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明爭暗鬥,宋濂上位
岳麟滅國之功,已經是板上釘釘,皇帝更是金口玉言,待他還朝便可迎娶兩位公主。
既然對方駙馬爺的身份已經難以撼動,胡惟庸只得將目光轉到安南這片土地之上。
若是真如岳麟所言,一年三熟的安南,將會成為明廷的又一大糧倉。
若是能將淮西一脈的官員安插於此,那就是唾手可得的政績。
「皇上英明!」
胡惟庸再次開口道:「如今安南布政使的人選,朝廷也該早日定下結論,也好讓我朝將士班師。」
朱元璋點了點頭,安南之地,必須要有一位信得過,能力強的人,才能夠鎮住。
在老朱心中,其實已經有了合適人選,只不過現在提出,未免為時尚早。
尤其是北元未滅,就讓此人前去鎮守安南,有些大材小用。
「惟庸啊,你有何人選?」
見皇帝親口發問,胡惟庸心中歡喜道:「回皇上!周德興可前往安南這等酷熱之地戴罪立功!」
「吏部主事陳瑛,上次平倭亦有其功勞,可從旁輔佐周德興!」
「臣以為,這二人傾力合作,定能令交趾安穩如初!」
朱元璋並未開口,而是等待著浙東集團的反擊。
劉伯溫等人,豈能坐視周德興和陳瑛一方獨大?
二人都是淮西集團,安南豈不是成了淮西的後花園?
「皇上!臣以為,布政使事關重大!陳瑛畢竟年輕,擔任此要職為時尚早。」
劉伯溫舉薦道:「翰林學士宋濂,乃當世大儒,交趾之民,多蠻夷之風,正需宋濂這等大儒行教化之策!」
宋濂?
聽聞此言,太子朱標同樣欣喜不已,他早就覺得恩師宋濂,不該蝸居在翰林院。
「父皇!宋濂先生有大才!若能成為交趾布政使,定能使得百姓安居樂業!」
朱標躬身行禮,胡惟庸氣得牙癢,這劉基當真狡猾!
舉薦宋濂,不就是為了得到太子殿下的支持?
朱元璋同樣陷入沉思,對於宋濂,他並非不可以任用。
而是此人性行淑均,乃君子之風,遇到官場上的事情,未必能處理得當。
好在安南之地,岳麟清除了陳氏和黎氏兩大豪族,算是為將來的布政使鋪路。
周德興與宋濂有舊,何況有著太子帝師的名號,也不敢對宋濂使絆子。
唯有胡惟庸推薦的陳瑛,此人究竟用還是不用?
陳瑛?
朱元璋想起來,對方算是胡惟庸的得意門生,讓其滾出朝廷,去到安南之地,無異於祛除胡惟庸一臂。
「也罷!咱就封宋濂為交趾布政使!周德興為都指揮使,陳瑛為按察使!」
皇上英明!
朝堂兩大派系,分別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瞬間氛圍其樂融融。
宋濂的身份特殊,即便是強度周德興,也不敢輕易動手。
至於陳瑛則是胡惟庸留在安南的一步暗棋,此地行走私海貿之事,可謂是更為方便。
「讓他們三人儘快出發吧!」
「廖永忠所部,待到宋濂抵達,便儘快班師還朝!」
「無事退朝!」
——
安南,新安府。
明軍的雷霆手段,徹底震懾了安南當地的豪族。
陳日昆則已經被押解前往金陵,其餘眾人則等待朝廷調令。
「岳麟啊,你覺得此番上任的布政使,會是何人?」
廖永忠擠眉弄眼,現在他可深知跟著岳麟的好處。
這位駙馬爺,不僅能猜到皇帝的心思,還能帶著大傢伙立功緻富。
「具體人選,我未必能算到。」
岳麟直言道:「若是布政使由浙東擔任,按察使與都指揮使勢必為淮西一脈。」
「反之亦然。不過此事跟你我無關,等著他們駐軍完畢,我等便能班師回朝。」
廖永忠屬於皇上的私人白手套,何況一向不受眾人待見,他並無派系之分。
至於岳麟,無論他跟浙東黨魁劉伯溫如何親近,都是板上釘釘的皇黨。
畢竟人家是駙馬爺。
「占城稻已經尋得,讓百姓們盡數耕種。」
「田契,地契也已經準備妥當。」
「算是咱們為到任的布政使鋪路。」
見岳麟忙前忙后,廖永忠不解道:「本候看不明白,若是淮西之人接任布政使,你做這些事情,人家可未必會感恩戴德!」
岳麟輕笑道:「德慶候需知,我做這些並非為了被人,而是咱們自己。」
「唯有安南穩定,永不復叛,你我的滅國之功,才會被世人銘記。」
「否則,這等功勞只是過眼雲煙。」
廖永忠心裡一陣后怕,他現在就擔心一件事,皇帝會不會秋後算賬。
「那……」
「只要布政使,按照本官所行之事,讓百姓安居樂業,誰會願意造反叛亂?」
岳麟寬慰道:「只望來人,莫要為了一己之力,置安南百姓於不顧!」
二人談話之際,藍玉直接踏入大營,笑道:「德慶候!岳翰林!布政使的人選已定!」
廖永忠緊張道:「快!快說是何人?」
藍玉指向岳麟,笑道:「此人與岳翰林大有干係,乃是翰林學士——宋濂!」
宋大儒?
岳麟眉頭緊鎖,宋濂是當代文宗,更是謙謙君子。
可這樣的人,擔任布政使,當真能夠治理好安南么?
「藍玉將軍,按察使和都指揮使,可知是何人?」
「都指揮使乃江夏候周德興,至於按察使?聽聞是之前吏部主事陳瑛,此人名不見經傳,不提也罷!」
陳瑛,那條毒蛇!
平倭之際,對方可沒少在後面算計。
岳麟心中擔憂不已,以宋濂這樣的君子,當真能提防住陳瑛這等小人么?
「岳翰林,這可是好事!」
廖永忠笑道:「宋大儒跟你有舊,又是太子帝師!此人勤政愛民,定然會讓安南百姓安居樂業!」
藍玉同樣認為如此,布政使畢竟是一把手,對都指揮使和按察使有鉗製作用。
岳麟對此並不樂觀,可如今的他卻並不能做出什麼改變。
至少這是皇帝的旨意,也是淮西與浙東兩大派系鬥爭的產物。
「只望與宋大儒一見,對其陳明利害吧!」
岳麟嘆氣一聲,「廟堂之高遠,令人如履薄冰!宋大儒曾在翰林院有恩於我,必須為其出謀劃策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