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窮啊,越窮打仗越兇狠
「太孫,其實這不是很簡單嘛。我覺得大明衛所雖然能供應我朝兩百萬大軍,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你說一群平常種地的農民讓他們去打仗,這不是開玩笑嘛,勝了讓他們去追殺到還可,可一旦逆風怕是會兵敗如山倒。還是要有職業軍人。」
太孫譏笑了一聲「這道理沒人不知道,可百萬大軍的糧餉你算過沒有,朝廷如何供應的起?而且衛所分作二八屯墾,還是能有幾個可戰之兵的,至少對付地方盜匪足矣。」
夏瑄沒把太孫的譏笑放在心上,繼續說道,「這我當然知道,萬事開頭難嘛,臣也知道朝廷不易,這百萬大軍實難供給,可若是只組建一支軍隊呢?不需多,五萬人足矣。他們平日只需操練,糧餉或可少一些,能吃飽就行,讓他們以軍功人頭去換取功名利祿。」
「這不就是募兵制嗎?前宋即使如此,依我看,倒不如衛所制。」
「太孫這話說得對,其實兵制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能征敢戰,聞戰則喜,人人奮勇當先的將軍士卒。」
太孫開始不耐煩,「是啊,這能征善戰的軍隊誰不想要?你說了半天也只是空話罷了。」心裡已經把夏瑄當做了夸夸其談的腐儒。
夏瑄也看出來了,直接拿出戚繼光的絕招,「殿下,那臣就說實的了。窮,我認為這募兵第一等便是要窮,哪裡窮去哪裡,不僅要窮,而且得是三代貧農,最好是祖祖輩輩窮了十八輩子的。不僅如此還要民風彪悍,窮的每年春耕秋種爭奪水源,都要村民聚眾械鬥不死幾個人不算完的那種。這種人只要管理得當,讓他們吃口飽飯就願意平日玩命了操練,戰時為了一顆五十兩的人頭就敢人人爭先,追殺起來,將軍喊都喊不回來的那種。」
「說的好像有那麼點道理,那這種人去哪找呢?正好我皇爺爺說要給我組建幼軍,編製一如親王的衛隊,五千人的份額,從各軍抽調軍壯,軍官都從親軍和三千營里調撥。」
卧槽,這就是智取威虎山裡說的「想啥來啥,想吃奶了,娘來了,想娘家人了,孩子他舅舅來了。」
朱瞻基一說到這個話題,精神頭立馬上來了「今年八月英國公張輔在交趾大破陳軍,現在就等著西平候沐晟來年從雲南調兵與他合併一處。而且皇爺爺還說,瓦剌近年勢大,韃靼已牽制不住,過兩年要第二次北征,這都是機會啊!」
好了,划重點了,第二次北征,朱瞻基要是不說,夏瑄還真不知道是第幾次,而且夏瑄還記得大明風華里朱瞻基親自沖陣差點就沒了,最後是朱棣帶著親軍把他救了回來,也不知道歷史上是什麼樣。
「殿下,我早已找到了一個地方,我聽聞浙江的金華府下轄的義烏、永康兩地多山地,耕種不易,且賦稅重,鄉民桀驁,經年械鬥,能出敢戰之士,且相隔台州府、寧州府較近。可讓他們就在台州訓練,若有倭寇犯邊,也可讓他們充當備倭衛。」這可不是胡說,當初戚繼光就是從這兩個地方徵兵。
「倭寇?此等小賊何須清剿,哦,你前幾年不省人事,怕是不知道。那倭寇前些年屢次犯邊,皇爺爺派人責備了一下倭酋,那倭酋竟親自掃平了那些倭寇送了二十個賊首進京。不過去年,那新任倭酋斷了與我大明的貿易,可本來也沒什麼,那些人划著小船來我大明貿易,皇爺爺是心軟才同意的,寥寥幾個倭寇,一顆人頭20兩銀子,地方衛所看到就跟看到錢了一樣,也就是倭國沒什麼緊要的東西,多是山地,貧瘠不堪,不然鄭和帶著船隊回來時候半個月就能滅國了。」
哦.……原來永樂年間這麼強啊,不過夏瑄也多少能理解,朱棣這個人是個狠人啊,你別說惹到他,就是沒惹他,他都有可能打你一頓。就比如那韃靼瓦剌,強極一時,不還是被朱棣捶的抱頭鼠竄。所以後世的萬曆什麼的到底是多不爭氣才能被倭寇屢屢犯邊,還援朝作戰。
日本農業貧瘠,但是各種礦不少啊,上一世夏瑄就去過什麼銀山溫泉,介紹說是這以前是個大銀山,和明朝以及西方貿易的白銀都是從那來的,還說那附近都是銀山。曾經有個將軍什麼的坐船路過看著銀光閃閃然後發現的。
夏瑄努力搜索記憶回想當時用手機導航時的情景,那地方在海邊,好吧這是廢話,日本有幾個地方沒在海邊的,好像是在大田市,旁邊是出雲,而且正好在廣島的正北邊,也不知道這個時候地名叫什麼,得找個時間去找副日本輿圖(地圖古稱)或者找個百科全書之類的。
江南那邊大概會有什麼世家大族有這方面的收藏,就比如徐霞客,據說祖輩都對這天文地理感興趣,又算是個世家大族,所以這徐霞客就游遍名山大川。夏瑄突然意識到了什麼,《永樂大典》!!後世遺失的《永樂大典》啊,千古第一奇書啊,幾千人編撰而成,全書幾億字,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八卦、釋藏道經,戲劇農工,這全天下各行各業的知識都在裡邊了。
清朝的什麼《四庫全書》和這一比連提鞋都不配,夏瑄一想到本已遺失的奇書竟有機會一觀,就激動得差點不顧場合哭出來,夏瑄收攏了一下激動的情緒和朱瞻基接著說幼軍募兵的事,圍繞著義烏、永康還有狼兵說的熱火朝天直到聽到一個老人連聲的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