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朱李罷軍 關中大安
第111章 朱李罷軍 關中大安
李克用返回中軍大帳,手下司曹蓋預見李克用鬱郁而回,忙道:「節帥,杜公那怎麼說?」
李克用道:「此後不必再提糧草、軍餉之事。」
蓋預驚道:「節帥,河東大軍與朱溫戰到現在,耗費頗巨,將士也需要重賞恢復士氣,若是朝廷無錢糧支援,那麼節帥現在就危險了。」
李克用搖搖頭,將手上皇帝的親筆信函,遞給蓋預道:「朝廷剛剛平定党項叛亂,府庫無一錢一糧,陛下尚且求我河東支援,現在就這個樣子,你讓我怎麼辦呢?」
蓋預看著信,一下子便感覺到皇帝陛下,滿滿的惡意,忙道:「此二虎相爭,朝廷得利,節帥,當速撤軍!」
李克用長嘆一口氣,道:「若如此,則恐天下笑!」
蓋預道:「節帥,昔日先帝在時,令節帥不得攻擊朱溫,現在,新帝又以舊仇,令節帥攻擊宣武,此非朝廷倚重,實際上就是利用節帥。現在河東空虛,節帥重兵皆在河陽,倘若有失,諸鎮相攻,節帥你該怎麼辦呢,難道你忘了雲州之事了嗎?」
李克用臉色頓時冰若寒霜,十年前,李克用的父親李國昌出兵党項的時候,吐谷渾首領赫連鐸突襲沙陀大本營,扣住李克用的族人,導致李克用與其父李國昌歸家無門,無路可去。
而當時朝廷任命赫連鐸為大同軍使,任命李鈞為代北招討使,前去繼續討伐沙陀,李克用最落魄的時候,和其父親李國昌一同流亡大漠,逃到韃靼部苟安。
蓋預又道:「節帥,赫連鐸尚在雲州,與河東相臨,若是要報仇,不是要從赫連鐸開始嗎?」
李克用大悟:「非蓋司曹之言,本帥恐失軍時也。」
遂遣使朱溫,同意罷兵。
……
朱溫聞李克用願罷兵,大喜。
朱溫帳下軍曹李振道:「節帥,李克用既然同意罷兵言和,何不與河東歃血為盟,若能如此,朝廷亦不能決宣武之事也。」
若是李克用願意,朱溫跟他結拜兄弟都行,可李克用是怎樣的人?上源驛酒席當中,朱溫受到的侮辱還不夠嗎?
「算啦,能撤兵就行了,至於其他,本帥沒必要自取其辱。」
當然老朱也悄悄耍了個心眼,伱李克用不是心高氣傲嘛,老子把自己的女兒,給你當妾,你李克用即便再看不起老子,到時候也得當老子的姑爺。
可朱溫也不看看他自己長得什麼模樣,女兒隨父,不說她女兒還年幼,就那個長相,當李克用眼瞎啊……
李振剛退出,門口護衛報,掌書蔣玄暉信報到。
「傳!」
來人遞上文書,便退下。
朱溫打開書信,臉上掛上冰霜。
「敬翔降唐了!」
雖然蔣玄暉在信中言,敬翔降唐,只為自保。
但朱溫還是甚為惱火。
「本帥待他甚厚,更是將美人與其共享,怎如此相負。」
又往下看,朱溫漸漸凝重起來。
蔣玄暉記錄了皇帝陛下回京的盛況。
「朝廷竟然平了定難軍拓跋思恭,還帶回兩萬多戰俘,順道還滅了涇原軍,牛羊萬之,回長安的步兵就有兩萬多,騎兵六千多,皆雙馬重鎧。」
「呼!」
朱溫冉冉自語道:「朝廷平了李茂貞,王行瑜也回到朝廷,韓建也歸了朝廷,現在同州,保大,涇原又歸了朝廷,党項軍也被打的半死不活,現在整個關中之地,均在朝廷治下。」
朱溫想起敬翔的話,朝廷之內,必有一能人輔佐陛下,可惜啊!現在敬翔也歸了皇帝。
「回師之後,當速解決兗、諢、徐三州,方為上策。」
至於蔣玄暉所報,朝廷讓其回歸本鎮的警告,朱溫是一點也不在乎。
這個世道,朱溫是看透了,誰的拳頭大,誰就是道理。
只有積攢實力才是正道,若是從了朝廷,束手束腳,只會等著別人收拾……
……
大明宮,延英殿。
河東、宣武罷兵的消息,傳到李曄耳中。
李曄還有點不相信。
皇帝陛下親自拱火李克用,失敗了!
李曄倒沒有沮喪,現在的局面已經很不錯了,李克用這次出兵,河東與宣武的實力都有所削弱,特別是朱溫,錯過了擴張的最佳時機。
而朝廷呢,收服大將朱珍、楊師厚、霍存,又得朱溫首席謀士敬翔,更是得到昭義這塊飛地。
據韋昭度所報,昭義潞、邢、洺、磁四州之地,今年並沒有耽誤農時,雖人口因河東入寇,損失不少,但糧食耕種沒受耽誤,甚至還屯了萬畝軍田,可供養大軍。
至於昭義最南面的澤州,並不在朝廷控制之下,李克用退兵河東時,表其弟李克修為河陽節度使留後,表其養子李嗣源,代替李罕之為洛陽尹。
李克用怕是也看出,李罕之除了領兵,啥也不是,佔據河洛這麼富庶的地方,連兩萬兵都養不起,遂表李罕之為澤州刺史,反正現在的澤州也是被禍害的寸草不生了。
李克用所求,李曄雖然不願,還是允了。
除了這事有點鬧心,剩下的都是好消息。
杜重威上報,右虎威軍盡的綏、銀二州之地,並把兩州戶籍名冊,關隘軍堡上報朝廷,催朝廷儘快安排刺史上任。
而拓跋思諫上表願意奉詔,獻上牛羊萬頭請罪,已赴宥州上任。
朔方節度使韓巡上表謝恩,願每年上供池鹽三萬石。
至於涇原,高文敏部一萬一千人大軍進駐,在張鈞配合下,各處關隘城防紛紛繳械。
楊師厚在降卒之中挑了三千人回京,余者高文敏再挑數千,為各州廂兵,其餘老弱皆解散歸農。
高文敏怕生變故,遣了一都人馬與楊師厚隨行。
看這日子,楊師厚也快要回來了。
現在同州、保大,涇原,綏州,銀州均在朝廷之下,新的問題也來了。
李曄現在不再設置節度使,那麼朝廷則必須直接管理這些州、縣。
在這個時代,交通甚為不便,朝廷既沒有這麼多人,也沒辦法盯著這麼多州縣。
去州設郡,以州領郡之事便擺上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