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6.第643章 朱高熾不給
第643章 朱高熾不給
漢城景福宮。
王宮面積和規制嚴格遵循與宗主國大明的宗藩關係,為親王規制的郡王府,依明代王府之制營建,所有建築均以丹青之色來區別於中國皇宮的黃色。
勤政殿是國王處理政務的地方,思政殿則是國王和大臣討論國事的地方。康寧殿是國王居住的地方,交泰殿則是王后的居所。
高麗國王李芳果獨坐在石亭中,手裡的密信讓他久久無言。
連接石亭的廊坊,壁畫上充滿了濃厚的儒家文化氣息,王宮的宮女們不敢發出聲音,李芳果也沒有在意她們,與外界傳聞的不一樣,都說李芳果好色,其實李芳果更多的是為了傳宗接代。
全羅道的亂民規模越來越大,已經威脅到了京畿道,李芳果不得不重視起來。
「太子殿下願意派兵平亂民嗎?」
李芳果突然問道。
開成府院君趙大臨回道:「太子殿下雖然言語上很關心,但臣認為,以上國太子殿下的英明,大概是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的。」
談起朱高熾這個人,李芳果內心很複雜,又仇視又嘆服,最終又無可奈何。
「高麗今日的四分五裂,流民遍地,烽煙四起,都是因他而起。」李芳果語氣怪異,連趙大臨也分辨不出來他的心情。
很多人把高麗的現狀,歸咎於高麗國王,認為李芳果的原因,才導致今日的一切。
其實大明工業化發展二十多年,立國也近五十年,高麗原本就與中國關係密切,中國但凡有變化,不久后,高麗也會跟著變。
所以高麗國內有不少的開明之士,倡導學習大明的工業化。
如果是國內局勢穩定的高麗,加上與大明的關係密切,自給自足的生產力,同樣也有不少的城池,以及自身的工匠,是有成功的機會的。
李芳果也支持過,一直到弟弟們的虎視眈眈,讓李芳果不得不以穩固自己的權勢為先,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他只能更加的依附大明。
靠著高麗國王的不敢得罪,大明商人們才能在高麗紮根。
否則就算大明商人們有再廉價的商品,高麗不允許賣,不讓大明商人們進入高麗國內,也不能發揮作用。而紮下了根基的大明商行們,一步一步擴張,與本地的部分兩班階級融合,形成了有效的關係網。
等高麗王國反應過來,哪怕看見了不對,也無能為力了,他不敢違背大明,那麼有再多的不願,也只能埋藏在心中。
正如後世八九十年代的日本,不光在歐美大勢圈地,整個世界上,南洋,美洲,澳洲,非洲等,充斥著日本國內的商品,包含方方面面。
一直到美國強硬日本接受新協議,日本願意嗎?當然不願,可是不願意也得願意,所以日本的商品從全世界的份額年年下滑。
雖然局勢不一樣,道理是一樣的。
李芳果不知道想到了什麼,突然生氣了起來,問道:「權申旭那幫人追求內附大明,他們成功了,結果呢?都在指責寡人,他們又何嘗不是如此。」
「主上息怒。」
趙大臨連忙勸慰。
看著親信趙大臨,李芳果嘴角動了動,最後沒有說話。
趙大臨是李氏朝鮮開國元勛趙浚的兒子,趙浚為李成桂登上王位立下了大功,因此李成桂時期,擔任李氏朝鮮的左政丞,那時候的李氏朝鮮實力不弱,而大明也初立,朝鮮國內不是全部恭敬大明。
甚至有攻打大明的呼聲,以鄭道傳一派為主,朱元璋還下旨,讓李成桂把此人交給大明,被李成桂拒絕。當時鄭道傳的勢力大,有資格反對的人並不多,趙大臨的父親是反對攻打大明的主要大臣。
李成桂死了,趙浚也死了,但是趙浚遺留的政治勢力很龐大,歷史上李芳遠發動兩次政變后,終於坐上了王位,極力拉攏趙家,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趙大臨。
如今李芳遠第二次政變不敢發動,李芳果的王位越來越穩固,拉攏趙家也是必然的選擇,趙家手裡沒有什麼兵權,面對國王的示好,沒有太多的選擇。
「他們被上國的仁義之名所迷惑,哪裡知道人心險惡啊,更不懂主上的良苦用心,以至於今日,害了高麗,也讓主上陷入了危局。」
趙大臨半真心的說道。
其實趙大臨看來,現在的國王李芳果的才能,成為高麗國王是不錯的選擇,比起強勢的李芳遠,李芳果更成熟,更懂得進退。
大明的強盛,沒有人可以違抗大明。
特別是與大明交接的高麗,只有恭順一條道路,如何在恭順的道路下,發展高麗,正需要李芳果這樣能沉得住氣的性子。
其實也的確如此。
這位國王雖然是傀儡,歷史上並沒有完全放棄,不光生了二十多位子女,通過各種手段拉攏大臣,以及示好大明,王位越來越穩固。
最後逼迫李芳遠直接掀桌子,靠著武力打敗了李芳果,李芳果不能打敗李芳遠,實在是自身底蘊太過不足,又被李芳遠限制太多。
可就算是這樣,李芳果見大勢已去,立刻改了態度,不但活了下來,一直活到了永樂十七年,還被高麗大臣們極力幫助,讓李芳遠無可奈何的封了謚號。
只是時代的浪花下,李芳果的才能,並沒有發揮出來。
一個不穩定,四分五裂的高麗,加上李芳果手裡沒有控制兵權,就算他有再多的韜晦也無法施展,又因為李芳果的性格並不強硬,導致了高麗如今的形勢。
北部的歸附大明,不是他願意的。
弟弟的在南部自立也不是他願意的。
太多的事情,都不是李芳果願意接受,可是他無能為力,如何明哲保身,保存自家的安危,成為了李芳果的首選,他看不到希望。
至於把權利交給弟弟李芳遠,李芳果更不願意。
如果不是弟弟李芳遠的逼迫,李芳果相信自己,認為自己有信心治理好高麗的,學著上朝推動工業化,高麗同樣可以發展起來,而不是像現在。
「咔咔咔。」
蒸汽機的蒸汽傳入到銅管內,發出了節奏般的聲音。
幾名工匠大師高興的拍手,周圍的學徒們紛紛歡呼了起來,他們終於仿造出了大明染廠使用的蒸汽機,這是高麗第一台自己生產的蒸汽機。
高麗工局和高麗技術司的官員們,欣喜的去南王府報功。
大明有大明工局,高麗南王也成立了。
大明有技術司,高麗南王同樣成立了。
甚至報紙,高麗南王也學習了。
高麗南部平原多,氣候良好,雨水充足,有三四百萬的人口,雖然是農業傳統社會,但是小作坊並不少,在隔壁的倭國,除了大明的商品外,就是高麗的商品暢銷。
倭國每年除了與大明商貿,與高麗的商貿也不少。
不過這些已經是老黃曆,如今無論是高麗還是倭國,都被大明的商品所打敗,不過呢,倭國並沒有被大明徹底掌控,國內仍然保持了自己的小作坊,高麗南部也是如此。
負責模仿大明的大臣是柳以全,也是經常代表南王出使大明的使臣,聽到下面人的消息,柳以全面色複雜。
現在可不是好時候。
成功的太晚了。
「南王還在為亂民的事情頭疼,恐怕顧不上了。」柳以全平靜的說道。
「那」
官員焦慮的問道:「高麗工局,技術司這些衙門,已經半年沒有發薪了,下面的工匠更是一年沒有拿到工錢,靠著時不時的接濟撐到今日,是否請南王撥一筆銀子?」
「光銀子可不行,現在有錢也買不到糧食,還是發糧食的好。」另外一名官員建議道。
聽到同僚們的商議,柳以全露出苦笑。
「軍隊的軍餉都發不出來,何談工匠們。」柳以全無奈道:「南王要是有糧食,如何會讓亂民勢大。」
眾人愣住了。
流民到底是流民,面對有組織的軍隊,結果只有被屠殺的下場,可是當軍隊餓肚子的時候,結果就不一樣了,軍隊變亂軍,與亂民結合,才是亂軍越來越強的原因。
他們都疑惑。
南王並不是貪婪的王爺,反而一向節儉。
以高麗南部的平原和地理環境,加上南王的英明,又沒有大的天災,怎麼會落到今日的地步,事物的發展,超過了他們的認知。
一台染廠用的蒸汽機,並不能為高麗南部帶來生產力。
發明不代表生產力。
技術發明在社會普及,才是生產力的增加。
礪山的流民們已經不再恐懼大戶,他們以礪山為起點,打敗高麗軍隊后,不光獲得了大量的兵甲,還有許多的士兵加入,實力上開始有了脫變,有了成組織的制度。
珍口、錦山、龍潭、鎮安、益山、臨波等縣先後落入流民之手,猶如蝗蟲一般,搶劫所有的糧食和金銀,地方上大量的奴隸和貧民選擇加入,從最初的數千人,很快發展到了十餘萬人。
傾江邊東岸。
三萬南軍攻打流民軍,勢如破竹,士兵們繳獲了許多的糧食,特別是流民軍崩潰后,他們的后營里,不光有金銀珠寶,還有不少的婦孺。
在部分南軍士兵狂歡的時候,從各地調來,務必徹底殲滅流民軍的南軍,在錦江邊過江時發生了意外。
「說好的過江時開飯,結果又說過江后開放,騙了我們一次又一次,讓我們賣命,又不給飯吃,把我們不當人看待。」一名軍頭破口大罵。
他的罵聲,很快獲得了響應,大江邊上,士兵們不願意過河了,吵著要讓軍隊開伙。
軍隊沒有糧食。
他們的糧食供應,由路過的城鎮提供,可是城池也沒有多餘的糧食,或者說不願意承擔給士兵們。
將軍出生兩班階級,與地方的兩班階級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他能成為將軍,靠的不是士兵們能打仗,而是兩班階級的認可,所以他是不會得罪地方的,他也沒有辦法,只能催促士兵們過河。
「希望龍潭那邊能懂大義吧。」 防禦使洪興善是南陽人,南陽是咸鏡道的縣,如今他的老家沒有了,成為了大明的都司。
咸鏡道在高麗本就是邊地,地方的兩班勛貴勢力在朝廷薄弱,洪興善能成為防禦使,就是因為投靠了內地的兩班階級,加入到了南軍,最後跟隨了南王,來到了南方。
這樣一個在南方沒有根基的人,是不敢太過得罪當地兩班的,也正因為他的身份,所以李芳遠很信任洪興善,把尚慶道的兵權託付給了他。
洪興善好不容易從尚慶道帶來了兩萬大軍,結果進入全羅道后,不但沒有得到糧食補給,還被地方處處刁難,他能忍得住,下面的士兵們忍不住了。
因為餓死的不是洪興善,士兵中是真的餓死了人。
幾年來斷斷續續發軍餉,別說養活家人,連養活自己都不容易,許多士兵的家裡都餓死了人,不少離開家鄉乞討,不知道流落到了何處,也不知道是生是死。
那些沒有男人的婦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身體。
士兵們滿心的抱怨。
「兵變了。」
「大事不好了。」
洪興善正和人商議,聽到外面的呼聲大驚,還不等他拿定主意,一夥士兵就沖了進來,見人就砍。
兩萬南軍在錦江東岸兵變。
大肆劫掠當地后,一部分自潰,一部分流竄,甚至與亂民結合,還有一部分掉頭攻打茂朱城,茂朱城不光是大城,還是軍事重地,不是亂兵可以攻下的。
但是茂朱城的兵力都調走了,無法應對亂兵的攻打,很快就被亂兵打開了城門,發生了災禍。
亂兵猶如星星之火蔓延開來。
而原本圍困亂民於礪山的南軍,正等著友軍支援后,發動總攻進山徹底剿滅剩餘的亂民,結果等來了南王讓他們必須收復茂朱城的緊急軍令,奪回這個軍事重鎮,結果又給了亂民們機會,從南軍的包圍圈突圍了出來。
亂民,亂兵,暴民
忠清道南部,全羅道北部,慶尚道東部,已經失去了秩序,並且越演越烈。
基於此,大明的商行們都不敢踏足高麗南部,只有那些膽子大的,還在京畿道與忠清道,全羅道海岸邊招募工人和做生意。
高麗的民亂,一下子成為了濤濤之火。
遠在平安都司的朱高熾都被驚動。
朱高熾望著南方。
「大明該如何應對呢?」
——
原本定期一個月的高麗北部之行,因為高麗南部的變化,被無限期拖延下來,朱高熾饒有興趣的觀察高麗的變化,看看高麗最後會發展到什麼地步。
「大哥。」
朱高燧笑著喊道。
與二哥的恭謙不同,朱高燧仍然稱呼朱高熾為大哥。
拉一派打一派。
因為對宗室權力的打壓,朱高熾也必須要重用起二弟和三弟,否則對自己的地位,有一定的風險。
父皇回到京城,朱高煦也回去了京城,負責一部分的京營兵權,三弟朱高燧擔任錦衣衛指揮副使,保衛朱高熾的巡視全國。
朱高熾隨意的接過了三弟呈上來的冊子,打開后看了幾眼。
「李芳遠做的其實不錯。」
朱高熾評價道。
李成桂是個有才能的人,李芳遠也不錯,敢想敢幹,能把李成桂這樣的開國君主推翻的繼承人,而且也起到了穩定李氏朝鮮的過渡期,為李氏朝鮮好幾百年的王朝奠基。
這樣的人,看到了大明的工業化變化,並不會視而不見。
「不過是有些小聰明罷了,跟大哥不能比。」朱高燧笑著說道。
朱高熾搖了搖頭。
自己不過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深知高麗的歷史,藉助了天時,攪動了高麗的風雲,占著先手,又有大明的國力支撐才能有今日。
如果把自己和李芳遠放在同樣的水平上,朱高熾並不會自大的認為自己比李芳遠才能更高。
猶如跟對了平台和跟錯了平台。
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選擇錯了,再多的天賦,也發揮不出來。
「高麗是有工業化發展的根基的,不能小瞧了高麗,更不能小瞧了倭國。」朱高熾解釋道:「例如倭國,前幾年之所以控制閹工規模,就是擔憂過度的使用閹工數量,導致倭國國內貧民減少,反而幫助倭國解決了人口過剩的大難題。」
朱高燧好奇的問道:「那為何大哥又改變了主意?」
「因為倭國內戰了。」
朱高熾笑道。
一個民族,當分裂的時候,那麼就是給了敵人的機會,敵人不需要自己動手,只需要扶持一部分,既不讓那部分發展起來,又不讓那部分弱小,躲在背後就能讓這個民族具備內戰的危險。
當內戰發生了,最大的損失,就是這個民族的自身。
所以遍觀歷史,統一是徹底強盛的前提。
不能統一,始終都是瘸了條腿。
因此西方雖然無可奈何下,被迫放手了大片的殖民地,可又在各個殖民地布局了一個又一個分裂的勢力,成為了他們躲在背後遙控指揮,當漁翁的天時,以文明的理由,不允許各個國家解決割據勢力完成統一。
朱高燧半懂不懂,猜測道:「因為倭國內戰了,大哥不在擔憂倭國解決了人口過剩問題,因為他們就算人口過剩的問題解決了,也陷入了內戰,無法發展。」
「對的。」
朱高熾點點頭,又說道:「加上閹工的使用,的確有利於大明工業化的推動,符合大明的總體利益,所以我才鬆口了。」
朱高燧明白了,對大哥更加的佩服。
發展是生產力,壓榨也是一種最大的效率,不過呢,朱高熾先要保障內部的良好循環,在穩定了這個基礎之上,再用外部壓榨來彌補國內生產力的缺口,從而起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這就是大明工業化二十餘年來,效果良好的主要原因。
否定只靠內部循環,大明的發展速度不可能有這麼快,因為大明的工業技術總體水平,並沒有達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水平。
正是因為多年來,合計兩百萬人次的閹工和俘虜,才為大明北方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和增幅了社會生產力,讓大明敢於在東北和西部修建鐵道提供物資保障,以及國內生產需要的工業基礎提供協助。
「那高麗現在也內戰,所以就算李芳遠想要模仿我們大明的工業化,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朱高燧舉一反三的問道。
朱高熾沒有回答三弟的疑問,而是認真思考起來。
有時候矛盾不可怕。
一個矛盾,解決它。
無數個矛盾,無法解決了,就引爆它。
爆發完了,矛盾也消失了,留下一個清白的社會,迎來了新的生機。
例如人口過剩的問題,工業發展的前提是農業穩定,也就是保障人們的糧食需求,只有滿足了人們的食物,難么工業無論怎麼發展,都不會有問題。
所以明初和明中期都可以發展工業,唯獨明末不行。
但是明末已經獲得了新大陸的高產作物,所以明末也是可以解決人口過剩的問題的,那如果明末沒有獲得新大陸的高產作物怎麼辦?
沒有別的辦法,讓人口與糧食達到平衡,是唯一的辦法,簡而言之,讓矛盾爆發出來。
當多餘的人口無論什麼原因消亡了,社會也就重新安定了下來,具備了發展的基礎,所以每次的大亂后,也是大興的好時機。
只要抓住了這個時機,就能解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問題,從而發生質的改變。
所以打敗也好,打勝也好,只要多餘的人口消失了,反倒是機會。
倭國的大內氏就是大明控制倭國的命脈,大明不會讓大內氏脫離自己的控制,也不會讓幕府消滅大內氏,所以倭國永遠不會獲得穩定的社會環境,只會越來越衰弱。
但是高麗南部不同。
無論是亂民亂兵,或者高麗南王,雙方都不受大明的控制,以前高麗南部人口過剩,只要不打仗,朱高熾就不怕高麗南王有什麼想法。
因為他有再多的想法,人口過剩就是他無法解決的問題。
現在打仗了。
那麼雙方誰勝出,不光解決了人口過剩的問題,也因為戰爭的問題,勝利者的實力會增強,從軍事上和糧食上,加上大明向周邊的技術輻射,必然讓他們獲得了工業發展的基礎。
特別是最後的勝利者為高麗南王的話,以他的才能,工業化是必然的;不過呢,高麗南部就算工業化發展起來,也不是現在大明的對手。
只是農業社會經濟崩潰的高麗南部,與糧食穩定和工業社會發展的高麗南部,大明應對需要消耗的力氣不可同日而語,大明的腳步是全天下,朱高熾可不願意在高麗南部消耗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正是古人所言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壞的事情不一定是壞的,也可能變成好事。
後世常言那些年如何如何。
可如果不是那些年高度的控制下,全國各種的大基建,令世界震撼的無數工程的基礎上,又如何會有短短二三十年就取得的經濟大成功。
事物的兩面性,就是這麼神奇和複雜,又如古人所言,天無絕人之路,就看抓不抓得住機會。
朱棣的氣魄比自己強,他要南征,在京城呆不住,所以大明沒多少力量投入到別的地方,現在的這個機會,是高麗的機會,如果高麗抓住了,就能翻身,進入工業化。
朱高熾自然不會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