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6.第593章 學問大復興
第593章 學問大復興
兩門攻戎炮,每門重達九千斤。
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被人們運送到了撒馬爾罕,隨同而來的還有幾名學者,他們向朱棣求到了旨意,前來保護撒馬爾罕城的偉大文明。
「阿拉伯人在五百年前,發起了一場重要的文化運動,他們有專門的官員,從世界各地收集書籍,並且進行翻譯,這項運動長達上百年。」
學者激動的說道。
「阿拉伯的文明,雖然被蒙古人毀滅了,但是帖木兒此人曾經說過,要把撒馬爾罕打造為世界上最宏偉的城市,各國的工匠都被抓捕到了此城,聽說還收集了不少阿拉伯的書籍。」
「這些都是文明的財富,千萬不能被戰火損傷,一本都不行。」
看著激動的學者們,朱高煦萬分頭疼。
「我們大明的士兵,軍紀方面倒好說,可各部落的土兵,他們的軍紀都不好約束了,總不能明軍吃獨食,不讓他們進城吧。」
「郡王殿下。」
學者大聲的說道,「我們絕對不能充當文明毀滅的劊子手。」
朱高煦也不敢得罪學者們。
學者們就是讀書人。
讀書人地位本來就高,加上大哥十年如一日的優待,學者們已經成為了社會最受尊重的群體,已經成為了許多團體的共識。
「好,我想想辦法。」
朱高煦只能如此說道。
等到了大炮,明軍也不再耽擱時間,這一天,所有人都來了,十萬明軍和土兵,把撒馬爾罕都城圍的水泄不通,猶如螞蟻一般。
各部的首領們都在觀望。
他們打定了主意,絕對不會幫明軍去攻城。
明軍越文明,越能講道理,雖然讓他們放心,不再特意防備明軍,可有些方面,卻也有許多的影響。
朱能等人並沒有在意首領們的態度。
因為他們有更好的東西。
「轟隆!」
突然。
在場的人們,聽到了出生以來,最巨大的聲音,人們不約而同的捂住耳朵,眼神迷茫而恐懼,剛才發生了什麼?
先是看到一團巨大的火光,然後傳來的聲音,以及腳底的麻木。
土兵們的戰馬驚慌失措。
不少的戰馬掙開了主人的手,引起了軍隊的慌亂。
「地震?」
「地震了嗎。」
不光牲畜受驚,許多的土兵紛紛詢問身旁的人,剛才發生了什麼事情。
「你們看。」
一名士兵目瞪口呆的指向城牆。
寬大堅固的城牆,竟然被轟開了裂紋,搖搖欲墜,「這是什麼法術。」首領喃喃道,他實在無法把這樣的東西,與他熟知的火器聯繫在一起。
「轟隆!」
兩門攻戎炮發射的很慢,可每一炮的動靜巨大。
朱能舉著單筒望遠鏡。
撒馬爾罕都城,城頭上的士兵們慌亂了起來,其他處的士兵們,在軍官的組織下,正在重新布陣,看來對方並沒有完全失去秩序。
「讓其他炮也開火。」
朱能吩咐。
令兵立刻去傳軍令,過了一刻鐘,騎兵們自己所帶的虎蹲炮,被炮兵們推向前方,射程大大的短於攻戎炮,同時避開攻戎炮的射角。
虎蹲炮是拋物射擊的方式,炮兵們學習過角度和拋物線知識,根據量尺測量好角度,舉起拳頭示意準備完畢,當十餘門虎蹲炮的炮兵們皆舉起拳頭,下達開炮的軍令就發出了。
「轟隆隆。」
炮彈射到最高的角度,然後又向下落去,有些落到了城頭上,有些落到了城牆后,發出耀眼的火光,給予了守軍士兵大量的殺傷。
隨著虎蹲炮的射擊,城頭的守軍們已經失去了秩序,沒有人敢呆在上面,到處都不安全。
「嘩啦啦。」
城牆倒塌了。
朱能看了幾眼,認為並不夠,所以攻戎炮繼續開炮。
撒馬爾罕都城,毫無還手之力,任由明軍的火炮發威,被動的挨打,當城牆倒塌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內心跟著緊張了起來。
他們最大的依靠就是城池。
都城外。
首領們內心複雜。
這座毫無疑問,帖木兒汗國最宏偉的城池,數萬里內最偉大的城市,人們內心裡頭,或畏懼,或羨慕,或感嘆,無論往日何種的念頭。
無疑。
這座城市的神話,數十年來最穩定的地區,看來要被打破了。
「滴滴滴滴~」
城牆徹底崩塌。
那一段的守軍們也狼藉不已。
衝鋒的號角聲響起。
部落的首領們不再猶豫,帶領自己的土兵們,要拿下這座中亞西亞最富裕的城市,明軍的騎兵緊隨其後,哪裡抵抗的最頑強,他們就帶去虎蹲炮。
沒有一處的抵抗力量可以抗住炮擊,虎蹲炮到了哪裡,那裡頑守的,最堅韌的戰士,也無法用血肉之軀抵抗炮彈。
以往的作戰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巷戰是最激烈,傷亡也是最大的。
但是看起來,帖木兒都城的守軍,並沒有發起巷戰的組織力,擊敗了各軍后,軍士們大多數潰散,並沒有躲入巷道里繼續反抗。
撒馬爾罕都城太大了。
主街有六條。
兀魯伯天文台,目前還沒有修建,但是已經有了地基。
撒馬爾罕歷史博物館。
以前被蒙古軍隊摧毀,但是這些年本地突厥化,人們逐漸開始恢復,大明的學者在士兵們的保護下,最先來到了此地。
猶如尋寶一樣的,翻看每一處的文物,他們興奮的手舞足蹈。
只壁畫。
這裡的壁畫描繪了來自中國,突厥,甚至朝鮮,世界各地,許多聽都沒有聽過的國家,他們的使者形象等,還有衣物穿著,可謂是稀世珍品。
更不提無數的書籍。
「你們看這句話。」一名學者興奮的吼道。
「什麼?」
「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哈哈。」
「真想不到啊,是誰說的?」
「上面寫的是穆罕默德。」
「啊,是他?」
「他是誰?」
「他在阿拉伯的地位,相當於我們中國孔子。」
「聖賢啊。」
學者們感嘆道。
學者們猶如進入了寶藏的樂園,越是這般,學者們極力的告訴朱高煦,要求朱高煦保護這座城池,否則就是文明的罪人。
這樣的帽子,朱高煦可戴不起。
只能下令明軍士兵們,約束土兵,遵守大明的規矩。
朱能張輔等人也笑的合不攏嘴。
整個中原西亞的財富,都被帖木兒搬到了撒馬爾罕都城,堆積了諸多的財寶和盔甲,更有許多的糧食,解決了大軍積蓄的糧草問題。
財寶可以分一部分給首領們,甚至包括部分的盔甲,但是糧食不行,糧食必須歸大明。
既然如此。
首領們要求肅清城內的反抗勢力,明軍也只能答應。
不過明軍在各個街頭,以當地文字和大明文字寫了告示,告示中說明軍弔民伐罪,對百姓秋毫不犯,要求各部土兵,也遵守大明軍令。
最後。
明軍在指定的地區,設立了保護區,任何受到威脅的百姓,都可以去保護區避難,尋求大明士兵的保護。
阿拉伯最偉大的聖賢。
如此崇拜中國的知識,而蒙古大軍又帶去了宋朝大量的知識和技術。
無數的中華寶典被尋找了出來,包括各國的書籍,學者們每日的工作就是尋找和保護這些書籍和文物,乃至和當地的學者們交流。
後世有人說蒙古國最重視工匠,因為凡是工匠,蒙古士兵就不會屠殺,會成為他們的奴隸集中管理起來,所以蒙古國文明和科技十分的發達。
這樣的邏輯,可謂是讓人感嘆。
總之。
各國的工匠們,第一時間被送去了大明,他們的自由,將會在大明的都城得到正式下發。
一車一車的書籍和文物,由受到大明士兵們保護的百姓參與,和大明的民夫們一起運回大明,反倒是金銀珠寶這些留在了當地。
比起路途上的消耗,現在有限的運力,主要用來保護文明。
西征軍的捷報,源源不斷的傳回國內。
從哈實哈兒地區開始。
阿拉伯是世界的中轉站,上百年的文化運動,收容了全世界的書籍。
異國他鄉的人們,還有工匠和學者們,走在陌生的土地上,內心忐忑,如果不是明軍的和善,他們會更加的恐懼。
大明的學者,一路上安撫他們,並與其他的學者進行學術上的交流。
「這是來自印度地區的數字,一種記載方式。」
「啊,印度數字。」
中國的學者並不陌生。
印度數字傳入阿拉伯,由阿拉伯傳入西方,西方以為是阿拉伯的,所以稱為阿拉伯數字,成為世界通用的稱謂。
如此巨大的錯誤,因為西方掌握了世界的話語權,仍然沒有改正過來,可見話語權的重要性。
「我的老家啊,是馬什哈德,後來被帖木兒征服,此人大開殺戒,我和一些人也成為了奴隸。」一名學者落寞的說道。
他的家鄉早已經被毀滅。
如果不是明軍的解救,當他死亡后,他的學識也就消失了吧。
「你放心,我們大明最重視讀書人,這是真的。」見對方不相信,大明學者努力的保證說道:「你去了我們大明就知道了。」
大明的民夫,和撒馬爾罕都城的百姓,辛苦的文明財富回國。
學者和工匠們得到最妥善的優待。
隨行的還有大夫。
這些結束奴隸身份的人們,得到了很好的待遇,臉上的笑容逐漸浮現,早期的忐忑也越來越少,只是對大明的陌生,讓他們保持了警惕。 他們先是在俺的干見到了大明的皇帝。
大明皇帝非常的和善,給予了他們許多的安撫和承諾。
「你們去大明看一看,去大明的都城,見見朕的兒子,大明的國家,由朕的兒子監管,你們還可以在都城,與大明的學者們交流。」
「至於未來,等大明打敗了帖木兒,光復了你們的家鄉,你們願意回去的,大明願意承擔你們的路費和生活費,保證你們的自由。」
既然如此,眾人連連拜謝大明皇帝。
朱棣得知拿下了撒馬爾罕,並且獲得了大量的糧草,同樣笑的合不攏嘴。
接見了一批又一批的中亞西亞地區的學者們,然後啟程前往撒馬爾罕地區,靠著當地的糧草,大明的士兵們,可以很長一段時間不用考慮物資。
後方的民夫們,可以集中全力的運輸軍事物資,然後再運輸糧草,局面對現在的大明,非常的有利。
從俺的干到委魯母。
一路上建立了兵站和糧點,維持後勤運輸線的安全和補給。
人們放眼望去,並不覺得有什麼區別。
不少人內心失望。
大明並不是他們想象的那麼偉大。
「這樣的大明,如何支撐的呢?」一名馬什哈德的學者,不可思議的說道。
「讓人困惑。」
大明的學者們笑了笑,並沒有解釋。
現在不解釋的效果更好。
人們一路翻越山丘。
地方的貧瘠,讓眾人的心氣越來越低,失望導致人們失去了興趣。
一直到委魯母。
也就是後世的烏魯木齊。
大明鐵道的終點,亦力把里行省的省府。
這裡有了鐵道,有了蒸汽機火車,有了吊機,還有無數的商品,站台周邊有竹子當做鋼筋修建的兩層或三層的水泥樓房。
全新的世界,在他們的眼前打開。
「這裡是一座大門。」
大明的學者,神秘的笑道。
人們蒙蔽的乘坐上火車。
撒馬爾罕都城的百姓們,再也不用辛苦的運輸物資,書籍和文物們被小心翼翼的搬運上火車,車站派出了專門看顧的工作人員。
「嗚嗚嗚~」
「咔嚓~咔嚓~」
火車緩緩的開道。
「這」
學者和工匠們目瞪口呆,他們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大明的學者們忍不住笑了起來。
「那是蒸汽。」
「裡面燒的開水?」
通譯們不斷的翻譯,大明的學者們,也會和對方進行手勢上的交流,聰明的人學什麼都快,包括語言也是如此,已經有些學者可以不用通譯就能交流。
聰明的工匠和學者們,下了火車的時候,就會圍著蒸汽機火車頭討論,很快就搞明白了理論上的東西。
終於蒸汽機裡頭的部件,他們就不得而知。
當火車進入嘉峪關,入眼的黃色越來越少,逐漸多起了翠綠色,這樣的變化,讓他們內心忍不住顫抖,原來還有這樣的世界。
綠色的世界。
到處都是草木,密布的植物,是他們一輩子也沒有見過的景象,如此的生機勃勃,看得他們雙眼發愣。
十幾層樓高的大廈,進入了他們的眼帘。
從遠處的鐵道,眺望到了西安城的城郭影子,那裡的建築景象,已經讓他們說不出話來。
「真想去城裡看一看啊。」
「我們不能隨意下車。」
工匠無奈道。
他們的火車要抵達大明的都城。
中午。
食物被送了上來,有魚湯和魚糕,以及饅頭和鹹菜,走的越遠,他們的伙食水平也越來越好,每個人的臉色開始有了紅潤。
「世界是圓的?」
「可定是圓的。」
一名中東的學者,極力的肯定道。
「你倒是和我們馬蓬瀛先生的想法不謀而合,相信你們肯定有共同的話題。」
「是嗎?」
「他是怎麼說的?」
「馬蓬瀛先生是一名女士。」
「我們春秋時期的先民,楚國的甘德與魏國的石申天文學家,寫的《甘石星經》,觀測了金木水火土的運行軌跡,發現了五個行星出沒的規律,還發現了木星的伴隨星,八百顆太陽的名字,測定了一百二十顆恆星的方位,創造了天文學。」
「留下了赤道與黃道的軌跡,內外度數,也就是甘德理論,與石申理論。」
「根據甘德理論與石申理論,我國一位姓黃的學者,提出了他的黃氏理論,定下天文宇宙觀,黃與赤線。」
「在甘德與石申發明的赤道儀的幫助下,馬蓬瀛夫人與這位黃先生一起證明了大地是圓形,圍繞太陽轉的理論,稱為馬黃宇宙概念。」
「並且改進了牽星術,制定了新的牽星測量板,推動了大明的航海,天文,地理大發展。」
那名中東的學者猶如聽到了神跡。
對於中國學者所言的甘德和石申,以及他們創造的學問,乃至發明的赤道儀等,問的非常詳細。
得知兩人近兩千年前的古人,那人滿臉的不可思議。
「難怪我們最偉大的先知說學問在中國。」
「如此富裕的社會,發達的人口,難怪有如此興盛的文明,我們來對了地方啊。」
學者們開始有了面聖的心態,對於目的地大明都城,越發的期盼起來。
——
「沒有找到亞里士多德署名的書籍。」
學者們見到了朱高熾,臉上雖然有些遺憾,卻忍不住的興奮,此行的收穫太大了。
聽到學者們的說法,朱高熾也沒有懷疑。
說實話。
朱高熾對亞里士多德此人的功績,他的著作是抱有疑問的。
先不說著作的質量。
此人在十三世紀以前,所有世界各地的史書上是沒有出現過的,西方人說是從阿拉伯找到的翻譯本,三百萬字的翻譯本,阿拉伯的史書應該有記載吧?
對不起,沒有。
原本失傳了,通過阿拉伯的翻譯本重見天日,那阿拉伯的翻譯本呢?對不起,也失傳了。
我國的孔子,不光是中國大量記載,包括周邊各國也有記載。
包括阿拉伯的先知,他們自己同樣是大量的史料和記載。
唯獨西方的沒有。
西方歷史書上還說,古埃及的農工區主要是在尼羅河的三角洲,這尼羅河三角洲也承載了大部分的古埃及文明。
然而地質學家門鑽孔分析表明,兩千年前那是一片海。
尼羅河三角洲是衝擊平原,處於三角洲邊緣的亞歷山大城兩千年前根本不存在,所以西方拿著《荷馬史詩》當正史,就好像中國拿著《封神演義》當歷史一樣可笑
重要的是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高達一千萬字,流傳下來的有三分之一,也就是三百多萬字,古希臘沒有紙張,只有羊皮卷。
不提一千萬字,三百多萬字是什麼概念?
那麼這部書流傳到阿拉伯,說明有大量的印刷吧?不然如何流入阿拉伯?。
估算這部書就複製了一百部在市面流傳好了。
三億字啊。
需要多少頭羊?
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一個連十進位制的數學基本都沒有的文明,都說數學是一切的根基,談什麼史無前例的文明成果?
西方後世學者自己也說了。
只有充足的人口,才能提供大量的非農人口,其中才有少量的工匠和學者,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能誕生出發達的文明,那麼與西方古希臘豈不是相違背?
其實跟古人一樣的邏輯。
自己發達了,必定要跟自己找個牛逼的祖宗,清朝可是流行編族譜的,只要給錢,編的有模有樣,根本看不出真假。
亞里士多德這個人,大概率是存在的,包括此人也有不少的成就。
但是阿拉伯兩個世紀的翻譯運動,收集各國的書籍,人家最偉大的先知,也明確說了,學問在中國,說明了當地絕對有中國的書籍,並且不少。
結果西方卻對中國的知識避開不談,剛好十二世紀以後,因為十字軍東征,以及地中海貿易,包括西歐人從阿拉伯人手裡重新奪回西班牙。
西歐人發現了許多阿拉伯的書籍,各種說是古希臘的版本,唯獨沒有中國的,這無疑是不可能的。
不提阿拉伯國家和中國貿易的興盛,以及有史以來的交道,包括蒙古帶去大量的工具和宋朝知識,註定了阿拉伯地區,會有大量的中國知識。
可這些並沒有。
那麼翻譯的中國古書去哪裡了?
很大的可能,是後世西方人,把諸多的成果,直接用了亞里士多德的名字。
當然。
也有可能,什麼邏輯都無所謂了,就是有亞里士多德這樣,如此牛逼的人物存在,朱高熾也很服氣,的確是文明之光。
質疑嘛。
不是說鼓勵質疑么。
大膽質疑。
小心求證。
方為科學。
簡而言之,朱高熾派去的學者們,並沒有找到三百萬字的翻譯本,別說三百萬字,超過十萬字的書籍都沒有幾本,相反,找到了大量中國古書籍翻譯本。
各種數學方面的,還有天文學種種。
「有個叫做花拉子模的人,他寫了不少的著作,有《花拉子模算術》,介紹了印度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和以此為基礎的算術知識。」
「還有一部《們爾熱巴拉和阿爾穆卡巴拉》,意為還原與對消,暗示方程的兩端的移項和合併同類項,讓人大開眼界,值得研究學習。」
「他還參與了測量地球圓周的計劃,又監督七十位地理學家為哈里發馬蒙製作世界地圖。」
大明學者激動的說道。
「不著急。」
朱高熾安撫道。
看起來此行的收穫,超乎了他們的想象。
這就很好。
文明需要交流,而不是固步自封。
中華文明雖偉大,但也需要牢記古人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哪怕是野蠻人,也需要研究和學習,萬世萬物都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