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憐人曲終人不散
「遵命!」國師李卿澤拱手恭敬道,隨即他便轉身走下了這座大漢王朝最高的「漢陽樓」。
在李卿澤離去后不久,高軒帝忽然對著守在一旁的紅袍老宦官笑問道:「魏戩,是不是有話對朕說?」
雙眼泛白的紅袍老宦官,也就是魏戩,大漢王朝的九境武夫之一,他聲音嘶啞地說道:「陛下,明日就是端皇后……」只是說到一半,他便不再言語。
高軒帝聽到端皇后這三個字的時候,眼中閃過一絲柔和之色,苦澀地輕聲說道:「朕知道,朕一直記得呢……」
隨後他便轉過身去,不再言語。望著那夕陽西下的人間美景怔怔出神,魏戩雖是雙目已瞎但心卻通明,他知道端皇后對陛下高軒帝是多麼的重要……
就這樣,閣樓之上的兩人皆默默無言。
……
翌日,
姚真意今日比往常早了些出門,看著天剛亮太陽還未升起的天空,少年回屋加了件衣裳便拿上竹筐背好出門去了。
有時候少年常常在想,什麼時候家裡的米缸矮了一截時,自己才不會嘆氣,亦或是什麼時候下雨天的時候屋頂漏水時,自己望著那一點一點滴落下來的雨水,才不會感到憂傷。少年不知道,以前不知道,如今也不知道。
姚真意出門之後,不是先去那鎮外的山中,反而走到離家不遠鎮里的一座山腳下,在那裡,有兩座少年一手堆起的好似小山一樣的土推,土堆前插了兩塊木牌。土推周圍只有幾棟荒廢破舊的老屋,地上長滿了雜亂的野草與狗尾巴草,這裡顯然已經很久沒有人住了。
姚真意慢慢地走到那兩座自己用手一點一點堆起的「墓地」,蹲下身來將土堆周圍的野草輕輕拔掉,而後再從背著的竹筐里拿出兩張黃紙,把土堆上用石頭的壓著已經被太陽曬的老化的黃紙換去,放下背著的竹筐,從裡面拿出一些果子,以及從鎮上那家糯米鋪子買來的糕點,不貴,十文錢一包,少年沒吃過,只是偶然聽那些富貴人家說起這糕點味道上佳,於是他便買了一些,想讓爹娘嘗嘗。
姚真意擺好那些東西,再從竹筐里拿出三根細齋香,這是從陸道長那裡買來的,雖說陸道長笑著說不用錢不用錢,但少年還是堅持給了錢,山上講修道香火情,山下則是講人情世故,可有些事,總歸是人情歸人情,原則歸原則。
而後少年在兩塊木牌前跪了下來,笑著輕聲說道:「爹,娘,孩兒來看你們了。」
說完之後,姚真意從懷裡拿出火摺子點燃那三根細齋香,而後手持細香高舉於頭拜了三次,最後將細香插好,「爹,娘,您們放心,孩兒過得很好,蘇先生教的道理與那贈送的書籍,我都有認真去想,去學。還有虞婆婆,我也有去她那裡幫忙,她老人家身體也硬朗著呢,可得長命百歲。梁大哥還是不肯教我學劍,不過他教我練了一套拳樁,聽說要是練成了可厲害了呢!還有陸道長,他對我也很好呢!您們放心,孩兒一定會好好地……對了,孩兒現在存了不少錢呢,以後也會越來越多的……」
姚真意說著說著聲音就哽咽了,隨後抹去眼淚輕聲說道:「其實孩兒不苦,真的不苦。就是……有點想你們了……」
其實少年心裡還有些話未曾告訴爹娘。那就是每次當他經過那離家不遠的幾條巷子的時候,總有些愛嚼舌頭的婦人喜歡指指點點,雖說可以不去理會,可這些惡毒的話語聽見了總歸會有些不舒服。還有就是那些小孩都不與自己玩耍,說自己是沒爹娘的小孩。若是遇上心思不好嘴巴歹毒的,還罵少年是有人生沒人養的小雜種……
姚真意記得小時候那些人一有不順心之事時,總愛在深夜裡隔著院子那堵牆罵上兩句惡毒難聽的話語,更有人若是發覺罵完不解氣,便往院子里扔些石頭、木棍,而後再狠狠地踹上院門兩腳。
每次等他們罵完、丟完,少年才敢出來,將那些人丟在院子里的石頭、木棍掃開,有那麼一兩次在少年偷偷出來院子掃地之時被石頭砸中,還砸出血了……那時候少年覺得疼,很疼,可是更疼的是心。
少年不明白,那些人這樣做是不是對的。若是真的把那時候的自己砸死了,是開心巷子里少了個令他們厭惡的小雜種?亦或是心裡會有那麼些許的不安愧疚?姚真意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姚真意已經記不起自己小時候多少次夜裡抱著被子咬牙痛哭,直到哭的累了不知不覺睡了過去……
只是這兩年已沒有人再隔著自家院子那堵牆叫罵、扔東西,或許是覺得少年如今越來越大,怕遭到報復記恨……
這些話,姚真意不會對爹娘說,也不想說。雖然很難受,可他還是能熬得過去的,對吧。
姚真意回過神來,從懷裡掏出一包小小的布裹,將布裹打開后裡面郝然是幾顆冰糖。少年將那幾顆冰糖放在爹娘墓前,對著他們笑了笑,冥冥之中姚真意好似也看到爹娘對著自己笑著…
……
白駒鎮南邊,
這兒有一條桃木巷,年輕人住的不多,倒是老人比較多。有錢的富貴人家要麼搬到鎮上的風沓巷,要麼就是去了那大漢王朝的都城,除了些許上了歲數念舊的老人死活不願跟隨兒孫一同去享福之外,便再無他人。用老人話來說,那就是你們去便去,還帶著我個老不死的幹嘛,自打小就住在這裡,去了那京城又如何?隔里隔外都不認識,想嘮叨也沒人說話,就算將來死在這裡,好歹也有個歸處!
除去上了歲月破舊的諸多房屋外,這裡還有幾棵上了些許年頭的老槐樹,尋常那些老人最喜歡在這槐樹樹下遮涼陰,躺在那木椅上手裡拿把藤扇乘涼豈不妙哉。
而這裡有一座戲台,聽聞是前些年從北方那邊過來的一位憐人班主搭建的,這位班主倒也是有些怪哉,幾年來,自從搭了這戲台,每日只唱一曲,不但不收聽曲之人分毫紋銀,還是在那太陽即將落下之時開唱,唱的還是那亡國之曲。
某日,曾有一好事者路過這裡瞧見這一幕便隨口笑言道,莫不是唱給那死人聽的?
結果那好事之人隨即便被這裡的老人們破口大罵,那人似是不甘亦或是疑惑為何這些平日里極好說話的老人會如此失態,但瞧見老人們憤怒至極的他還是灰溜溜地跑了……
今日,與往常一樣,這位憐人班主在這夕陽西下之時,一身憐人登台裝扮,這些年也不見他身邊有何隨從,說是說班主,可除去些許幫台搭手唱曲的,台上也就他獨自一人而已。
只見這位憐人班主抬腳緩緩登上戲台,隨後對著台下的人們作鞠一禮,待起身後,憐人一步轉身腳尖翹起,開聲唱白道:「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白骨青灰皆我一人,亂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憂國,哪怕世間無人知我…」
台上清婉之聲飄蕩,台下聽戲的有老人靜靜地聆聽著,也有一些蒙童坐在一旁,或是不明其中意思,亦或是好奇地看著台上那位哀傷的憐人。
笙歌又起,鑼鼓家什緊密,他踏著花鼓鼓點登場。崑腔曼妙,戲一折,水袖起落,蘭花指捻,那塗朱胭粉的面靨掩於桃花摺扇后,雙目時而含情,時而含悲,彷彿一眼就能攝人魂魄,低吟淺唱,萬般哀愁在一身。
在大漢王朝那遙遠北方曾有一個大荀王朝,重文輕武已有數十年未曾見過兵戎,那時梨花開滿整個大荀王朝,整個王朝之人竟誤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太平盛世,連那廟堂之上的朝中大臣都懶怠政事,君王不問朝堂夜夜笙歌,不過也有些許憂心憂國的大臣諫言,說如今亂世皆起,王朝之外皆是虎視眈眈,理應操練軍隊摒棄偽盛世奢靡之風,結果因此惹怒了那位貪圖享樂的君王,直接將幾人打入牢獄。
防守邊境的一位藩王匆忙回京,可一路所過之處竟是那荒盈無道的景象,許多大臣竟是流連那勾欄之所,夜夜與那些船家女子相談甚歡,若是高興極了竟叫那些女子當著所有人的面跳那卸衣之舞!
見此一幕的藩王痛心至極,連忙回京勸阻那位皇帝陛下,卻被以懶怠軍務為由驅逐出京,心灰意冷之下,藩王回到邊境至此不上一言不問廟堂……
幾年後,敵人的鐵騎與刀劍終於來到這片所謂的「樂土」上,滿城風雨飄搖搖搖欲墜,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屯守京城的十五萬大軍竟是不戰而降,等那位藩王帶兵入京救援時才發現城門之上足足掛有四十多顆人頭,領頭的是那位君王,君王眼中還彌留著不可置信與那驚駭之色,本以為是那太平盛世,誰曾想是一片假象。
藩王痛心疾首之下,帶著所剩的兵馬與敵軍奮力廝殺,可惜大勢已去,最後只剩下幾名親衛護住藩王突出重圍。
落日餘暉之下,逃出生天的藩王早已心生死志,一眼往遠處戰場眺望過去,橫屍遍野血流成河,那是自己的兄弟,是大荀王朝的子民啊!!!
「山河不在人已去,苟活於世何顏存……何顏存啊……」憐人唱至最後一曲,聲淚俱下跌倒在地后,重重地對著那落日方向磕了幾個響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哪怕無人可知,哪怕曲終無人聽,他還是這樣唱著。
台下是一片寂靜,老人同樣含淚落下,只是皆未曾鼓掌,這是好曲,得用心去聽。
已經從山裡回來的姚真意也坐在這裡聽,心中些許憂傷,偶爾他便會來這裡聽這位憐人班主的戲曲,有些事有些苦始終不能說與他人聽,唯有自身心中留著。
鮮為人知的是那一年,蒼鷹盤旋天空之上,底下是那硝煙四起,烽火戰亂連至三月,大荀王朝徹底亡國,王朝子民從此流落他鄉,淪為世間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