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廣結善緣
農場收穫了大豆,又播種了冬小麥。大豆榨油后的副產品,又是養殖的最佳飼料。
有機大豆做成的豆製品很受遊客的歡迎,庫爾留香將大豆製作的各種食品,變成了C市的特產,供不應求。
農場的鮮奶做成老酸奶,深受遊客喜愛,分離出的奶油加在有機麵粉里,烤出來的麵包香氣濃郁,每個遊客都會帶走一些。
農場的自然生態大循環已經形成,沒有一點垃圾外運。
農場兩次受損,但已經開始盈利,而最受益的是那些在老街做生意的鄉親們,每天幾百的人流量,每個鋪面的收入都要用五位數來計。
張滿屯統領的裝修隊,現在變成了聯合縱橫建築裝飾公司,已經在農場辦公樓掛牌。
新招了一男一女兩個設計師,都是學建築的,在裝飾行業磨練了好幾年。
沒有接到大工程,他們就從家裝開始,目前靠做些小工程,維持這支隊伍沒有問題。
這些裝修工人都是盧樊宏的鄉親,他們干起活來很拚命,醫院的裝修已完工,只剩下幾個工人在修補缺陷。
醫生、護士基本都到位,正在籌備醫療器械和藥品。
病人的資料已經在電腦里,盧樊宏考慮再三,目前的實力,只能先收一百個重症患者,等醫院步入正軌后,再增加病人。
醫院的投入都來自套房的租金,這是董事會的決議,收回的農場投資又投入了醫院。
醫院的耗費,除病人的基本繳納費用外,不足部分由農場的經營利潤來貼補。
醫院的院長叫楊克儉,是一位70歲的退休老中醫,夫妻倆一起來到農場,他妻子鄭小榮也是一位心血管專家,比他小5歲,他們看上了農場的養老環境和盧樊宏助人為樂的義舉。
一個32歲的精神科醫生,他叫許新民。
一個28歲內科女醫生,她叫夏靜心。
護士長韓冬梅,25歲,她是一個雷厲風行的農村女孩。
十幾個剛從衛校畢業的護士,也紛紛到崗。
藥劑師是個20多歲的年輕男孩,長得不帥,但對人很親切。
醫務人員和陪護到崗后,他們很快就熟悉了環境,院長又對他們進行了必要的培訓,準備工作就緒后,衛生局組織專家進行了社區醫院驗收。
第一批病人陸續來到農場。
有三分之二都是腦中風和精神病患者,三分之一的病人能自理,但也是80歲以上高齡。
有幾個老年痴獃患者,身體挺好,能吃能睡,但記憶缺失,只要不出農場,他們就很安全。
這些病人都來自本省,他們的親人都是各條戰線的精英。
親屬陪著病人一起來到農場,開始有些不放心,還在農場酒店住了幾天細心觀察,當他們看到農場優美的環境,醫務人員對病人就像自己的親人,還有國內知名的專家坐診,於是,他們全都放心離去。
盧樊宏每天呆在病房裡,對每個病人問寒問暖,和他們的親屬促膝談心,了解病情和家庭的困難,病人和家屬也把他當成了親人。
通過深入交流,他把每個病人的資料都做了詳細記錄。
這些病人都有醫保,家庭條件都很好,病人家屬們表示,不給農場增加經濟負擔,該交的錢一分不少,只希望農場和醫院能堅持辦下去。
盧樊宏根據實際情況,在醫院不虧損的前提下,把收費標準做了適當調整,他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幫助那些孤寡老人。
農場的盈利,他要用來回饋社會,回饋農場的兄弟姐妹,回饋鄉親們。
醫院建了個愛心網站,及時播出病人的生活照片和視頻,與家屬互動,讓家屬隨時了解到病人的現狀。
醫院現在還空著44個病床,盧樊宏和院長商量,40個病床接收那些家庭困難,無依無靠的老年患者,剩下4個病床,作為內部職工生病的周轉病床。
觀察室也有幾個病床,作為門診治療使用。
農場愛心網站開通后,每天訪問量很大,這種善舉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在華夏大地聲名遠揚。
盧樊宏還是按照醫院的接收條件進行篩選,請當地民政部門和社區**機構調查確認,最後收了40個需要醫養照顧的老年人。
這些老人無兒無女,退休金微薄,住房沒有電梯,上樓都很困難。
醫院只收取他們退休金的80%,其它都由農場來貼補。
這些老人都是高血壓,冠心病,痛風,糖尿病患者,隨時有中風的危險。
他們來到歲月記憶農場,就像進了天堂,做夢也想不到,晚年還能老有所望,他們拉著盧樊宏和院長的手,感動得熱淚盈眶。
善有善報,盧樊宏人生最艱難的歲月里,就是這些病人,幫助他擺脫困境,重拾輝煌。
盧樊宏發現有一個瘦小的老人,性格很孤僻,到農場醫院來了幾天,也沒和任何人交流,醫生護士問他什麼,他只簡單回答一兩個字。
盧樊宏查閱了他的資料,這人叫桂天蠶,71歲,30年前和前妻離異,無兒無女,患有重度糖尿病,腎功能損傷嚴重,肺部大面積鈣化,呼吸都有些困難,經常需要吸氧。
桂大爺瘦得脫了形,但他眼睛很大,深邃的眼神,放射著智慧的光芒。
護士反映,桂大爺偷偷喝酒,酒後還說了很多聽不懂的話。
盧樊宏很好奇,主動和他接近,想知道他的過去,做什麼工作?為什麼不再婚?
桂大爺對盧樊宏很客氣,但說到往事他閉口不談。
桂大爺是醫院這些病人中,唯一沒有退休金,沒有醫保的人,他的個人資料也很少,盧樊宏想免去他的所有費用,可他堅決不同意,非要費用自理。
他靠什麼生活了那麼多年呢?他的錢從哪裡來呢?盧樊宏怎麼也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