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秦嫡公子> 第四百一十章 你終究跟朕相左了!(求訂閱)

第四百一十章 你終究跟朕相左了!(求訂閱)

  大殿內。

  嬴政思緒翻湧。

  他卻是想不通一件事。

  如此重大之隱憂,為何無人勸諫?

  他自認,自己的言路尚算得上是廣泛,至少,不會阻止朝臣進諫勸言,但滿朝大臣竟無一人進諫,難道真無人看出其中隱患?

  他卻是不信。

  李斯向來目光敏銳透徹,又位列丞相之位,關中老秦人彌散如此嚴重,他難道真的察覺不到?亦或者,李斯早已察覺,只是在選擇進言的最好時機?

  想到這。

  嬴政搖了搖頭。

  以他對李斯的了解,李斯不會如此。

  但李斯不會若真不會如此,那豈非說明李斯已經連防患於未然、未雨綢繆的謀划意識都喪失了?此等情況恐怕更為嚴重。

  若皆不是,那究竟是何原因,讓李斯一直沒提及這重大失誤?

  嬴政一時想不明白了。

  他啟用李斯已有二十餘年,在這二十餘年中,李斯始終跟他保持步調一致,這也是他為何一直重用李斯的原因,他在腦海中細細回想了過往,始終想不到李斯與自己何曾有過重大歧見。

  普天下。

  都視他跟李斯為君臣知己。

  亦如當年先祖孝公與商君的親密無間。

  正因為此,嬴氏宗族才與李斯家族結成互婚互嫁的多重婚姻之盟,而在嬴政心中,也從來沒有把君臣私議帶入國政,嬴政一直以來都很清楚,私是私,公是公,從不會基於鞏固權力而去結婚姻之盟。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app,野果閱讀,.yeguoyuedu安裝最新版。】

  也絕不會因所謂姻親關係,而不加辨識的認可一方。

  這種政治底線。

  嬴政一直都恪守著。

  嬴政回首過往,卻是發現了端倪。

  因為李斯似乎跟自己太過一致了,一致的如同一個人,在整個帝國朝臣中,只有李斯做到了這點,其他任何人都沒做到,甚至連接近都不行。

  縱觀帝國老臣。

  無論是王綰、王翦、蒙武、尉繚、頓弱、王賁,還是楊端和、鄭國、馮去疾、李信、蒙恬、羌瘣等帝國重臣,誰沒有跟自己這個皇帝因政見不同,而起過爭執?

  獨獨李斯沒有過!

  這正常嗎?

  心念一閃,嬴政臉色陡變。

  他突然想起了王賁昏迷前說過的話:『丞相李斯,斡旋之心太重,一己之心太過.……』

  李斯之所以與自己步調一致,實是時時事事留心的結果?

  嬴政搖搖頭。

  他覺得自己似疑心過重了。

  李斯若真能做到這般,權力計謀豈非不可思議?

  或許李斯並非是老謀深算,而是畏懼自己這個君王變幻莫測,而只能選擇謹慎從事?畢竟李斯過往沒有附和過自己的錯失,也沒有附和過某些特定事件。

  比如,當年李信欲以二十萬大軍滅楚,還有軟禁太后,以及滅趙之後默許趙高殺戮昔年在邯鄲所受仇怨家族之事,這幾件,李斯都未曾跟隨附和,這便足以說明,李斯並非真的跟他步調一致。

  但李斯同樣沒有支持。

  只是保持緘默。

  然緘默之實質,實為明哲保身,實為一己之私。

  嬴政目光突然變得冷冽。

  他對李斯生出了一股厭惡之感。

  他已經徹底明白李斯為何會避而不言了。

  因為權勢!

  !

  李斯是帝國丞相,位高權重,而那些國政是自己親自頒布的,李斯又豈敢開口反駁,早年,李斯只是上蔡一小吏,甚至自嘲為周旋於茅廁的廁中鼠,他曾經低微到極致,而今卻位極人臣,他豈敢跟自己政見疏離?

  若是因政見相左,導致被罷黜、被查究,以李斯以往在朝中所說所做,只怕瞬間便會被群起而攻之,甚至是直接鳴鼓而攻之,李斯這些年立下的功業,抵擋得住那潮水般的洶洶攻訐?

  恐怕是不夠的!

  李斯怕了!

  他不敢失去權勢。

  尤其還有商鞅的例子在前。

  所以李斯選擇了明哲保身,選擇了謹言慎行,選擇了察言觀色,選擇了謀而後動,全然沒了作為丞相應有的擔當和責任。

  嬴政冷聲道:

  「李斯,你就這麼看朕的?」

  「你這行差踏錯,犯下的可是千古功罪!」

  「貽害的更是整個天下!」

  「李斯.……」

  「你終究還是跟朕相左了!

  !」

  嬴政抬起頭,漠然望向殿外,天空已落起了雪。

  他靜了靜神,思緒無比敏捷。

  他想到了很多。

  馳道、直道、官道以及靈渠,都是鄭國籌劃修建的,而徵發徭役的事都是原內史·騰做的,而今老秦人如此凋零,楊端和、羌瘣等人難道真不知情?但他們卻一直在鼓噪發兵攻伐百越。

  嬴政只感到陣陣心寒。

  他信任甚至是委以重任的大臣,根本就沒有以大秦為重,他們為的只是自己的私利、為的是自己的功勞,為的是給自己加官進爵,他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大秦的艱危,也從來沒有在乎過老秦人的死活。

  甚至。

  他們有意忽略了大秦之根基。

  他們要的是權勢!

  而且……

  他們的確也做到了。

  鄭國勘定的天下大道共計四百餘條,而今大多數已完工,這麼龐大的工程,只用了不到六七年,正是憑藉這卓越的功業,鄭國從大田令,一躍升到了九卿之一的治粟內史。

  騰亦然。

  他靠著老秦人的遵紀守法、任勞任怨,將朝廷分發之事,做的井井有條,除了剛上任發生的蘭池遇襲,內史郡下便再沒發生過動亂,『內史騰』也因此更進一步,成了『少府騰』。

  但這一切的代價,則是老秦人的血淚。

  楊端和、羌瘣等人同樣,他們出身關中氏族,本是老秦人最為信任之人,然他們卻背棄了老秦人的信任,把老秦人當成了自己陞官的墊腳石,借著為老秦人說話,一步步為自己謀取權勢。

  他們最終都得逞了!

  !

  而他作為總領天下的皇帝,之前竟對此渾然未察。

  甚至還甘之如飴,樂在其中。

  何其可笑啊?!

  數百年來,無論面對多麼艱危局面,始終都打不垮、壓不倒、拖不爛的老秦人,竟在他的手中,被一步步肢解,一步步拆散,他以一人之力,竟完成了六國數百年都未完成之事。

  這是何其大的功績啊?!

  嬴政只感到深深的諷刺以及深深的懊悔。

  嬴政重重的喘了幾個粗氣,而後勐的吸了幾口涼氣,平復著心中洶湧難平的憤怒。

  他必須要保持鎮靜。

  大秦淪落到現今的局面,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他很清楚,他一直都是大秦新政的制定者,也是總攬實施的推行者,帝國君臣與天下臣民對大秦新政的指責,他是首當其衝。

  他不想逃。

  他的尊嚴也不容許逃避。

  而今,他已醒悟過來,自當進行糾錯。

  只不過他已信不過滿朝大臣了,在嬴政眼中,這些人終究是存了私心。

  他開始思索新政得失,開始想不著痕迹的,改正一些容易激起民眾騷動的法令,尤其是挽回老秦人之民心,而改變徭役令,便是目下最要緊之事,老秦人是贏家,豈能如輸家一般受盡委屈?

  只是嬴政有些遲疑。

  他遲疑的是對整個大秦新政基本點做出鬆動,還是只是具體的就事論事,若是前者,那對朝野而言,將會是一次大地震,甚至會動搖天下,若是後者,想糾正回來,恐要花費不小的時間和精力,而他眼下的身體狀況,恐是支撐不到。

  嬴政陷入了沉思。

  最終。

  他還是選擇了後者。

  朝令夕改,乃朝堂大忌。

  他雖有畢其功於一役的心思,但終究不敢這麼冒險,至於後者,他唯一能指望,也就只有秦落衡了。

  秦落衡雖有些觀點並不完全正確。

  但他的著眼點無疑更精準。

  更關鍵的一點。

  秦落衡的思維更加發散,也更加跳脫,這實則是便於他打破當下局勢。

  而今滿朝大臣已變得故步自封,甚至是因循守舊起來,這些人在天下一統之前,都是幹勁十足,進取心極強,也極有抱負,但一統天下之後,卻好似都變了一個人,變得十分勢利,也變得工於心計。

  他們已非是當初的賢臣謀士!

  這種情況,其實很早便已有了跡象,只是他當時並未察覺。

  當初議田政之時,若非秦落衡指出新田政之弊端,恐『使黔首自實田』這一政策,當時就直接推行天下了,哪來如今的緩和時間?

  嬴政站起身,走到殿外。

  望著天空飄下的皚皚白雪,眼中迸發出強烈的鬥志。

  他初上位之事,朝堂被權臣把持,他只能韜光養晦,而後借著權臣之間的內鬥,一步步奪回大權,而今他已貴為天下之主,就算麾下臣子有權欲私心,他卻是不信,他面對的情況,能比上位時更糟?

  嬴政伸出手,接下數片雪花,而後覆手,將雪花握在了掌心,漠然對四周宦官道:「明日辰時,召秦落衡來咸陽宮。」

  說完。

  嬴政鬆開了手。

  只見那片片雪花,化為了屢屢白煙,消失在了空中,彷彿化為了雲。

  四周宦官連忙稱諾。

  嬴政負手,直接離開了。

  他已徹底恢復平靜,心境更是古井不波。

  翌日。

  踩著寸許新雪,秦落衡遵口諭,來到了咸陽宮。

  在宦官高聲下,他進到了宮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