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盧瑟的后工具時代> 「Karma is real」

「Karma is real」

  昨天晚上給主子們燉了雞胸肉。這雞湯被我凌晨兩點起來煮了凍餛飩,撒上胡椒鹽后立刻提升了兩個檔次。開了風扇吹吹熱氣,坐下來的一瞬間覺得:果然夜晚才是我的時間。

  可以一個人安逸的吃完。

  其實在家裡吃飯是比在外面舒服的。在外面一個人去吃炒菜還是隱隱的會有壓力,除非是肯德基或者牛肉麵店這種,炒菜的店還是挺少看見一個人吃飯的。人多的時候,一個人的桌子會被忽視,舉手叫個服務員都不一定有底氣,因為ta剛剛順手拿走了我桌上的牙籤給了隔壁大桌。。

  一個人在家吃飯還可以外放看劇,不會有吵鬧混雜著油味和酒氣。在家有冷藏的麥茶緩和剛出鍋的熱度,很喜歡吃飯的時候擺上一大瓶凍的茶,直接從瓶口懟的感覺就很放鬆。

  好像很久沒有看新劇了。會習慣的打開熟悉的聲音,台詞都會背了,碰到爛熟的笑點還是會會心一笑。

  一切到位,就可以整理一天的思緒了。

  晚上和同學聊天,談起4歲左右小孩子不喜歡分享,可能小孩子是沒有分享的本能的,不是天生就有「我應該分享」的概念的。

  這點還是讓我詫異了一下。就算讓孩子分一點喜歡的蛋糕給最親密的爸媽,他們也是不太肯的。

  是啊。孩子其實很小就已經能確定自己的心意也會十分順暢的表達自己的誠實的需求,反而是長大后離自己越來越遠,都被捏成了隨時準備登報的樣子。

  我在小地方長大的。在八十年代,我們那個地方的主流教育氛圍是:鼓勵孩子不想分享也要分享,而且最好是「開心的、主動的、加倍的」分享,才是懂事大方的有出息的好孩子,才不會迎來更大的群體壓力或家長懲罰。

  乖小孩,其實是適應當時環境的,所以才被大家鼓勵存在,只是長大了生態環境變化了而已。

  三十年前的主流觀念也從小教育孩子不能自我、不能清晰界限、要忍,容,打碎牙齒往肚子里咽。壓抑自己的感受並不要給其他人添麻煩。那時候被群體接納比被自己接納要重要的多。

  人當然是群體的動物,真心為別人好的人似乎也更容易擁有真心穩定的朋友。但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中總好像習慣了勉強自己去滿足他人,也容易變成受害者體質,無法/不敢對自己負責。

  自私的人更容易無懼無畏,不被別人或者群體規則綁架,對且僅對自己負責,也似乎更適合競爭。

  在舊的遊戲規則下,付出很可能意味著可期待的收穫。在新的遊戲規則下,付出很可能就單純的只是付出。

  人們好像也從追求更高的道德要求,變成了追求最低的法律責任。

  其實觀念的變化也是無法預測的吧。年輕人的概念里的理所當然,很可能是中年人的辛苦適應,也是老年人的無從理解。

  當你從小養了受歡迎的白貓,長大后卻發現市場上白貓太多了。黑貓才是高貴的稀罕物,已然過上了不用抓老鼠的日子。或許黑貓小時候受過了太多委屈了吧。

  或許在足夠長的時間裡,在大趨勢而不是個體案例里,Karma is real。只是不是你期待的方式而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