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天下英豪盡入吾彀中(求收藏!求投資!)
這一日,咸陽城皇宮城門大開,一排皇宮侍衛分兩隊站立在城門兩旁,著甲執戈,腰懸長劍,看上去威武不凡,令人生畏。
宮門口的一旁,有兩張書案,書案上是一疊資料,正有官員分成兩個隊位,在逐一驗證準備進宮的舉人們身份驗傳,以防有人偷梁換柱,行不軌之事。
等待檢驗的隊伍排了老長,有些人等待時間長了嘴裡嘟囔了幾句,在侍衛首領將目光轉過來時又連忙閉上嘴巴不敢再吱聲,生怕被斥責,甚至是被剝奪舉人身份,那丟人就丟大了。
儒家的張子房、子聰、子慕等人,墨家的高漸離、雪女等人,陰陽家的星魂、少司命等人、農家的陳勝、田言等人俱都在場排隊等待。
待一刻鐘后,所有的舉子們都已驗證完畢,未有頂替冒名現像發生,便有諸多內侍領著舉子們步行前往他們的考場——冀闕殿。
一路上靜悄悄地,無人說話,默默地走路,繞過護城河,走進廣場。
跟在隊伍里的張良默默地觀察著皇宮裡的行進路線,見到一隊隊侍衛巡視走過時,又收回眼神,同時心裡有些迷茫。
他不知道未來該如何打算,暴君的這一步棋,徹底將抗秦聯盟打散,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就如自己,不也眼巴巴地參與科舉么?難道以後就這樣甘心仕秦?
張良不禁捫心自問道,說起來反秦的那群六國遺民,不過是仕途無妄、努力表現的一群可憐人罷了。
好像這樣還不錯,大家的努力都能得到認可。
搖頭失笑不已,自己操得這是哪門子心,顧好自己就夠了,眼下最重要的是這科舉最後一場,殿試。
有張良這樣想法的不在少數,他們為未來而擔憂。
終於,一行人走到了冀闕殿外。
冀闕殿是始皇帝陛下嬴政召開朝會辦公之所,當然不可能空出來讓給舉子們考試。
他們在冀闕殿外又等候了一會,直到有內侍宣布讓他們進殿,才得以走進冀闕殿的副殿。
進了這座叫不出名字的副殿,舉子們才發現,數十丈見方的寬廣,遠比想像中寬敞明亮。
殿內早已擺放好了桌案,每個座位相隔尺許,以防有人偷看作弊,同時侍衛眾多,他們瞪大了眼睛,不時在考場內巡視著。
在內侍的引導下,舉子們各自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一邊各自檢查著由官方準備的筆墨硯等,一邊等待考試。
他們中許多人尚是第一次進入皇宮,也不敢說話,生怕驚擾了神靈。
說句題外話,在秦之前,帝皇王者的威儀一直等若於神靈在世,直到漢武帝下罪己詔,才將帝王的神秘感破壞地一乾二淨。
過了片刻,一群人走進了副殿科場,舉子們抬頭看去,只見為首之人身著黑色錦衣,頭頂著紫金冠,正昂首挺胸大步走了進來。
嬴政一行來到前方的高台處,嬴政坐上帝位寶座,舉子們在內侍的提醒下,才知道這是始皇帝陛下,與侍衛內侍等人一同行禮,山呼:「始皇帝陛下萬歲!」
嬴政抬抬手,巡視了一圈考場,說了一聲:「免禮,開始吧!」便走出了科場。
接著由丞相李斯念科場紀律,不得交頭接耳、不得左顧右盼等,違者趕將出去,剝奪舉人功名,永世不得參與科舉。
本場殿試分兩場舉行,上午一場,下午一場,午間飯食由內侍送來,不得離開座位,需入廁者,請示主考官,批准後由內侍帶領前往茅房。
上午考試為主考,自選科,下午為加試,寫出對帝國的有效建議或指出缺陷。
巳時一到,鐘聲響起,內侍們開始發放卷題,各人根據選科不同,題目也不相同,為期一個半時辰的答題開始。
…………………………
傍晚,舉子們陸續走出皇宮,他們已經完成了考試,至於結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他們中相熟的人三三倆倆走在一起,小聲說著這次的科考,既為成績擔憂,也有點小興奮,哪怕過不了此次殿試,也能回鄉到當地做個文書小吏,最不濟也得了許多福利,下次再考便是。
至於恢復故國?那是什麼?已經過去了許久的事,總想著那些沒用的幹嘛?著眼當下不好嗎?
……………………………………
此次殿試只是過了十天,便出了成績放出皇榜,接下來便是在新進狀元的帶領下,上榜的進士們進宮面見始皇帝陛下,謝恩、跨馬遊街。
再選擇去向:可以進入各中央衙門觀政學習一年,再行分配去留;或可以直接申請去往地方擔任一縣之長等等數種選擇。
隨著轟轟烈烈的第一次科舉落幕,新鮮出爐的數千名秀才、數百舉人、百十位進士們奔向天下各郡,補充帝國各階層新鮮血液。
秦帝國的子民們對於子女讀書愈發重視起來,第一次萬民心向朝廷,他們都知道,讀書能出人頭地,改變自身命運,輝煌騰達、出相為將不在話下。
現在的日子比起以前好太多,沒有戰亂,沒有飢荒,還能通過科舉改變命運而不像以前,只能通過戰功升爵,對於普通人而言,拿命去拼前程不如讀書考科舉來得安全、安心。
………………………………………………
周而復始,光陰輪轉,自來時而來,奔去時而去……
始皇紀元二年、始皇三年……
帝國進入休養生息階段,至於偶有六國遺民不甘國滅造成,不過是癬疥之疾,反手可滅。
諸子百家中試探性的選派了一些弟子們參與科舉后,發現果然被秦皇一視同仁,並無二致,他們瞬間活躍了起來。
如儒家的伏念等人,他們希望通過參與朝政,而使秦皇接受他們的儒家理念,卻不知嬴政早已通過時間長河得知儒家雖然善於輔佐君王管理國家,卻也消磨萬民血性,加以奴性,此不為也!
如農家的田言、陳勝等人,他們希望能獲得更大的話語權,更好地推行農家「勸課農桑」這一理念,卻被秦皇接受。
如墨家,理念雖不被接受,但是他們善於製造,也被朝中上下接受。
如醫家,天下人都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