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8章 規劃東北
金自點、李濬代表朝#鮮,終於和李自成達成初步的書面協議:
朝#鮮將最北部的平安、咸鏡兩道歸還華夏;平安、咸鏡兩道範圍內的一切,包括房屋、財物、人口等,全部移交給華夏,戰爭結束后,華夏與朝#鮮,再行劃分邊界;朝#鮮支付華夏白銀百萬兩,分三年支付,每年分別為四十萬、三十萬、三十萬;朝#鮮支付華夏三百萬石精糧,分兩年支付,每年分別為二百萬石、一百萬石;
華夏得到平安、咸鏡兩道的交割文書、四十萬白銀、二百萬石糧食(華夏與朝#鮮之間,中間隔著韃子,糧食無法運輸,華夏可著人在朝#鮮境內驗收)之後,立即派兵進入朝#鮮,直至全殲韃子,將收復的土地交還朝#鮮;華夏出動海軍,暫住耽羅島,以免薩摩藩和日本各主要藩主,趁機從海上襲擊朝#鮮。
金自點心中忐忑,他實在說不清這樣的協議,究竟究竟是對朝#鮮有利還是對華夏有利,也不知道這份協議,是否得到主上的認可。
出了臨時的營帳,他正要上馬,卻感覺有些不對,四處打量一番,心中不禁一驚:華夏皇帝的親兵,一直端坐在馬背上,這麼長時間,幾乎沒有移動分毫。
這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難怪滿清滅國,華夏恢復了大明時代的遼東!
幸好華夏不是朝#鮮的敵人,這次回京之後,除了說服主上儘快認可這份協議,還要提醒主上,儘快派出正式的使臣,向華夏稱臣納貢……
金自點走後,李自成收拾親兵,重新渡過渾河,慢悠悠地回到瀋陽。
一路之上,他都在回味與金自點達成的協議,回到清寧宮,他獨自坐在內書房,還在思索著這份協議。
並不用擔心朝#鮮國王李倧不認賬。
如果李倧不認賬,華夏軍隊不會進入朝#鮮境內殲滅韃子,而且,南方「薩摩藩」的船隊,還會騷擾朝#鮮的南部港口,至少耽羅島朝#鮮就別想了。
一旦推翻了這份協議,朝#鮮就會失信於華夏,朝#鮮遇上什麼災難,就別指望華夏了,雙方不是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係,連友好鄰邦都算不上。
鄰居是無可改變的事實,但友好鄰邦都算不上,雙方極有可能成為敵人,華夏不在乎朝#鮮是敵人還是朋友,或許敵人更好,華夏做什麼都是名正言順。
現在的朝#鮮,敢與華夏為敵嗎?
李自成決定,與金自點達成的協議,不能更改了,一個字都不改,他要讓朝#鮮人養成遵守協議的習慣,至少遵守與華夏達成的協議,一旦違反協議,後果會很嚴重!
意外之財。
的確是意外之財。
李自成將數千韃子驅趕過鴨綠江而沒有就地殲滅,當初只是為著收回朝#鮮北部的平安、咸鏡兩道,或許只是兩道的北部,只要華夏與朝#鮮隊邊界線南移,整個長白山脈,以及大明時代失去的鴨綠江、徒門河南岸的土地,能夠回歸華夏,他也就滿意了。
斷了朝#鮮向華夏擴張土地的念頭,華夏在鯨海方向有足夠的港口……
鯨海就是日本海,不過這個時代,日本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後世,華夏的東北與日本之間的大海,還是沿用了「鯨海」這個稱謂。
鯨海水域雖然廣闊,但西北方向的黑龍江、阿速江東岸,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大山脈,漢人稱為老爺嶺,老爺嶺的沿岸,地勢嶙峋險要,幾乎沒有港口,所以鯨海沿岸的港口,都是集中在徒門河入口的南北。
從朝#鮮索回徒門河南岸,華夏在鯨海沿岸的港口,可以大大增加。
這是長遠的規劃,以華夏現在的國力,應該不會去鯨海沿岸大規模開發港口,但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卻有意外之喜。
韃子在朝#鮮境內鬧出的動靜太大,他們佔據平壤城后,並沒有繼續流竄劫掠,而是割據了朝#鮮的北方,儼然是要立國,永遠霸佔了。
更奇葩的是,朝#鮮的數萬大軍,竟然戰敗,而且還是一敗塗地。
難道朝#鮮的軍隊,只會鎮壓國內的百姓?
對李自成來說,這些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華夏在這場變革中的收益。
最小的收益,也是最小的付出,便是剛剛簽訂的協議:百萬銀兩、三百萬石精糧,還有兩道之地,加上依附於土地的朝#鮮百姓,不,他們很快就是華夏的百姓了……
百萬銀兩、三百萬石精糧,應該如何使用、分配?
百萬銀兩,對華夏來說,自然有大用,駐紮東北地區的第三營,不過十萬將士,每年的餉銀不過六十萬,加上最近的戰功,百萬兩應該夠了吧?
不過,李自成並不打算用這些銀兩充當軍餉,軍餉是朝廷的事,應該用國庫的賦稅支付,這百萬兩銀子,應該用於東北地區的建設,讓東北地區以遼寧省為先導,儘快趕上關內各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原本要凍結的瀋陽至金州城、瀋陽至九連城的大道,可以提上日程了。
安東都督府境內,也可以修築以長春為中心的南北、東西方向的大道,一直延伸至鯨海沿岸的港口。
李自成甚至想到,安東都督府的北面,應該單獨立下都督府,可以適當延伸至黑龍江北岸……
還有三百萬石精糧,可以資助遷移至東北的漢民,甚至誘導東北地區的土著,加速他們漢化、定居的速度……
不過,建設東北地區的錢糧,除了朝#鮮即將支付的百萬銀子和三百萬石糧食,還有瀋陽城內搜出的一千五百萬兩金銀和暫時沒有股價的字畫、古玩等。
這個數字太過龐大,完全交給遼寧省長洪承疇打理,既不現實,也不利於東北的均衡發展。
既然有了錢糧,就可以集中力量發展東北地區,乾脆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管理這筆錢糧,統籌規劃東北地區,主要是道路、城牆的修建,如果可能,還要培育一批像瀋陽城內的專業市場。
除了瀋陽,東北地區再也沒有大城和中心城市,不過,小型城市可以發展專一的市場,一個市場就可以帶動一座城市走向繁榮。
李自成熱衷於在東北地區修築道路,除了將各座城市連接起來,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避免迷路,東北地區氣候寒冷,常常下大雪,又地廣人稀,或許數十里、上百里的地域範圍內,都可能看不到一座小鎮、一名百姓,如果修築了寬闊的主幹道,軍隊、商隊就可以沿著主幹道行進,不會被複雜的地形多迷惑。
如果沿著主幹道的村鎮、百姓過少,可以將附近的百姓遷移過來,沿著大道立村、立鎮、立縣,避免百姓生活在人跡罕至的深山中。
李自成將東北的事情全盤考慮了一番,決定成立隸屬於人事部的東北事務司。東北事務司屬於臨時性質,等到東北的建設基本完成,或者儲存在瀋陽府庫的錢糧用完了,到時候是要解散的。
既然大規模建設東北,那行政區域不妨劃分得細緻一些,整個東北,除了現在的遼寧省、安東都督府、興安都督府,在安東都督府的北面,增加一個黑龍都督府。
暫時隸屬於安東都督府的嘉思府、大慶兩府,將隸屬於新的黑龍都督府,開年之後,就會派出文官,正式建立府縣。
不過,安東都督府的首府,不會放在西北方向,而是放在中心位置,最好在瀋陽至長春的大道上,一條大道,可以將三個省級行政區的首府連接起來。
後世的黑龍江省,首府哈爾濱人人皆知,不過,李自成手中的地圖,乃是大明時代的奴兒干都司地圖,松花江向西北方向越過安東都督府的松原府,然後折向東北方向,恰好從哈爾濱城北流過,最終在東北方向匯入黑龍江。
大明的地圖上,松花江南岸的哈爾濱,叫做阿什河衛,顯然不是一個漢名,得改過來,松花江之濱,就叫江濱吧,江濱將是黑龍都督府的首府。
心中思索已畢,李自成及時召見了洪承疇和龔鼎孳,首先讓龔鼎孳在瀋陽建立糧食儲備庫,一旦朝鮮支付的糧食運輸過來,及時儲存起來,此外,東北地區上繳的賦稅中,多餘的糧食,也會儲存在瀋陽的糧食儲備庫中。
李自成還告訴兩人,瀋陽府庫中,從瀋陽收繳的銀錢,加上朝#鮮即將支付錢糧,都將單獨核算,並不納入遼寧省的賦稅之中,朝廷將設立東北事務司,專門管理、規劃、使用這些錢糧。
趁著等待金自點回訊的時機,李自成在瀋陽召開授獎大會。
在這次北征的各次戰鬥中,第三營、鷹騎兵、虎騎兵、狼騎兵、北海艦隊都立下不少戰功,根據各部主將上報的戰功,李自成在瀋陽城內當眾表彰了各部。
第三營第五師獲得集體一等功,師長楊坤被當眾授予威遠侯,爵位上追平了各營主將,華夏的侯爵,上升為十四人。
個人方面,第二師第二團百戶官馬小偉,第一個登上瀋陽城頭,而且受傷很重,應該升職為千戶官,至少也是從千戶,但第二團並沒有職務上的空缺,因此被改授為山南子爵。
除了第五師,升職的軍士並不多,軍功大部分都是用銀子兌現,先用瀋陽府庫的銀子墊付,及時兌現。
鷹騎兵、虎騎兵、狼騎兵、北海艦隊都不在瀋陽,甚至第三營的第一師、第三師、第五師也不在瀋陽城內,但氣氛還是非常熱烈,滿清滅國、科爾沁各部先後歸順,華夏立國不過四年,卻開創了大明二百餘年都未能達到的高度……
授獎大會之後,李自成親率參會的將士們,騎馬去了二道坡,在二道坡烈士紀念碑前祭拜了陣亡的第五師將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