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全面壓制
太子和眾官員是奉命前來。
而李登則是自己主動來的。
出事的白雲觀在樊城,而樊城正位於李登的封地之內。
在他的封地里發生這麼大的事,李登哪能不緊張?
如果父皇因為此事遷怒於他,讓他離京,返回封地,那他可就徹底喪失了爭奪儲君的機會。
所以,他必須得和李余提前通個氣,讓他在父皇面前為自己多多美言。
見面之後,李余和李據、李登自然是免不了一番客套。
眾大臣也都是向李余連連拱手,賀喜他凱旋而歸。
一番寒暄之後,眾人結伴入城。
在去往皇宮的路上,李登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意圖。
雖然他是魏王,但他人一直在京城,根本不在魏州的封地。
所以,樊城發生的事,他是一無所知。
要說有人失職,那也是樊城縣令失職,與他這個魏王無關。
李余又不是傻子,聽著李登拐彎抹角的話,也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不就是不想受到牽連,要推卸責任嘛!
李余對此倒是也無所謂。
其實,不管李登回不回魏州封地,都不會改變白雲觀發生的事。
天機道也不可能因為李登在魏州,就停止他們的為非作歹,傷天害理。
他對李登含笑說道:「二哥放心,在父皇面前,小弟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心中自有輕重。」
聽聞他的話,李登不由得長鬆口氣。
只要李余不在父皇面前告狀,肯為自己說話,那事情就好辦了。
他湊近李余的耳邊,小聲說道:「皇兄在城外有座莊子,就送給十七弟了。」
李余眼中立刻冒出金光,搓著手,嘿嘿笑道:「二哥也太客氣了!二哥的莊子,小弟可不敢收!」
「誒!二哥說送給十七弟,就是送給十七弟了!十七弟不必推辭!」
稍頓,他看眼走在前面的李據,又低聲補充了一句:「十七弟肯幫二哥,二哥也必然不會忘記十七弟的好!」
李余笑得兩眼彎彎,不再推辭。
京城的房價,寸土寸金,即便在城外,一座莊子也是價值不菲。
既然是二哥誠心相送,他也沒必要臉紅脖子粗的強烈拒絕嘛!
到了皇宮,眾大臣紛紛向李余告辭。
李登因為沒有接到天子傳喚,不敢貿然進宮。
在李惠的這些兒子里,就只有李余,敢未接到傳喚的情況下,冒冒失失的跑進宮裡,向李惠要錢。
在宦官的指引下,李余和李據來到武德殿。
見到坐在龍椅上的李惠,李余和李據立刻屈膝跪地,向前叩首,說道:「兒臣拜見父皇!」
正在批閱奏疏的李惠,放下手中筆,抬起頭來,向下看去。
一別兩個多月,如果單從外表看,李余沒多大變化,除了被晒黑一點,還是以前的老樣子。
不過他整個人的氣質變化許多。
以前的李余,給人的感覺是飄忽、浮躁,不踏實。
而現在的李余,似乎沉澱了許多。
看上去,整個人變得穩重了,也更加的成熟了。
李惠仔仔細細審視李餘一番,暗暗點頭。
他慢條斯理地說道:「此番一路回京,可還順利?」
李余說道:「爹,挺順利的!就是路過樊城時,遇到點麻煩。」
「白雲觀?」
「是!」
「白雲觀道士的供詞,我已經看過了!這些天機道的妖道,無法無天,滅絕人性,實屬罪大惡極!」
「是!」
「你,就沒有什麼要說的嗎?」
李余正色道:「對於白雲觀一案,爹自然會妥善處理,並不需孩兒多說什麼。」
一旁的李據轉頭看了李餘一眼。
這話說得漂亮。
現在,老十七都變得比以前會說話了。
李據清了清喉嚨,說道:「父皇,兒臣以為,天機道妖人於白雲觀興風作浪,殘害當地百姓,樊城縣府罪責難逃,而魏王府,也有失察之過。」
李登留在京城,對他這個太子始終是個威脅。
如果能趁著這次的機會,把李登弄回到他的魏州封地,再好不過。
李惠面無表情的聽完李據的話,他目光一轉,又看向李余,問道:「十七,你認為呢?」
李余暗暗嘖了一聲。
這讓他怎麼回答?
說罪在魏王府,得罪二哥;說罪不在魏王府,又得罪大哥。
無論怎麼回答,總是要有一邊不討好。
李余心思急轉,眼珠骨碌碌亂轉,一本正經地說道:「爹,孩兒不懂政務,一切都由爹和大哥做主!」
你們愛咋咋地吧!
反正我才不去做這個惡人呢!
李惠又好氣又好笑地看向李余,心裡嘟囔一聲:小滑頭!
他話鋒一轉,岔開話頭,問道:「樊城縣令可是顧元?」
李余立刻應道:「是的,爹!」
「樊城一帶,百姓接連失蹤,他這個縣令,一直置若罔聞?」
「孩兒也以為,顧縣令難辭其咎!」
攤上顧元這麼一個父母官,樊城百姓是倒了八輩子的血霉。
李余也希望老爹能趕快把顧元撤換掉,別再讓這樣的官員危害一方。
懶政的官員,很多時候比貪官更可惡,危害也更大。
李惠陰沉著臉,說道:「樊城百姓,現已群情激奮。白雲觀之妖道,固然該殺,但像顧元這樣的無能官吏,更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當滿門抄斬。」
滿門抄斬?這太重了吧?
李余清了清喉嚨,說道:「爹!顧縣令一人之過,只罰他一人即可,又何必牽連其家眷?」
他此言一出,李據變色,一旁的張忠也是身子一哆嗦,瞪大眼睛,難以置信地看向李余。
十七殿下……這是在質疑天子?
李據連忙插手施禮,正色道:「父皇,十七弟年幼,尚不明事理……」
不等他說完,李惠向他擺擺手,打斷他後面的話。
李惠倒是沒生氣,只是有些好奇,不明白李余為何會為顧元求情。
他問道:「十七,你覺得為父對顧元的懲處太重了?」
李余小聲嘀咕道:「孩兒以為,一人做事一人當!不能因為一個人的過錯,而讓全家人都跟著他遭殃。」
這不合理,也不人道。
李惠難得的正色說道:「嚴刑峻法,最終的目的,並非是為懲處,而是為預防。
「為的是讓人們心存忌憚,不敢犯錯。歷朝歷代,帝國之崩塌,皆因律法崩壞,形同虛設。
「刑不上大夫,卻可嚴於庶人,終導致民怨沸騰。我大周,切不能步此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