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明:我幫老婆做女帝> 第167章 來自後世的煉鐵技術支持

第167章 來自後世的煉鐵技術支持

  黃元昌壯著膽子出來提醒這件事,其實想表明他是真心為監國府好。

  因為如今掌控蜀王財產的是朱媺娖,是監國府,所以以前蜀王府的礦產如今實際屬於朱媺娖。

  要知道,蜀王一系之所以如此富有,與成都府及周邊金銀銅鐵還有寶石等礦產豐富是有頗大關係的。

  黃元昌以為朱媺娖不知道這事才提出取消開礦免稅特權的呢。

  誰知朱媺娖聽了卻神色不變地道:「蜀王府當然在取消開礦免稅特權之列。今後本宮治下,任何人採礦、冶鍊都需要納稅!」

  聽到這話, 黃元昌一時呆住,心想:那麼多礦產正常繳稅一年得交出去多少錢啊。

  旋即又忽然想到:不對,這些稅款最後不還是送到監國府了嗎?

  怪不得。

  黃元昌自以為明白了朱媺娖的想法,回到原位不再說話。

  李岩、劉鱗長卻是明白,蜀王府或者說朱媺娖所掌握的財產,與監國府所掌握的,多少有些區別。

  對朱媺娖願意做出這樣的表率兩人都頗為敬佩。

  於是一起道:「監國英明!」

  朱媺娖很淡然, 直接繼續下一個議題。

  「除改革鐵礦、鐵廠管理制度外,我們還要做的就是提高鋼鐵的冶鍊水平和生產效率。

  費司簿,將駙馬編寫的《煉鐵、鍊鋼建議疏》分發下去。」

  費珍娥聞言,從案上拿起一疊由A4紙裝訂的冊子分發了下去。

  在李岩、劉鱗長、李佐等五人翻看時,朱媺娖介紹道:「這上面駙馬針對我大明現有的煉鐵、鍊鋼技術提的一些建議。

  李從事和兩位軍器局大使應該是對我大明煉鐵鍊鋼技術有所了解的吧?

  看完后就說一說,這冊子上的那些建議切實可行,哪裡有錯誤。

  如果哪裡有不懂的,也可以問本宮。務必今日將這上面技術弄明白,然後在成都建立高爐實驗。

  等實驗成功,便在成都府及邛州的官營鐵廠使用,好儘快提升這兩地的鋼鐵品質及產量。」

  「是。」

  李佐、黃元昌、鄭祥應了,看得更認真起來。

  他們雖然不是工匠,但都是常年管理軍備製造的,對大明鋼鐵技術自然有所了解。

  得知這上面的建議都是「仙界」駙馬提出來的,三人心裡都有些怕看不懂。

  可當看進去后,三人便發現, 駙馬所提出的這些建議, 基本都是針對大明現有的技術進行突破、提升的。

  也就是將大明現有技術捅破一層紙, 提升到高一級的層次。

  他們不僅能看懂,甚至看著看著就不禁眉飛色舞,差點沒忍住在這承運殿高興的叫出聲來。

  李岩、劉鱗長雖然對鋼鐵冶鍊技術了解不多,卻都是聰明人。

  因此也都能看出這上面的建議對大明鋼鐵冶鍊水平的提升有多麼大的幫助。

  過了一會兒,卻是李佐最先看完。

  只見他捏著冊子出列,激動地道:「監國,卑職已經看過了,這上面建議不僅切實可行,而且對提升我們的鋼鐵冶鍊水平幫助極大。

  只要落實到鐵廠,至少能讓現有鋼鐵產量提升十倍,甚至是數十上百倍!」

  朱媺娖聽見郝光明羅列的建議被手下的技術官員認可,也很高興。

  她嘴角含笑,將黃元昌、鄭祥也看完了,便問:「兩位大使以為如何?」

  黃元昌道:「李從事說得對,這建議疏至少可以令鋼鐵產量提升十倍。」

  鄭祥則跟著點頭。

  兩人這次可不是為了拍馬屁,而是真心讚歎。

  別看大明晚期官辦鐵廠廢弛,民間鐵廠卻十分興盛,鋼鐵冶鍊水平相較於宋元時期可以說有了巨大進步,完全領先於世界他國。

  如對活塞式鼓風機的使用, 其結構功能與近代鼓風設備一致,而歐洲卻要等到十八世紀後期才有這類發明。

  再如「以坩堝煉熟鐵、生鐵為鋼」的技術,歐洲同樣要等到十八世紀才有。

  又如《天工開物》中記載的「生熟煉鐵爐」,將煉鐵爐與炒鋼爐巧妙地連接到了一起,已實現了鋼鐵的半連續生產,小規模量產。

  另外,如蘇鋼的灌鋼冶鍊技術、生鐵淋口技術等,在十七世紀都世界獨一份的。

  雖然這些技術在大明並沒有完全傳播開來,卻都是大明工匠所發明創造的。

  此外,民間煉鐵效率也不算低,其中有一種瓶爐,體型頗大,一爐一夜能煉鐵3600斤,一日就是6000多斤!

  並且煉鐵廠規模也不小,官辦鐵廠就不說了,很多都能達到數千人。便是南方的一些民間鐵廠,人數也多有上千的。

  成都府周邊這些鐵廠的冶鍊水平未必也達到了大明頂尖水平,卻也因此,能從郝光明這份「建議疏」中獲得更多的提升。

  如,建議疏中提到了一種高耐火磚,可用蒲江、大邑、彭州等地富有的耐火材料(高鋁黏土)製造,可以直接用於建造鍊鋼爐,要比如今鐵廠直接用原生耐火石建造煉鐵爐強得多。

  (鍊鋼溫度要超過1600°C,而以高鋁黏土製作的高耐火磚可承受1700至1800的高溫。)

  又如對煉鐵爐、鍊鋼爐、鼓風機的改造,可以令每爐所得的鐵、鋼品質更好,產量更高。

  另外,還提出建立水力鍛錘,替代人工鍛鐵成鋼的方法。

  至於讓冶鍊過程標準化,以提升生產效率,自然也是提了的。

  在李佐三人看來,這份建議疏上的種種建議雖然真正落實下去並不容易,但確實都具有可操作性。

  而一旦落實下去,就如他們所說的那般,至少能讓鋼鐵產量提升十倍,甚至數十上百倍也不是不可能。

  朱媺娖聽了黃元昌、鄭祥的話,嘴角笑容更濃了些,道:「既然你們都覺得可行,接下來便商議一下,該如何將這些建議落實下去吧。」

  「是!」

  ···

  為了提升治下鐵廠的煉鐵、鍊鋼水平,朱媺娖開了整整一天的會議。

  之後具體的實行,她就沒去管了——如果後面的事還要她去辦,那要李佐等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做何用?

  次日。

  朱媺娖又帶著劉鱗長一起去軍器局視察,因為她準備從軍器局抽調人手建立兵工廠。

  待視察完,回到承運殿,朱媺娖便一份冊子交給劉鱗長,道:「這是建立兵工廠的冊子,劉協理先看看吧。」

  劉鱗長對朱媺娖動輒拿出一份A4紙的裝訂冊子已經習慣了,甚至習慣了橫排閱讀。

  再加上這份冊子並沒有多少頁,他很快就看完了,然後便讚嘆不已。

  「此冊中所言的『實現生產工具及產品標準化』、『進行流水線式生產』,以及『大規模使用水力機械』,都是提升軍備生產效率的妙法啊。」

  朱媺娖含笑道:「這些方法都是駙馬從後世得來的,自然是妙法。

  劉協理需要考慮的是,兵工廠該建在哪裡,如何能儘快落實這些提升軍備生產效率的妙法。」

  劉鱗長聞言略一思考便道:「可在城外西郊江安河畔建立兵工廠,江安河上連都江堰,下通錦江、岷江,不論是大規模使用水力機械,還是運輸煤鐵等原料,都很方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