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電影分賬
隨著《魔獸2》熱映,北美地區的最新票房也終於出爐。
7200萬!
著實驚掉了不少人的眼球,須知《魔獸1》上映的時候,首周末票房也才5000多萬,這在當時來說已經不是小數字了,如今《魔獸2》更進一步,不僅讓各路媒體激動地幾近飆血,業內人士也是紛紛側目。當然了,好電影不止《魔獸2》一部,大家也不是沒見過世麵的人。但電影圈子裏,一直對漫改、遊戲改等電影類別不看好,之前推出的幾部超英電影還隻是試探和觀望,現在《魔獸2》的瘋狂一出,立刻給好萊塢不少電影人打了一針強心劑。
雖說大家都知道,電影票房並不代表最終收入,但事實上電影票房和最終收入之間,還是有個比例的,通過這個計算方式,大家也大概能判斷出《魔獸2》最終能賺多少錢。而最後的結果顯示,遠方集團,這一次又要大賺一筆了。不僅僅是好萊塢,國內影視圈也是一片驚愕,實在是,這一次《魔獸2》的風潮真的太誇張了。
盡管東西方電影市場的盈利模式有所差別,但電影票房在標示市場活躍程度的同時,更是業界實現經濟收益的主要來源之一,關係到產業鏈上每一個主體的荷包。
票房收益的話題,包含兩個層麵的問題,第一個問題似乎很簡單:票房收益怎麽分?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爭議:一些電影製作人稱影院扣留了大部分票房收益,而一些影院則表示幾乎所有票房收益都給了電影製作人。製作商、放映商都在抱怨分配的不公平。
隨之產生的則是第二個問題:電影製作人及其餘各方能獲得多少?麵臨的挑戰有所不同:每部電影的票房收益分配情況千差萬別。不過,大多數電影都要經曆相同的資金回流基本步驟,這意味著可以探尋票房收益與電影製作人和投資人利潤之間的共同路徑。為了弄清電影票房收益的分配真相,在此之前先全麵了解資金如何流回到電影製作人手中是個明智的選擇。
國外電影業,將電影收益的獲取和分配被稱為回流瀑布(reupntaterfall)。從各種來源獲取的收益通過一些第三方流回電影製作人手中。在此過程中,第三方可以收回自己之前的電影推廣投入,並收取事先約定的服務費。一方支付相應費用並保留自己應得的報酬後,再將剩下的資金傳給下一方。
每部電影的回流瀑布都各不相同,但大多數遵循以下模式(以一部劇情片為例):
收益框大小並非按比例設計。也就是說,與院線收益相比,非院線收益僅僅是一小部分,“其他”收益則包括電影衍生品、電影搭售、電影改編、電影原聲帶等。
pa代表拷貝和廣告,即發行商向影院提供電影和向公眾推廣電影的費用。
以獨立電影為例,製片公司通常自己在全球發行其製作的電影。從理論上講,這樣做能夠節省付給銷售代理和發行商的第三方費用,但實際上,製片公司也要向自己的發行部門支付類似費用。一方麵是因為製片公司自己的發行公司在法律上是獨立的實體(必須遵守反壟斷法),而且如果不這樣做,官方利潤就會減少,從而減少其他人的利潤分成。在較小的市場,如果認為成立自己的發行部門長期運作成本太高,製片公司可能使用第三方。
回流瀑布的最後一部分為“製作人淨利潤”,是流入製作公司(或其指定收款代理人)銀行賬戶的剩餘資金。通常需要再分配,會先全額付給投資人,然後分別進入投資人資金池(即投資人的利潤)和製作人資金池(由應得的相關劇組成員分享)五五分賬。而在英國,許多情況下,現實中的投資交易可能比上述過程還要稍微複雜一些,例如:每名投資人可以通過協商簽訂不同條款,要求先於他人得到償付,或者獲取固定收益而不是全部利潤的一個不變比例。
大明星可以要求按比例分享總收益而不是製作人資金池中的淨收益。這就解釋了為什麽即便從技術層麵講電影並未盈利,明星卻可以通過“利潤分成”賺取數百萬。
某些電影的預算可用退稅支付,這意味著一部“3000萬美元的電影”可能用遠遠低於該數字的資金就能全額償還所有投資人。
假設有一部劇情片,製作預算3000萬美元,全球總票房7500萬美元。投資人扣除初始投入資金3000萬美元後盈利180萬美元,回報率為106。從電影業的角度看,可謂成績喜人(賺取了利潤),但從傳統投資人的角度看可能相當差,尤其是考慮到所承擔的風險和收益前花費的時間。此外,製作人資金池也獲得相同數額的資金,這意味著如果承諾演員分享5的製作人利潤,那麽扣除預付費後,演員所得將略低於9萬美元。
相對於3000萬美元的預算,7500萬美元的全球總票房屬於中等水平,實際情況則存在較大差別。
現實中,由於各國電影市場的產業政策、具體情況的不同,電影最終的回流瀑布很少能計算得清晰明了,畢竟各國可能對電影發行內容有不同的稅率和規定。而卻每名發行商可以通過協商簽訂特殊條款,包括不同的pa要求和收費安排。一些發行商可以支付一個固定金額,而不是收益的一定比例(這在國內很常見)。銷售代理通常會針對不同地區收取不同費用,例如本土電影因較易營銷收費較低。有時會將預付費的利息計算在內。最後還要計算幣值波動影響收益等等。
雖然影片的全球總票房為7500萬美元,製片商隻從中分得3400萬美元,這是因為票房收益到手之前還要扣除兩大項。首先是稅費。不同國家的營業稅差別很大,舉例中使用的是10的稅率,而英國目前是20。一些國家還征收其他稅種,比如印度根據電影的類型和規模征收2-50的娛樂稅。眾所周知,在我國則先扣掉5做為電影專項基金,33的稅款。
另一項是影院(放映商或劇院)扣留的收益。這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數字,因為電影業不同行當對扣留比例的看法極不統一。stephen在2014年采訪了1000多位電影人,發行商給出的平均數字是49,而放映商則為43。在2015年采訪英國影院人員時,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聲稱,票價高的原因是影院要交出大部分收益。還有一個常見的說法:甜品之所以貴是因為影院“隻分得票價的10,所以不得不想辦法從別處賺錢”。
為了弄清真相,英國學者又與該國發行界和放映界的一些知情人進行了解,其中有些資曆很深。相信以下數字和情況能夠較為準確反映英國市場的當前狀況。
在英國發行的絕大多數主流電影,先扣除增值稅(vat)(英國的銷售稅),然後再在放映商和發行商之間進行收益分配。有時也使用其他模式,比如“hoenut”(放映商扣留英鎊的收益之後再分成)或者“f”(發行商支付固定的放映費後獲得扣除手續費的全部票房收益)。
沒有統一的數字。每部電影的放映商—發行商分成模式都有可能不同,這也是交易的談判重點。
隨著時間推移收益分配逐漸有利於放映商。通常在電影上映一、兩周內發行商可以通過談判獲得較好的收益分成,但電影播放的時間越長,放映商扣留的票房收益就越多。比如,發行商可能在第一周和第二周收獲55的票房收益,第三周降為50,第四周45,最後幾周是最基本的30。
隻有那些最大電影的發行商通常可獲得50以上的票房收益,而且幾乎總是隻有一個主要發行商,而且還得是在電影上映的第一或第兩周內。正如一位專家所說:“55的分成對發行商來說一般就算很好了,最近發行的一些大電影拿到了這個份額。”最近某家大製片公司憑借一部巨額科幻電影在上映首周分得了65的票房收益,但大家認為這隻是一個例外。
獨立電影發行商的分成通常為28-35。這意味著,對於一些“專業”電影(藝術電影、小型外語片、紀錄片等),放映商要扣留高達72的票房收益。大多數“專業”電影都有最低保障,以防發行商所得過少。典型的模式是“35對100英鎊的最低保障”,即放映商必須付給發行商35的票房收益或100英鎊,以多者為準。
英國是放映商票房收益分成最高的國家之一,一方麵由於英國媒體廣告的成本相對較高,另一方麵是出於英國影院和發行商之間的交易曆史。
放映商和發行商的實力都在發生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影進入英國市場,放映商更有資本要求除宏偉巨製之外的所有電影給出優惠條件。然而,在最頂端,大製片公司的電影預算和營銷支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這就意味著受歡迎大電影的發行商在上映前幾周獲得的票房收益要遠高於平均水平。放映商擠壓小電影,大電影擠壓放映商。
縱觀全球電影業,票房收益在產業鏈中的分配都是一個頗具爭議的額話題。但在談及實質內容時大多數人卻都猶豫不決,直到了解情況的人答應不透露姓名一般才肯開口。對外公開交易條款這類涉及行業內幕的事情,顯然是一個禁忌。在英國,其中一些可能涉及保密協議和競爭法(限製了公司可與競爭對手分享的商業信息等),但大多數似乎源於一種更普遍的保密意識。
而且在英國,盡管業內人士幾乎都對保密和不透明的現象怨聲載道,卻很少有人願意第一個站出來。同樣的情況,在我國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們很難通過公開渠道獲得國內電影產業鏈中票房收益分配的有關數據。在圍繞收益分配的較量中,以影片為核心的綜合實力才是根本的決定因素,雖然各種抱怨不絕於耳,但就整體而言仍不失公平性。
至於說國內,一般來說電影人頭上有三位大爺。
首先是廣墊總局,是監管境內所有廣播、電影與電視內容的執行性部委。是一個龐大的政府機構。其設有一個電影管理局,專門針對電影管理。
然後是中影,這是一家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其擁有將外國電影進口至國內的獨家權利。中影也是最大的本土與合製電影製片方,並且是國內本土與外國電影的最大發行商。
最後是華夏,成立於2003年,是第二大、也是除中影外唯一的其他發行外國電影的發行公司。華夏電影公司不能進口電影,且其發行能力也沒有中國電影集團那麽大。
進入國內的電影,一般分為幾個類別。
比如說分賬電影,是由中影引進,由中影或者華夏或者兩者共同發行的,通過簽訂協議許可外國供應商從該影片中獲得中影總收入的規定份額而從國外引進的影片。通常,僅有好萊塢大片可以作為分賬電影被引進。第一部分賬電影,哈裏森-福特的《亡命天涯》於1994年11月12日公映。其後,每年允許10部分賬電影進入中影。2002年,年度配額升至20部。而2012年,其配額升至34部,其中有14部必須是3d或ia電影。
然後是買斷電影,是由國內本地發行商以固定價格所購買的在國內放映的外國電影。買斷價格通常從幾萬美元到幾十萬美元不等。
第一次買斷交易發生在80年代中期,當時,中影從華納兄弟手中以5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超人》(1978年)的影院放映權。大部分買斷影片由國內電影發行商發行。中影和華夏每年也進行少量買斷交易。通常,本土發行商通過像戛納及米國電影市場(af)這樣的電影節或電影市場尋找外國電影,或者外國製片商主動將其電影提供給本土發行商,以尋求合作,而本土發行商將電影提交至中影申請進口許可。
在獲得進口許可後,本土發行商將電影提交至中影或華夏總發行。也就是說,實際發行工作是由本土發行商進行的。中影或華夏實際上僅僅是提供發行授權,並就此收取電影總收入的差不多1/4。
買斷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次性買斷,如上麵所介紹的,多數買斷屬於這一類;第二種是分賬式買斷,操作方式同上,但當電影在中影的總收入達到一定水平時,外國製片方除買斷價格外還可收取該電影收入的一定份額。比如前世大家耳熟能詳的《敢死隊2》、《驚天戰神》與《白雪公主之魔鏡魔鏡》)均是分賬式買斷電影。
05年以後,分賬電影才普及起來,當年買斷配額已擴大到30部。僅有4到5部買斷配額電影可以是好萊塢/米國電影;其他則必須來自歐洲、香江和寶島地區、韓國、扶桑、澳大利亞、印度、拉美等,或者來自跨國聯合製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