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金陵小學知多少,梅崗王謝兩開花
朱媺娖微服出巡,視察尚在其次,主要是為了出宮透透氣,散散步。所以,她原本是想步行前往目的地的。
但考慮到要去的地方不近,且一直步行確實會給安保工作帶來很大難度,最終還是讓人安排了一架外觀普通、實則內夾鋼板,且內部布置得十分舒適的御用馬車。
這馬車乃是成都密造局被遷移到南京后,由幾名大匠進獻上來的——四輪,轉向方便,且底部還安裝了彈黃避震裝置。
此前朱媺娖已經試用過,發現相比大明的雙輪馬車,四輪馬車不僅更加寬敞,且顛簸大大減小,乘坐起來很舒適。
她已經命令由皇室與朝廷合作,建立大明四輪馬車製造廠,隸屬於商務部國營司。
不出意外,這個月四輪馬車應該就能上市售賣了。
此番朱媺娖坐四輪馬車出行,算是在深度體驗一回。
見馬車出了紫禁城,由一匹紅鬃馬拉著輕鬆的行走再寬闊的街道上,幾乎沒有顛簸感,朱媺娖對這四輪馬車愈發滿意。
她道:「回頭讓內務處用內帑的銀子,採購一批四輪馬車,給諸閣臣和軍務院督理、協理大臣送去,就說是朕送他們的禮物。
嗯,給左、右都御史,法務院院正、院副,也各送一輛吧。」
同坐在馬車內的劉珠立即應道:「是。」
並拿出一個小本本記下來。
作為朱媺娖的貼身女官,她和連翹可是兼著內務處副總管職務的,辦這件事倒也合適。
董瓊英笑著道:「這四輪馬車一看便造假不菲,陛下對諸位老臣可真是恩寵。」
朱媺娖道:「他們畢竟是國家重臣,朕給他們配車並不算什麼。何況這四輪馬車剛問世,正需要宣傳,若重臣們皆用此車,那些富人必然會跟風購買。」
董瓊英道:「只怕有人會放家中供著,不使用,讓陛下的打算落了空呢。」
董瓊英生長於四川土司境內,不僅會說話,而且說起話來也要比其他人放得開一些。
朱媺娖聽了還真有點擔心,當即又叮囑劉珠,「讓內務處的人告訴那些重臣,就說這是朕賜給他們上下值使用的。」
「嗯。」劉珠再次點頭,用小本本記下。
透過馬車的玻璃窗,朱媺娖可以看到街邊行人如織,店鋪生意看起來都不錯。
百姓們即便是衣著簡樸,乃至帶著補丁的,也大多面色紅潤。
這無疑說明,南京城絕大多數百姓都沒有饑饉之憂了。
如今,她不僅利用海關關稅政策,鼓勵海商從東南亞運糧販賣到大明,對後世優秀糧種的推廣也一直在高效地進行著。
去年,從後世帶來的糧種及二代糧種皆是大豐收。
若如此,大明都城的百姓仍有缺糧之患,那可就太失敗了。
「陛下,我們去哪裡?」董瓊英問。
「去外城西區吧。」朱媺娖不假思索地道。
據朱媺娖了解,外城西區屬於江寧縣轄下,算是南京城普通百姓較多的區域了。
至於普通百姓最多的地方,自然是城外,只是太遠,她也太不方便去。
看著車窗外的街景,朱媺娖問:「你們可知如今南京城內有多少所小學?」
虎雀瞪大著眼睛,不吭聲。
董瓊英則搖了搖頭,笑道:「臣等是武將,哪裡關注過此事?」
坐在她對面的畢著則道:「南京城人口上百萬,適齡兒童必然不少,城內小學得有幾十所吧?」
朱媺娖道:「據禮部最新報備,目前上元縣共有36所小學,在城內地的有13所。
江寧縣則共有43所小學,在城內的有12所。此番我等取得外城西區,便有好幾所小學。」
外城西區是朱媺娖借鑒後世所提出來的叫法,按大明此時的習慣,應該叫做某坊某里,又或者某街某巷。
虎雀忍不住訝然道:「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小學?」
朱媺娖道:「朝廷雖然有令,小學設立學后,學生數目須得在一百以上。
但南京人口眾多,各小學學生數目最少也有三百,多的甚至高達一千多人。
即便如此,近八十所小學,也不過能收納六七萬適齡孩童。
而上元、江寧兩縣最近統計的人口數目,已多達一百三十幾萬。
這麼大的人口基數在,有六七萬五歲到十歲的孩童,並不算多。」
畢著聽了忍不住感嘆道:「僅南京上元、江寧二縣,今年便有六七萬小學生,實行三年義務教育的三府小學生總數加起來怕不是有數十萬之眾!
待三年後,這第一批數十萬小學生畢業,不知能為我大明提供多少人才!」
朱媺娖笑道:「小學教授的終究只是些基礎知識,還不足以讓他們成為人才,但成為可用之人卻是可以的。
將來,即便他們中的大部分無法升入中學深造,有小學的功底在,也足以讓他們成為有用之人了。」
一路邊看街景邊聊天,朱媺娖一行人很快來到了外城西區。
這一片有雨花台、西天寺、大報恩寺、能仁寺等景點,但更多的還是普通民居。
從車窗望去,外面依舊很繁華,但無論是街邊建築還是民居,相較於內城顯然差了一個檔次。
倒是街邊擺攤叫賣的小商販比內城更多一些。
「這裡是梅崗吧?江寧第十三小學應該就在這邊,你們問下路。」朱媺娖回想了下她所記的外城西區諸多小學信息后,如此吩咐。
「卑職下去問吧。」畢著應了,起身下了馬車。
她曾在南京城外的龍潭鎮生活過一兩年,對這裡要比其他人熟悉一些。
···
梅崗小學。
官面上的名字應該叫做江寧縣第十三小學,又稱江寧十三小。
只因其設立在梅崗,學生也以梅崗一帶的孩童為主,故被百姓稱為梅崗小學。
就像周圍其他幾所小學,分別因地理位置被稱為雨花台小學、花神廟小學、王謝小學、紫荊小學一樣。
卞玉京、卞玉樓被江寧縣縣學錄用后,便被分配到梅崗小學,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小學語文老師。
來了后,卞玉京發現梅崗小學條件比她預想的還要差。
梅崗小學用的是原來梅崗社學的房屋。
原本社學只供梅崗村孩童上蒙學之用,梅崗村雖然不小,可平常上蒙學的孩子也就一百多個而已,用四五個秀才,五六間學堂,每人教二十來個,便能很好的進行傳統的啟蒙教育。
然而如今周邊適齡孩童也來到梅崗上小學,學生多達四百多人。
這和其他小學相比,雖然人數已經算少的了,但學堂仍不夠用。
上面雖撥下了相關經費,但倉促間也只是加建了幾座半敞開的大茅屋應付著,正經的學堂建設起來還需要一段時間。
卞玉京原本以為其他小學條件也是如此簡陋,可當某次去附近的王謝小學交流學習后,她便發現兩邊的條件天差地別——王謝小學直接就在一座府宅中,根本不缺房間做學堂。
然後,看到王謝小學大多數學生都穿著錦衣,膚色白皙粉嫩,一看就是富貴人家的孩子。
再聯想梅崗小學孩童大多衣著樸素,甚至穿著補丁衣服,膚色不說不健康吧,也大多比較粗糙、偏黑,明顯屬於底層百姓家的孩子。
卞玉京便明白了——原來,小學與小學之間也是有區別的,就如同人和人之間也是有區別的一樣。
卞玉樓也看出了這點,私下裡經常抱怨江寧縣學辦事不公。
卞玉京卻沒有多說什麼,卻在教學中更加認真負責了。
她要向那些看不起她,看不起底層人家孩子的人證明,即便是條件差,她也能教出比周圍其他幾所小學都優秀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