。負責年底時,天下州郡上計的事務。
吏曹尚書:又稱「常侍曹」、「選部」。負責選舉官吏以及祭祀。
二千石曹尚書:又稱「賊曹」。負責管理京都中的司法、水火災害、盜賊等事務。
中都官曹尚書:負責管理京都官員。本屬「二千石曹」管轄,東漢時為一曹。
民曹尚書:負責建造、修繕、鹽池、園囿等事務。
客曹:負責管理外國夷狄相關的事務。皇帝出巡時,負責護駕。東漢光武帝時,分二千石曹和客曹為「南主客、北主客二曹」。
3,《通典》為「五曹六尚書」:同《晉志》,無「中都官曹」。
尚書郎:四百石,負責起草文書。人數不明,《晉志》稱三十四人,《漢官儀》稱三十五人,《後漢志》稱每曹六人,共三十六人。選孝廉中,年不滿五十,筆試合格者擔任。
守尚書郎中:初入尚書台者,稱「守尚書郎中」。尚書令史任滿一年,也可補為尚書郎。
尚書郎:任職滿一年者,改成尚書郎。
尚書侍郎:任職滿三年者,改稱「尚書侍郎」漢儀,尚書郎見左、右丞,對揖無敬,稱曰「左、右君」。丞、郎見諸曹尚書時,執版揖,稱曰「明時」。郎見尚書令、僕射時,執版拜,朝賀對揖。尚書侍郎任滿五年,可補為大縣縣令。
尚書令史:每曹三人,公十八人,二百石。負責抄寫文書。后增加「劇曹」三人,公計二十一人。從蘭台令史中選取有能力者擔任。蘭台令史任滿一年,可補為尚書令史。此官地位低下,舉孝廉者,羞於任此職。令史任期滿著,可補為縣丞、尉。
蘭台:與「東觀」同為東漢的國家圖書館,蘭台屬御史中丞管轄。
蘭台令:一人,六百石。管理奏疏及印工文書。
蘭台令史:十八人,百石。負責文書工作,並校對書籍。
符節台:
符節令:一人,六百石。主管符節台,管理與符節相關的事務;派遣使者時,有符節令授予符節。
尚符璽郎中:四人。原設兩人在宮中,主管皇帝玉璽以及虎符、竹符的一半。
符節令史:二百石。負責刻寫符節。
御史台:也稱「蘭台寺」,又稱「憲台」,「三台」之一。
御史中丞:一人,千石。也稱「御史中執法」,負責檢舉非法。頭戴兩梁冠,銅印青綬。
治書侍御史:也稱「持書侍御史」,二人,六百石(一說「千石」)。選擇通曉法律者擔任,凡各地上報有疑難案件的,負責根據法律審判。自桓帝之後,無所事事,苟充其位罷了。
侍御史:共四十五人,六百石。其中十五人,穿絳色官服,給事殿中,為侍御史,宿廬在石渠門外,二人尚璽,四人持書給事,二人侍前,中丞一人領。
負責監察、檢舉違法之事;接受公卿百官奏事,如有過失,則列舉罪證加以檢舉彈劾;在舉行郊廟祭祀、盛大朝會、封王拜爵典禮時,置侍御史二人,負責監察儀式,如有過失,則加以檢舉彈劾。
三十人留守留守尚書台,處理百官事務。
以公府掾屬高第者補之,或以牧、守、議郎、郎中為之。初入尚書台者,為「守侍御史」。滿一年,改任侍御史。出御史台,則為刺史、二千石官員。平遷時,補為縣令。
漢儀:
督軍糧侍御史、護漕都尉:負責督運軍糧,建武七年省。
御史台五曹:
令曹:掌管律令。
印曹:掌管刻印。
供曹:負責祭祀。
尉馬曹:負責馬廄。
乘曹:負責車駕。
水衡都尉:不常設,每逢立秋祭獸出獵之日時臨時設置。負責管理上林苑中設置的離宮等皇帝休息之處。
月奉三百五十斛
上公:太傅、大司馬(東漢末年於三公之外別置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將軍:大將軍(大將軍有時位在三公上,有時位在三公下)、驃騎將軍即:月奉百八十斛
太尉領:太常卿、光祿勛、衛尉
司徒領:廷尉、太僕、大鴻臚
司空領:少府、宗正、大司農、
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
太子太傅、執金吾、河南尹、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即:月奉百五十斛
後漢書未記載有「秩真二千石」及其官職,或言真二千石即為二千石。存疑即:月奉百二十斛
地方長吏:郡守、州牧
諸王國屬官:國相、國傅、(王國)御史大夫及諸卿
大長秋、太子少傅、將作大匠、度遼將軍等諸雜號將軍(驍騎、樓船、伏波、龍驤等)秩比二千石(月奉百斛)
少府屬官:侍中、中常侍
光祿勛屬官: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奉車都尉、駙馬都尉、
騎都尉、光祿大夫
北軍中侯監領:屯騎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
將軍部曲:大將軍營五部校尉
諸王國屬官:中尉
司隸校尉、屬國都尉、使匈奴中郎將、護烏桓校尉、護羌校尉、城門校尉、都護將軍即:月奉九十斛
將軍府屬官:將軍長史、將軍司馬
太傅府屬官:太傅長史
三公屬官:三公長史
少府屬官:御史中丞、尚書令
廷尉屬官:廷尉正、廷尉左監
光祿勛屬官:太中大夫
大長秋屬官:中宮仆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
城門校尉屬官:城門司馬、平城門屯司馬
北軍屬官:屯騎司馬、步兵司馬、越騎司馬、長水司馬、胡騎司馬、射聲司馬
諸王國屬官:郎中令、仆
諸侯國屬官:諸侯國相
地方長吏:縣令、湯沐邑令、道令即:月奉八十斛
太常屬官:太常御
太僕屬官:太僕丞
廷尉屬官:廷尉丞
衛尉屬官:衛尉丞、宮門司馬、掖門司馬
宗正屬官:宗正丞
少府屬官:少府丞
大司農屬官:大司農丞
大鴻臚屬官:大鴻臚丞、
光祿勛屬官:光祿丞、謁者僕射、
執金吾屬官:執金吾丞
將軍部曲:軍司馬、別部司馬即:月奉七十斛
將軍府屬官:從事中郎
太常屬官:太史令、太祝令、博士祭酒、太宰令、掌故、大予樂令、高廟令、世祖廟令
光祿勛屬官:光祿左僕射、光祿右僕射、左陛長、右陛長、羽林左監、羽林右監、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
衛尉屬官:公車司馬令、南宮衛士令、北宮衛士令、左都候、右都候
太僕屬官:考工令、車府令、未央廄令
廷尉屬官:廷尉左平
大鴻臚屬官:大行令
宗正屬官:公主家令、主簿、仆、私府長
大司農屬官:大司農部丞、太倉令、平準令、導官令
少府屬官:
·守宮令、上林苑令、太醫令、太官令、黃門侍郎、小黃門、黃門令、掖庭令、永巷令、御府令、
祠祀令、鉤盾令、尚方令、中藏府令、內者令、符節令、蘭台令史;
·尚書令屬吏:尚書僕射、六曹尚書(吏曹尚書、二千石曹尚書、三公曹尚書、民曹尚書、
南主客曹尚書、北主客曹尚書);
·御史中丞屬吏:治書侍御史、侍御史
執金吾屬官:武庫令、左中候、右中候、
大長秋屬官:大長秋丞、中宮謁者令、中宮尚書、中宮私府令、中宮永巷令、中宮署令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中庶子、太子門大夫、太子倉令、太子食官令
將作大匠屬官:將作丞、左校令、右校令
城門校尉屬官:城門門候
司隸校尉屬官:都官從事、功曹從事、別駕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主簿、門亭長、
門功曹書佐、律令師、孝經師、月令師、律令師、簿曹書佐
掌監北軍:北軍中侯
度遼將軍屬官:度遼將軍長史 度遼將軍司馬
地方長吏:州刺史、郡丞、邊郡長史、右扶風京兆每次縣令
護烏桓校尉屬官:擁節長史、司馬
護羌校尉屬官:擁節長史、司馬即:月奉五十斛
太常屬官(博士祭酒屬吏):博士
光祿勛屬官:
·五官中郎將屬吏:五官中郎;
·左、右中郎將屬吏:左中郎、右中郎;
·虎賁中郎將屬吏:虎賁左僕射、虎賁右僕射、虎賁左陛長、虎賁右陛長、虎賁中郎;
·謁者僕射屬吏:常侍謁者;
將軍部曲:曲軍候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洗馬
諸王國屬官(中尉屬吏):治書、大夫即:月奉四十五斛
太常屬官:太常掾
少府屬官:
·黃門署長、畫室署長、玉堂署長、直里監
·尚書令屬吏:尚書左丞、尚書右丞、尚書侍郎
光祿勛屬官:給事謁者
大長秋屬官:中宮謁者、中宮葯長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庶子、太子廄長、太子衛率、太子中盾
地方長吏:縣長、湯沐邑長、道長
縣令屬官:縣丞、縣尉即:月奉四十斛
三公、將軍府掾:東曹掾、西曹掾、主簿
光祿勛屬官:五官侍郎、左侍郎、右侍郎、虎賁侍郎
諸王國屬官:謁者、禮樂長、衛士長、醫工長、永巷長、祠祀長即:月奉四十斛
太常屬官:太史令丞、太祝令丞、太宰令丞、大予樂令丞
光祿勛屬官:羽林左監丞、羽林右監丞
太僕屬官:考工丞、車府丞、長樂廄丞
大鴻臚屬官:大行令丞、大行治禮郎、廩犧令丞、楫棹丞
宗正屬官:公主家丞
大司農屬官:太倉令丞、平準令丞、導官令丞
少府屬官:
·守宮令屬吏:守宮令丞
·永巷令屬吏:永巷丞
·祠祀令屬吏:祠祀丞
·太醫令屬吏:太醫藥丞、太醫方丞
·黃門令屬吏:黃門丞、黃門從丞
·內者令屬吏:內者左丞、內者右丞
·御府令屬吏:御府丞、御府織室丞
·鉤盾令屬吏:鉤盾丞、鉤盾永安丞
·掖庭令屬吏:掖庭左丞、掖庭右丞、掖庭暴室丞
·太官令屬吏:太官左丞、太官甘丞、太官湯官丞、太官果丞
·中藏府令屬吏:中藏府丞
·上林苑令屬吏:上林苑丞、上林苑尉
執金吾屬官:武庫丞
大長秋屬官:中宮私府丞、中宮永巷丞、中宮署丞、中宮復道丞
將作大匠屬官:左校丞、右校丞、
州刺史屬官:治中從事、別駕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主簿、門功曹書佐、簿曹書佐
諸王國屬官(國相屬吏):長史
地方長吏:(小)縣長即:月奉三十七斛
三公、將軍府掾:戶曹掾、奏曹掾、辭曹掾、法曹掾、尉曹掾、賊曹掾、決曹掾、兵曹掾、金曹掾、
倉曹掾
郡守諸曹掾史:功曹史、戶曹史、奏曹史、辭曹史、法曹史、尉曹史、賊曹史、決曹史、兵曹史、
金曹史、倉曹史、五官掾、五部督郵、曹掾、主記室史
少府屬官:中黃門
光祿勛屬官:五官郎中、左郎中、右郎中、虎賁郎中、羽林郎、灌謁者郎中
衛尉屬官:公車司馬丞、公車司馬尉、南宮衛士丞、北宮衛士丞、左都候丞、右都候丞即:月奉三十斛
少府屬官:
·符節令史、
·尚書令屬吏:尚書令史
太常屬官(太史令屬吏):靈台丞、明堂丞、太史令史、太史掌故、待詔
少府屬官(鉤盾令屬吏):鉤盾苑中丞、鉤盾果丞、鉤盾鴻池丞、鉤盾南園丞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舍人
諸王國屬官(郎中令屬吏):郎中
地方長吏:諸邊鄣塞尉、諸陵校尉長
縣長屬吏:縣丞、縣尉即:月奉二十七斛
三公府屬官:御屬
將軍部曲:屯長
光祿勛屬官:節從虎賁即:月奉十六斛
三公、將軍府屬官:閣下令史記室令史、門令史及其餘令史
縣屬吏:鄉有秩、三老
斗食(月奉十一斛)
佐史(月奉八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