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講道
所以此刻這裡非常的熱鬧,眾多弟子發出了嘿嘿哈哈的聲音。
但是卻沒有一人可是打出老者的那種攻擊。
許辰也是非常好奇,他也拿出了自己的長劍嘗試。
但是在嘗試了多次以後,卻依然還是以失敗告終。
老者的攻擊手段雖然看似非常簡單,但是想要掌握,的確是很難,這是一時半會學不會的。
但是許辰卻是一點也不氣餒,他打算回去以後就在自己的混沌神境裡面練習。
在那裡面練習有一個好處就是許辰可以清晰的感知到每一個動作,捕捉到每一丁點能量的裝換,這對學習非常的有幫助。
這也是許辰之前一直沒有專心練習過什麼功法技能,所以一直是有點忽略了這一點。
他以前根本不需要學習什麼,只是照搬系統給的那些技能拿來用就行了。
但是隨著他現在修為的提高,他越來越覺得不能再這樣子了。
因為他遇到的人越來越強,所使用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門,他也得與時俱進才行。
雖然說一力破萬法,但是多掌握一些技能總歸是沒有錯誤的。
所以此刻許辰也是打定了注意回去了之後要好好練習練習這種攻擊手法了。
老者見到大家都是嘗試無果,也沒有批評什麼,畢竟這本來就不是一下就能掌握的,需要自己下來多加練習才行。
「好了,大家都停下來吧。」
隨著老者的話落,大家都是紛紛停了下來,安靜的等著老者接下來的話語。
只見老者緩緩說道:「今天的劍法就講到這裡吧,下面我來給大家講一講打坐靜功之道。」
大家一聽老者又要開始授課了,都是紛紛側耳傾聽了起來。
這其中也包括許辰,他自打修鍊一來,一直都是不停的戰鬥戰鬥,他的心很少就平靜下來過,此刻聽到老者要講這個,他也是專心的聽了起來。
「這靜功之道啊,首先我來講一講它的一些外在的動作。
道家修鍊,歸根結底是要修鍊內在的精、氣、神三寶,因此外在姿式動作,並不是那麼的重要。
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的原則。
靜功可以採取坐式、站式或卧式,甚至或者散步亦無不可。
而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於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於體側均可。
卧式,一般為側卧,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於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於胯上,或放于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倘若是散步之時,則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做到緩步徐行,如飄雲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記住不要閉眼睛。
我們選擇一種姿態式坐好之後,就可以開始煉功了。」
老者講解的非常詳細,甚至有一些都是非常基礎的知識老者也是事無巨細的講解。
而下面的金龍門弟子也是聽的如痴如醉,在這裡聽課的弟子其實說白了都不是金龍門的核心弟子,都是一些剛進來或者修為還很低的弟子罷了。
真正厲害的弟子都不在這裡聽大課的,都是自己選擇功法去鑽研,然後找專門的導師進行一對一的輔導。
許辰其實都可以不用來這裡學習的,他也只是好奇罷了,但是卻沒想到這裡講解的一些東西對他也有很大的幫助。
這裡還不得不說一下許辰的師傅了,那可真是個便宜師傅,什麼都不教導他,完全就是放任自流的。
想到此,許辰的內心之中都是不得不感嘆,真是人生道路坎坷啊。 ……
不管許辰內心如何的抱怨,老者又開始講道了:「而對於外面動作,行修要點如下:
首先,要全身放鬆,無論採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鬆。
注意了,這個放鬆,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利經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於放鬆,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
而放鬆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覺察,動作上就不符合放鬆的要求;現在我們做修鍊功夫,首先從動作上調整過來,自然就能進入放鬆的狀態。
其次,雙目垂簾,垂簾即微閉之義。
那麼為什麼需要微閉雙目?因為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煉功。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最後,舌頂上齶,兌為口,丹經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
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
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
這裡老者就說的有一點繁雜的,許辰也是聽的渾渾噩噩的。
但是對於其中之道,許辰卻是銘記於心,這些東西雖然看起來非常的基礎,但其實對於修道者來說至關只要。
老者繼續說道:「不要覺得繁雜,我等修道之人,需時刻保持一顆明道之心。
千日修鍊,一日大徹大悟!
這個大徹大悟就在於悟到道,並且得到道。
在此境界,則一切繁文縟節都拋棄得乾乾淨淨,一切都變得透透徹徹,簡潔明了。
宇宙萬物都是道之所生,道包容一切,得道則掌握了萬物的實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陽之分合、繁衍,萬象之變化,都是道的運行變化,人天相合,天之道即人之道,天下萬物皆是道的體現,得道則陰陽在乎手,變化由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