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天師藏書
第96章 天師藏書
玄武山
天師府
天師居室,李銘看著桌子上琳琅滿目的菜肴,不由誇讚起許幻的賢惠,而後見只有三人落座卻不見張子凡的身影,不由詢問起張玄陵
「凡兒,幾日前便下山了」
聽罷李銘方才瞭然的點了點頭,而後似乎想起了什麼,一臉八卦的看向張玄陵
「傾國傾城她們沒來天師府嗎?」
張玄陵聽罷臉色不由難看了起來,自從傾國傾城姐妹來到天師府後不過幾日功夫,自家兒子便消瘦了不少,整個人也憔悴了許多。
眼見張玄陵臉色難看,李銘眼睛一眯,不由猜測張子凡不會因為受不了傾國傾國的寵幸才下山的吧,齊人之福當真令人羨慕啊。
此時的梁地一位白毛靚仔不由打了個噴嚏疑惑又驚恐的看向周圍,一臉的憔悴,面色似乎還殘留著蒼白,眼睛圍著淡淡的黑眼圈,腳下走路甚至有些無力,整個人彷彿被掏空了一般,頗有種空虛公子的模樣。
張子凡眼見周圍毫無動靜方才鬆了口氣,回想起往事不由淚流滿面,傾國的笑聲不停的在腦海中回蕩
嚯哈哈哈
路過的行人看著淚流滿面的張子凡不由感嘆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喜極而涕吧。
玄武山
天師府張玄陵帶著李銘來到藏書閣內,只見一排排的書架整整齊齊的排列,加起來有上百個書架
書籍上卻是半點灰塵也沒有,顯然經常有人打理,其中有嶄新的手抄本,也有紙張發黃的古經,其中甚至還有竹簡。
李銘看著書架不由感嘆不愧為傳承悠久的天師府,這一趟卻是來對了,迫不及待的從書架上拿出一本道經翻閱起來,張玄陵見狀招呼來一名弟子吩咐一番后便離開了,天師府尚且有些事務需要處理。
李銘專心的看著手中的陰符經,對於張玄陵的離去並未在意
陰符經也稱黃帝陰符經又稱關於成書有人說黃帝,有人說是戰國時的蘇秦,有的則認為其成書於南北朝。
其中全書以隱喻論述養生,愚者不查謂兵法權謀等說或謂蘇秦之「太公陰符之謀」皆離旨甚遠。如《純陽演正孚佑帝君既濟真經》,通篇全部以軍事術語寫成,不知者初見會認定是一篇兵書。
李銘看完陰符經后又拿出一本《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又稱清靜經
李銘徜徉在書海中,一本本的道經翻閱其中更是有歷代天師府高人進行註解,其中的見解給李銘帶來了不少啟發,也算的上觸類旁通
天師府的藏書確實豐厚,其中多為道經,兵家韜略,儒學聖典倒也有十幾個書架
隨後幾天李銘皆是泡在藏書閣中,他已然辟穀不用吃喝拉撒,正好可以日夜不停翻閱感悟讓他驚喜的是天師府中竟然保存有黃帝內經,可惜的是只保存有其中殘缺的道源經
《道源經》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它在萬物誕生之前就已經誕生,道是高深而不可審察的,也無法測量。 道既顯明又廣大,既說不出它的名,又看不見它的形。它是獨立無二的,永不會被任何事物所改變。天地陰陽、春夏秋冬、星辰日月、上下一氣,微蟲飛舞,分別得之於道,道也不會因此增多。
參悟道源經闡述的天地至理卻是讓李銘頗有所獲,對剩下的古籍更是多了幾分期待
而相比李銘在藏書閣中參玄悟道的悠閑,外界卻是發生了不少的大事,首先便是岐國趁著大梁新君初登基,國內動蕩之時以大唐名號伐梁,攻佔了不少的地盤,河中孟州汝州洛陽等地皆納入了岐國
其次則是李星雲在晉地隱居出現,一時間卻是讓不少人在打他的注意,似乎都想染指龍泉寶藏的秘密。
李銘接到消息時卻是不由一笑,龍泉寶藏他自然知道在哪裡,只不過因為寶藏頗多又埋藏在晉地,拿出來動靜太大了。
相較於龍泉寶藏他更關心的是岐國的戰事,不過想來以岐國近幾年軍事民生的發展想來守護住新打下來的地盤不成問題,便也不再理會外界事宜,依舊一心讀書悟玄。
晉地
太原府
坐著輪椅的李克用眯起眼睛看著地圖上的洛陽等地,而後忌憚的看向終南山方向
思索片刻后李克用微微一嘆,終是放棄了試探的想法,不良帥始終還是他們的枷鎖,前段時間的大梁皇宮一戰動靜頗大,觀戰人員也是甚多,其中各路諸侯的探子也在其中,卻也讓諸侯知道了交戰雙方的身份,
一時間諸侯紛紛羨慕起岐國竟然能找到一個掙脫枷鎖的人,與岐國接壤的邊境更是增強了不少軍隊防備,同時也派出了更多的人員打探李銘的消息。
思緒間李克用不由感嘆岐王當真是有個好妹妹,不像自己與諸侯忌憚於不良帥只能按兵不動不敢大起兵戈,最多暗地裡偷偷搞點小動作罷了。
不良帥始終是橫在他們面前的枷鎖,不是每個人都能掙脫的。
而諸侯所忌憚的袁天罡此時正負手在藏兵谷樓閣前眺望著天際的夕陽,頭戴面具卻是看不出絲毫表情,直至日落西山,明月升起,空中繁星顯現
「蕩蕩中原,莫御八牛。泅水不滌,有血無頭。一后二主盡升遐,四海茫茫總一家。不但我生還殺我,回頭還有李兒花。」
袁天罡耳邊回蕩著當年與摯友李淳風所卜之卦,嘴中喃喃自語道
「他會是那朵李花嗎?或者我們都算錯了?」
「天道無常,也許我們都算錯了吧」
袁天罡身旁彷彿出現了李淳風的身影,兩人彷彿跨越時空又回到了當年一起推演國運的一幕,自此開始了兩人的天道霸道之爭,李淳風主張天道運轉順其自然,袁天罡主張,事在人為人定勝天,說是霸道更切切的說應該是人道。
相比於二人天道人道之爭李銘更崇尚力道,一切既定的命運皆來自力量不足,當力量足夠時天道人道又如何,
左手道德拳,右手掄語掌,天下具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