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第291章 韓軾講歷史
第291章 韓軾講歷史
「最後一個就是韓公子了?」
「我還挺期待韓公子的,畢竟早就聽說韓公子聰慧異常。」
「感覺韓公子肯定會說很有意思的東西,我記得之前現代戲說歷史這個風潮,就是韓公子發起的。」
「真的?那我也期待了,因為這樣說,即使不如二月河和沈子席,也肯定不會比貳孩子和淼淼差。」
……
在議論紛紛中,韓軾起身了。
「刷刷刷」
在場一百多道目光,全部聚集在了韓軾身上。
根據,可靠的科學研究,人在被受到矚目的時候,有近一半的人會緊張,想著萬一我說錯了怎麼辦。
而另外一半則會興奮,因為成為了眾人的焦點,然後韓軾都不在兩個裡面,被所有人注視,他的感覺就是……沒有感覺。
「我會以故宮的柿子是甜的還是澀的結束。」韓軾開頭第一句話就把所有人弄得懵逼了,然後沒等眾人思考過來,就繼續道:「英國近代,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有一句話我很喜歡,所以我用來做這次的開場: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湯因比,的確是一位很著名的歷史學家,並且還是一位哲學家,他所寫的十二冊《歷史研究》,就好像一把神器,可以在歷史這個領域橫行無阻,遇神殺神,遇魔屠魔。
所以,這個名字不少人是很熟悉的,至少沈子席很熟悉,只是不明白的是,為什麼用這個作為開場。
「湯因比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人們總是喜歡在歷史中看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就習慣性忽略,無論是對事還是對人。」韓軾道:「今天我講解的題目是《聖人請卸妝》,雖然包括國外,全世界都是這樣的,不過我沒興趣說國外的「聖人」,就說自己國家。」
「鄭板橋,你們覺得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韓軾說著說著突然提問了。
雖然交流會的交流風格不同,但從來沒有人,一開始就直接提問的,所以說在場的人都有些呆,沒反應過來,沒人說話。
還是李碧璽第一個來響應,打破了這種尷尬。
他道:「在康乾盛世,鄭板橋是少有的涉及民間疾苦的詩人,有: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這樣的詩句。」
貳孩子也開口:「鄭板橋絕對是一個好官,在他61歲時被罷官,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的流傳,愛民如子說的就是他了。」
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有了第二個一窩蜂就開口了,人們逐漸討論多了。
「我對鄭板橋的印象是他,很有才,具體不太熟悉。」
「嗯鄭板橋是文豪,不過他的氣節,應當也很好,不是還有《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他的畫很好吧,因為是記得前不久佳士得拍賣行,拍賣了幾千萬。」
這些都是對鄭板橋有點印象,但其實也不太了解的,下面的才是對鄭板橋比較了解的。
「鄭板橋是書法極其好,用隸體摻人行楷,創造了六分半書,他的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樹一幟的,並且他的畫之竹、蘭、石也是當時天下之一覺。鄭板橋可以說是書法、詩、畫三絕,並且憂國憂民,是當時為數不多好官之一。」
韓軾點頭,也不知道想什麼,一語驚人:「我對鄭板橋的看法是影帝,沒有錯就是奧斯卡或者是金馬獎的那個影帝。」
此言一出,在場所有人都呆住了。
「影帝?」
「這什麼評價,真是在胡說。」
鄭板橋,雖然在做官方面,雖然是有:以進士選范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又如故,為上官呵斥。
這個評價和之前「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幾乎是相對的。
前者評價說是出自於葉衍蘭《清代學者像傳》,他是為清代詞壇「粵東三家」之一,南詞正宗可信度極高。
而後者,說鄭板橋,愛喝酒被上司呵斥的,出自「虞山三布衣」之一蔣寶齡,所撰寫的《墨林今話》,可信度也很高。
但這種情況之下,也不能說什麼影帝,所有人看著韓軾,等著韓軾解釋。
現場安安靜靜,這個情況是在交流會中比較難得的。
「法坤宏,山左五子之一,清代著名的古文家,他性格嚴謹,但在他所編寫的《國朝耆獻類征初編》,關於鄭板橋卻有這樣的記載:命皂卒脫其帽,足蹋之,或捽頭黔面驅之出。」
韓軾環視眾人,才繼續道:
「皂卒就在衙役和士兵,命令衙役和士兵,脫下帽子,用腳踏在上面,或者是抓著頭髮在起臉上塗字,驅趕出去,這就是那位三絕的鄭板橋乾的事情。」
「之所以說他是影帝,並非這個,是因為鄭板橋,一生養了數個男寵,白天憂國憂民,晚上與男寵廝混,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不是影帝是什麼?」
韓軾的話,就好像炸彈一樣,稀里嘩啦的,爆炸了,安靜的氣氛瞬間本地破壞了。
詩畫字三絕的鄭板橋,憂國憂民的鄭板橋,那個任爾東西南北風的鄭板橋,怎麼可能是同性戀,並且還飼養男寵。
所以,這下子不鬧騰開才怪。
「怎麼可能。」
「這是在胡說吧。」
「講歷史人物雖然沒有什麼限制,但也不能胡說。」
「我只想知道,這下子怎麼圓回來。」
「呃,雖然我也嘴上沒毛,不過我還是想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
其中張喬,他是比較喜歡鄭板橋的字的,當然對於鄭板橋也沒有過多的了解,反正聽到這裡,立即拍案而起。
他大聲呵斥:「古人,不是能被你隨便抹黑的。」
「抹黑?《墨林今話》有記錄:不廢聲色,所得潤筆錢隨手輒盡。需要我翻譯這句話嗎?」韓軾不為所動的道。
「外人看人有偏差,隨意墨林今話根本不能用來當成證據。」張喬反駁。
這句話反駁得挺有道理,雖然蔣寶齡與鄭板橋都生活在清朝,但畢竟是有時間差異的,跟何況人看人,也不一定準確。
即使是《史記》你也不能說是完完全全正確,更何況其他。
用此話來判定,的確武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