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帝臨北疆,增設兩省
當哈丹走出來遠堡時,聽見長長的汽笛聲,循聲向火車站那邊望過去,果然又是一列火車到了。
不同以往的是,這一次竟然有上萬明軍將火車站包圍了起來,不,應該說是保護了起來。
不僅如此,就連火車站到張家口堡的水泥路都被保護起來。
一些百姓、商人見狀就想靠近些看熱鬧,但都被明軍攔住,於是這些人就在來遠堡這邊看著,議論起來——
「這是要來什麼大人物了嗎?」
「不清楚,不過上次總督過來似乎也沒這麼大排場吧?」
「你的意思是說,這次來的人物比總督還大?莫非是閣臣?」
「如今閣臣可不是最大的,也許是傳聞中的軍機大臣。」
「不知道這大人物來張家口做什麼,總不會是壞事吧?」
「放心,這幾年咱大明好事可比壞事多多了···」
周圍人的議論挺有意思,哈丹聽得正起勁兒時,火車站那邊忽然爆發出海嘯般的聲音,直衝雲霄。
「吾皇萬歲!」
「萬歲!」
「萬萬歲!」
這聲音一傳出來,頓時來遠堡外面看熱鬧的民眾都呆住了。
隨即一個個激動無比,不知由誰開的頭,跟著高喊起來。
「萬歲!」
「吾皇萬歲!
」
哈丹下意識跟著用漢話大喊,腦海中則只剩下一句話——大明昭武皇帝竟御駕親臨張家口了!
張家口火車站。
朱媺娖先跟現任京北三府(薊州、延慶、宣府)軍務提督的李國英說了幾句話,詢問三府大體軍事狀況。
京北三府的第一任軍務提督是黃得功,李國英那時是永平府軍務提督。
但自昭武三年收復遼西、遼東后,李國英便遷為遼西省軍務提督,永平府軍務提督由黨首素以衛戍軍總兵之職接任。
至於徐勇所領第八鎮邊防軍、金聲桓所領第九鎮邊防軍、劉芳亮所領第十二鎮邊防軍,都隨曾英去遼東了。
昭武四年秋,黃得功及其督標被調往甘肅,主持西北大戰,京北三府軍務提督便由李國英接任。
遼西軍務提督則由黨首素接任,永平府軍務提督由劉體純接任。
從這番將領及兵力布置的變動,便能看出,大明在遼西走廊以西及永平府以北這片區域,壓力很小,只用衛戍軍便足以應對。
因為這一片是漠南蒙古活動的主要區域之一,各個蒙古部落實力都在北伐之戰中被大大削弱了。
昭武三年收復遼西之後,軍務院又派出兩鎮兵馬前去討伐了一些之前跟清國關係較為緊密的部落,再次削弱了這一帶的蒙古部落實力。
如今這些部落只能想方設法的討好大明,以求臣服,根本不敢南下搶掠···
問了李國英幾句,朱媺娖便來到張家口縣一眾官吏面前,沖為首的縣令陳嶼微笑著道:「陳縣令這幾年將張家口治理得很不錯,將朝廷政策宣傳、落實地也很好,堪稱北地諸縣之楷模。」
「謝陛下誇獎,微臣愧不敢當!」
說起來,這還是陳嶼第三次見到朱媺娖,哪怕他如今養氣功夫不錯,聽此褒獎也不禁激動得聲音微微發顫。
朱媺娖道:「朕說你當得,你便當得。」
這話霸氣的,陳嶼只覺更加心折,不知再答什麼,只能道:「微臣必再接再厲,將張家口治理得更好!」
朱媺娖微微點頭,隨即便轉身上了御攆。
此番張家口來迎接的諸多臣工中,也只有李國英、陳嶼值得她當場聊幾句了。
其他臣工不是說不問,而是不適合選在此時此地去問。
因為朱媺娖很清楚,她御駕一來,便當場讓某臣工答話,是一種什麼樣的榮耀,又釋放著什麼樣的信號。
隨後,在一眾官員及御林軍的隨行下,朱媺娖先後巡視了張家口堡及來遠堡,發現此處確實被陳嶼治理的不錯。
張家口雖是在北伐之戰後才設縣,可經過幾年發展,繁榮程度都不下於北直隸一些內地大縣了。
之後幾日,朱媺娖又相繼巡視了張家口一帶的邊牆、墩台堡寨,甚至還騎馬在邊牆外的草原上馳騁了一番,盡展女帝英姿!
···
五月十二,御駕由北疆迴轉京師。
隨即,大明鴻廬寺出動數十名使者,奔赴漠南蒙古各部,向各部頭領貴族、牧民、奴隸,宣布大明昭武皇帝的聖旨。
令漠南蒙古各部限期歸附大明,從者嘉獎,不從者討伐之。
凡漠南蒙古諸部牧民,皆可憑意願編戶落籍,為大明百姓。
諸部頭領貴族不得阻攔。若有違者,大明必緝殺之。
同時增設雲中、寧綏兩省。
雲中省西起黑山及黃河,東至大寧、青城、寬河、豹河一帶。南邊與山西、北直隸兩省交界,北邊由西向東則是和林、臚胸河、捕魚兒海(貝爾湖)。
寧綏省則由以前地榆林鎮和寧夏鎮,以及其北面的大片草原、沙漠、戈壁組成。
其西邊由北至南為杭愛山、居延海、亦不剌山、賀蘭山;東邊由北向南則是和林、大青山、黑山、黃河(北向南流入山西段)。
因此,寧綏省的主要是以前的寧夏鎮、榆林鎮、東、西河套,瀚海的大部分以及其周邊草原。
其北部邊界線較短,由西向東是杭愛山至和林,更北面則是如今由瓦剌、外喀爾喀蒙古(漠北蒙古)以及沙俄在爭奪的八河流域。
最後,甘肅、遼西兩省都擴大不少。
其中甘肅併入了昔日瓦剌和碩特部的不少地盤。
遼西則併入了瀚海以東的漠南蒙古不少地盤,主要是捕魚兒海及大寧以西。
換源app】
其最北邊目前是擴展到了昔日朵顏、福余、泰寧三衛的舊地。
至於大興安嶺及黑龍江上游都還屬於未及之地···
該聖旨一出,整個漠南蒙古皆為震動。
隨後,諸多漠南蒙古貴族就開始了他們的選擇。
其實他們的選擇並不多,要麼按照聖旨所講歸順大明,要麼就帶領部眾逃亡。
逃亡漠北蒙古的地盤是最方便的,向北去就是了,明軍也難以阻攔。
至於東、西兩面,都已被大明隔斷,無路可走。
問題是,如今漠北蒙古的地盤(牧場)很緊張,否則之前也不會屢次藉機侵吞漠南蒙古的牧場了。
漠南蒙古的部落真要北上,多半會遭到漠北蒙古的阻攔,乃至吞併。
另外,漠北蒙古如今同樣受到大明兵鋒的威脅,其北方又有沙俄入侵,日子也不好過。
這種情況下,似乎率部歸順大明反而成為了最佳的選擇。
可是,對於大明在漠南設省置府縣,以流官來治理草原的政策,漠南蒙古諸部頭領貴族真的很難接受。
他們更希望像之前歸順清國那樣,實行盟旗制,讓朝廷依舊用他們這些貴族老爺來治理地方,讓他們擁有相當的自治權利。
除此外,對於大明朝廷給予歸順部落頭領貴族的嘉獎,不少人也感到不滿意,覺得大明太過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