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高句麗(一)
番外:高句麗(一)
沒有歌舞,沒有歡喜,高澄諸子在晉王府回憶起過往的時光,眾人唏噓不已。
當時是昭德十年(公元557年)年末,高澄剛剛一統天下,終結了二百多年的亂世。
他顧念百姓飽受戰爭之苦,於是奉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決定暫時不動兵戈,讓百姓能有喘息之機。
直到昭德十二年(公元559年),高句麗傳來消息,陽原王高平成在平壤暴斃。
高句麗在中原內戰時,長期處於內亂之中。
高平成之父安原王,是在其兄安藏王被刺殺后,搶奪了侄兒的王位。
由於得位不正,安原王立下三位夫人,但由於大夫人無嗣,而中夫人、小夫人各有一子。
在安原王死後,高句麗的王都爆發武裝衝突,最終高平成在其母族鹿群氏的支持下,贏得了王位戰爭。
只是鹿群氏對小夫人所在的細群氏展開血腥屠殺,也使得國內矛盾激化,細群餘黨在地方形成割據勢力,組織軍隊,對抗中央。
高句麗當時的亂象,可以從兩個例子之中窺見一二。
公元551年新羅大將居柒夫遇見過去的恩人惠亮法師,居柒夫希望報答惠亮法師的恩情,惠亮道:
『現在我們國家政亂,滅亡無日,希望能夠在新羅寄居。』
第二個例子,便是惠亮離國的次年,原時空中,高洋派遣博陵崔氏子弟崔柳出使高句麗,討要北魏末年以來逃亡高句麗的中原人。
高平成顧左右而言他,惹得崔柳大怒,一拳將高平成打下床。
挨了這一拳,時年十六歲的高平成敢怒不敢言,只得讓崔柳帶了五千戶離開。
這兩個例子,足以說明當時高句麗國內的混亂。
高平成並非無能懦弱之輩,史書記載,稱其生而聰慧,等到成年,又雄豪過人
即位之初,高平成年僅八歲,權力掌握在他的舅父手中。
而鹿群氏與細群氏彼此之間的血海深仇,也使得兩大政治集團的矛盾難以化解,彼此之間的戰爭,嚴重消耗了高句麗的國力。
直到高平成的舅父病故,他才得以親政。
在高平成的居中調和下,勉強維持了國內局勢的大致穩定。
也許給他更多的時間,定然能夠化解兩族之間的仇恨。
可天不遂人願,八歲即位的高平成只做了十五年的王,暴斃時,年僅二十三歲。
其長子高陽繼承王位。 高澄並沒有因為高平成的死而放鬆警惕,他清楚高句麗國內的矛盾,就是在高陽手中得以化解。
在高陽統治晚期,甚至敢於垂涎隋朝的遼西之地。
而其子,便是大名鼎鼎的遼東糞土臣元。
正值高句麗如今主少國疑,高澄決定將威脅扼殺在萌芽之中。
高齊這台戰爭機器,僅僅休息了兩年,再度運轉開來。
如同滅亡宇文氏政權一般,崔澈依舊沒有選擇御駕親征,他以段韶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計劃挑選一名皇子出任監軍,在來年開春,徵召戰兵十萬,河北州郡兵十五萬,民夫三十萬徵發高句麗。
之所以要選擇等到第二年在出兵,也是因為高澄清楚,如今的高句麗經過多年內戰實際上已經虛弱不堪。
要滅其國,唯一的難點就是要保障後勤。
遼西道路難行,後世知名的遼西走廊,在如今還是泥濘之地,車馬難以通行,無論是行軍,還是運糧都得經過上千里的山地。
等好不容易走出了山地,又有南北千里,東西兩百餘里的遼澤地擋在前面。
後人都知道楊廣三征高句麗,但其實在楊廣之前,楊堅就干過一次,他命高熲輔佐漢王楊諒,領三十萬大軍,水陸並進,征討高句麗。
結果連高句麗人的面都沒見著,三十萬隋軍,死者十之八九,只有數萬人逃了回來。
原來,高熲行軍至遼河,恰逢天降大雨,一連十餘日,道路泥濘難行,後方的糧草運不過去,軍中又爆發瘟疫,只得退兵,沿途病死,餓死者不計其數。
至於水師,也沒好到哪裡去,才出海不遠,便遭遇了風浪,船隻折損過半。
高澄將出兵時間定到明年開春,一來是考慮到夏季出兵,無論氣候,還是路況,都要好走一些。
其次也是要抽出時間,先往遼東囤積物資,屆時,也不用再千里迢迢從幽州運輸。
而段韶與監軍則會提前率領脫產戰兵,往遼東集結,看護糧草物資。
高澄並沒有指定監軍人選,而是召來晉王高孝璋、秦王高孝瑜、趙王高孝琬以及魯王高孝瓘,讓四人抽籤。
眾所周知,諸子之中,也只有這四人最得高澄的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