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其奈我何?
北宮伯玉詢問道:「未知邊帥有何高見,可敗皇甫嵩、董卓三軍?」
邊章沉吟道:「皇甫嵩乃是漢朝名將,老成持重,善於防守與突襲,我軍十八九萬,皆屬騎兵,進擊有餘,防守不足。」
北宮伯玉急切道:「如何?」
邊章道:「皇甫嵩善於防守,為的是以靜制動,我軍長於進取,強在於來去如風,如果全力攻打皇甫嵩大軍,是以我之短,攻敵之強,誠不可取。」
北宮伯玉又問道:「那麼該當如何?」
邊章笑道:「視其如無物即可!」
北宮伯玉與李文侯面面相覷。
李文侯驚訝地道:「怎麼樣叫做視其如無物呢?」
邊章道:「便是不與其正面為敵。」
「皇甫嵩駐守,我們派出大軍四面襲擾,外加監視,圍而不攻,別派其他軍隊,攻打四方,對其進行孤立。」
「皇甫嵩出擊,我們引軍而退,更不與其正面交手,皇甫嵩即便是漢之名將,其奈我何?」
「這樣……」
北宮伯玉與李文侯相視一眼,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仗還可以這樣打。
不過,既然奉了邊章為主帥。
現在他們四個人,乃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哪怕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和性命,想來邊章也不敢不盡心竭力。
既然他有這樣的計策,權且試一試又如何?
當下諸將起身,一起領命。
「藤壆將軍!」
邊章一指北宮伯玉麾下,一個滿臉絡腮鬍須的魁梧大將,道:「命你自即日起,準備探馬一百二十隊,每隊四十人,晝夜巡視三輔之地,漢軍但有風吹草動,即刻報我。」
卻說羌人大將藤壆,同為北宮伯玉麾下四悍將之一。
是除了強明之外,唯四個在羌人之中,勇力顯赫的存在。
其他三人,包括北宮伯玉在內,皆不如藤壆果敢忠誠。
因此。
邊章在此刻驟然重用此人。
「是!」
藤壆連忙恭敬應是。
「120隊,每隊40人?」
北宮伯玉忍不住驚呼。
僅僅是斥候和探馬,就足足派出四千八百人,且由藤壆這個羌族悍將親自率領,邊章出手,當真是大手筆。
當下邊章又對藤壆叮囑一些探馬應該注意的事情。
分別是各隊伍的分部,以及行走的路線,諸將領抬頭去看,只見邊章所指,牆上地圖的路線,彷彿人體經脈一般,密布三郡,既是浩如煙海,又是井然有序。
不論是北宮伯玉,或者是李文侯,無不是暗暗嘆服,這就是漢人中的智者嗎?
難怪匈奴和羌族,屢次與漢人大戰,無一可以得勝。
只是謀略和布局,差距都已經太遠了。
邊章的氣魄,邊章的布置,不是任何一個羌族首領可以做到的。
此時此刻。
北宮伯玉無比慶幸,他們在反叛的時候,裹挾了邊章與韓遂這兩個人。
有這二人在,等同於手握10萬精銳,漢人可戰!
邊章先是吩咐好藤壆,緊接著看向另外一個將領,道:「斗彤雲將軍聽命,先零羌有五部,燒當羌有五部,合十萬眾,皆歸由你調遣,兵分十路,聚三輔各鄉、各鎮、各縣,所集物資、工匠、女子,皆運於榆中。」
斗彤雲連忙接令。
只是他心中略有不甘。
此番雖然有十萬眾之兵權,但是邊章的命令,竟然是讓他收集物資,退往榆中。
這與掌管後勤的從軍司馬有什麼區別?
羌族第一猛將北宮伯玉,以及四悍將之眾,乃是羌之五虎,無不威震當世,如此大將,如此武勇,怎能屈之於後勤?
斗彤雲心中不悅,遲疑了一下,還是道:「啟稟邊帥,運送物資,不過區區小事,焉能以此委之大將,羌人之中,著一統兵即可。」
羌人的軍事,效仿大漢,與漢卻又有所不同。
下層有十夫長、百夫長,中層千夫長,位比大漢都尉以及校尉。
其上便是統兵,可領軍一萬眾,萬人之中都可以稱雄,可想而知其武力。
事實上。
北宮伯玉以及四悍將,皆可以稱之為統兵。
只不過,他們五人,又是諸統兵之中出類拔萃的存在,方才另有名號。
「嗯?」
聽到斗彤雲的意見,邊章一挑眉道:「榆中乃我軍後路,重中之重,軍需乃我軍血脈,要中之要,非大將不可以守榆中、輸血脈,斗將軍豈能輕視,今日你如此自傲,我也不怪你,只有一點,來日榆中與軍需,若有半點兒差池,我邊章勢摘你項上人頭,你可聽清楚了?」
斗彤雲見到邊章發火,滿營大將皆是不善,再也不能多說什麼,只得捏著鼻子應了。
邊章再次看向北宮伯玉,與其身邊另一大將,諸將徐徐商議,下一步所攻之大漢城池。 ……
正在邊章等眾商討應付大漢的時候。
皇甫嵩、董卓、岳超三人縱馬走在路上。
皇甫嵩顧兩人道:「二位將軍身經百戰,見識不凡,此番西去平叛,未知腹中有何良策?」
董卓已經當先開口道:「皇甫將軍,我等奉天子詔,抗羌寇,討不臣,軍心在我,大義在我,天下百姓眾心所向,寶劍指處,何處不能臣服,此去三輔,當劍指北宮伯玉與邊章之所在,讓二人知我大軍之利!」
董卓的意思非常的明白。
此戰曲在羌人,我們大軍雖少,但是,民心所向,軍心所向,用不著顧忌太多,到了三輔之地,邊章和北宮伯玉在哪裡,我們便攻向哪裡,一戰便可以獲勝。
董卓的方法既是簡單,又是粗暴。
這個方法雖然是董卓出的。
但是倒也沒有什麼不對。
對於涼州的這些異族人,想要將他們打服,打疼,說實話,這個方法反而是最準確有效的。
歷史證明。
董卓這個傢伙,對付匈奴和羌人,確實是很有一手。
然而。
皇甫嵩卻不怎麼贊成,皺了皺眉道:「兵法有云:未慮勝先慮敗,未慮得先慮失,羌人雖然無謀,勝在人數眾多,我軍兵少將寡,甫至三輔之地,根基未有,如何便能倉促應戰?」
當下皇甫嵩並不用董卓的意見,選定「美陽」作為大軍根基。
傳令,三軍皆駐紮在美陽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