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秀才與舉人,物理來源考
雖然承自舊日科舉內容的文科所取舉人名額佔據多數,新增的理科只佔三分之一,卻已經是個相當大的比例了。
須知,這畢竟是科舉鄉試的第一次改革,若見成效,之後改革必然會加深。
如果說在舉人名額上,朝廷對理科偏愛還不明顯的話,那麼將理科鄉試資格下放到童生,便是極大的偏愛了。
想一想,考取文科舉人需要先通過縣試、府試、院試成為秀才,才能參加秋闈(鄉試)。而理科只需通過縣試、府試,成為童生,便可參加秋闈。
免了一道考試,就意味著多出了不少獲取名額的機會。
這樣一來,必然有不少人認為這條路是捷徑,從而選擇參加理科鄉試。
不過大明報上也說了,理科鄉試參與資格下放到童生只是暫時的,主要是希望從讀書人中選拔更多理科人才,故在三五屆后,可能便會取消。
看到這裡,宋獻策不禁笑著評論起來,「別說三五屆才取消,便是一兩屆,底下的那些讀書人也會爭破腦袋。」
昔年宋獻策作為江湖術士遊歷四方,見識過許多地方的風俗人情,深深了解大明百姓對待科舉的態度。
而科舉中最讓百姓關注的其實並非取進士的會試,而是取舉人的鄉試。
這點從兩大考試的另一名稱上便可見一般——會試一般在每年二月舉行,稱春闈;鄉試則在每年八月舉行,稱秋闈。
之所以百姓更關注秋闈,是因為讀書人唯有成為舉人,才算是平民百姓一舉跨越到特權階級。
大明對秀才、舉人待遇兩百多年來多有更改,至近幾十年,因為秀才越來越多,待遇已大不如初。
大明秀才三等(廩膳生、增廣生、附生)中的第一等,也只不過可以免二丁徭役,每月領米六斗、銀四兩而已。
此外便是見官不跪,訴狀可不經縣吏直呈縣官,可以辦私塾、使喚奴婢等特權。
最重要的是可以免四畝至二十畝田地的稅賦。
這待遇、特權聽著其實已經很不錯了,自家只要稍有薄產,便可以養活一家人,順帶供其讀書。
問題是,到了明朝末年,因為官府缺錢等問題,很多地方的秀才待遇根本難以落實。
可若是考上舉人就大大不同了。
首先一點,成為舉人才有做官的資格,也因此被稱為老爺。
其次,舉人可免十幾丁徭役,可免一兩百畝田地的稅賦。明朝中後期,舉人幾乎都以此特權為地主免稅、為商人帶貨避稅,大發其財。
最後,舉人擁有秀才的一切特權,甚至可以直接插手地方案件、政務,等等。
所以,讀書人唯有成為舉人,才能實現做官發財的「理想」。
如果選擇理科,更容易通過鄉試成為舉人,想必大多數讀書人都會考慮這條路。
可是,這鄉試新增的理科究竟考什麼呢?
宋獻策帶著好奇心繼續細看下去。
主要考六門學問,分別是:文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
看到這裡,宋獻策眉頭直擰成個疙瘩。
文學、數學、天文地理他都能理解,可這物理、化學、生物都是什麼學問?
···
這一期的大明報出來后,立即引發了所有讀書人的關注與熱議。
如南京城,只要有讀書人的地方,就能聽到對鄉試改革的談論。
「朝廷減少八股作文的要求,增加對史學、實務的考試,這我是贊同的。此前數十年,朝廷勢頹,就是因為許多官員不能以史為鑒,不通實務所致。
可為何要增加個理科,分走三分之一的舉人名額?」
一茶點鋪內,幾個不怎麼富裕的秀才在高談闊論。
這時一個三十多歲、游商打扮的男子走了進來,要了一壺茶和一份茶點,便坐下來。
聽到幾個秀才的談論,他微微側目。
聽出是在談論大明報上的內容,他便問茶鋪老闆:「你這裡有大明報賣嗎?」
「有。」茶鋪老闆笑道,「這大明報如今可是暢銷整個南直隸,南京城只要是識字的,都喜歡看。
我們這茶鋪請不起說書人,便買來了十幾份當期的大明報。官府不許我們轉賣,卻可以給客官們喝茶時看著消遣。」
說話間,老闆就拿出了一份都摩挲舊了的當期大明報旬刊給游商。
於是游商一邊看著報紙,一邊聽著鋪子內幾個秀才的議論,喝茶茶吃著點心,頗為自在。
「要說理科,這文學、數學、天文地理我等都知道是什麼,也知其用處。
可那物理、化學、生物又是什麼?大明報上只說以後會出特刊講明,卻不知在賣什麼關子,直接在這期旬刊上告知我等不好嗎?」
「怎麼,良辰兄有意參加理科鄉試?」一人聽出了什麼,問道。
被稱作良辰兄的中年秀才道:「四書五經、八股作文,我與諸生相比實在沒什麼出彩的地方,倒是對數學、天文頗有些研究。所以,若那物理、化學、生物也不難的話,我確有意考理科。」
又一人道:「這理科新設,天下諸生想必都是才了解這方面的學問,考起來競爭確實小些。可是那物理、化學、生物究竟是什麼學問,若不弄清楚,我可是難下決心去學的。」
聽到這裡,游商起來拱手作揖,道:「諸位朋友,說起來鄙人雖不知那化學、生物是何學問,可對物理卻略知一二。」
幾個秀才一聽,頓時眼睛都亮了。
他們紛紛向游商還禮,然後為首的顏良辰便道:「不知朋友如何稱呼?可否將那物理學問向我等講述一二?」
游商微笑道:「鄙人吳石,據我所知,『物理』一詞最早可考的典籍應是西漢淮南王劉安所編著的《淮南子》。
此書內篇卷六『覽明訓』中有言:夫燧之取火於日,慈石引鐵,葵之向日,雖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
其後,又有三國時吳人楊泉曾所著《物理論》,記載了當時的天文、地理、百工、農業、醫學等雜學諸科。
之後歷代文人,亦有一些在著述中提到『物理』一詞的,或是以為雜學諸科統稱,或定為物性之論。
及至本朝,近幾十年有呂坤所著《呻吟語》中第六卷、第二部專屬『物理』,江西前輩王萱,亦著有《物理所》一書。
此外,有幾位外洋來的傳教士帶來了部分西夷書籍中,也涉及到了一些物理之學。
因此,鄙人推測,朝廷鄉試所考物理,要麼是雜學諸科之統稱,要麼便是物性之學。
但說起來,這兩者以及西夷的物理學問,其實都是有很大共通之處的。若能兼學而貫通,想必應對理科鄉試中的物理題應該不難。」
游商吳石說到這裡停了下來,卻見顏良辰等秀才都已經聽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