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焚骨成灰南向飛揚,後晉出帝魂斷異鄉
原晉朝的皇帝石重貴,現在成了遼國的負義侯。
947年10月,負義侯石重貴一行終於到了黃龍府,還沒安定下來,就再一次接到述律老太后的懿旨,讓繼續搬遷,遷到黃龍府西北方向一千里的懷密州。
石重貴心裡一萬個不樂意,但也沒有辦法,只得振作疲憊的精神,再次領著人馬上路。
一路上,雪大如斗,風吹入骨,好不容易過了遼陽二百餘里。
又碰到大遼的特使。
不過這次算是好消息,惡毒的述律太后被親孫子囚禁了,遼國又換了主子。
遼太宗耶律阮剛登基,心情舒暢,對石重貴一行也特殊關照一下,讓他們定居遼陽,並賞賜了一些生活用品。
此舉對於石重貴無疑是雪中送炭,石重貴在風中向著西樓的方向,遙拜三下,表示對干叔叔的感謝。
算一算也是,耶律阮的老爹是被唐末帝李從珂殺掉的,後晉石敬瑭還將其老爹的遺骸快遞給契丹,也算仁至義盡。
第二年四月,耶律阮準備去大興安嶺避暑,路過遼陽,特意召見了石重貴。
石重貴帶著老婆孩子,身穿白衣白帽,彎著腰來到耶律阮的大帳前。
此處白衣白帽的意思並不是弔孝,而是一種認錯的態度,類似於廉頗的負荊請罪。
耶律阮擺擺手,說一切都過去了,讓石重貴等換上日常的衣服,入座賜宴。
席間,還是原晉朝的伶官,唱起中原的小曲,恍若隔世,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本來石重貴還略為心安,暗暗慶幸,終於苦盡甘來,可偏偏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在遼陽住了半月,耶律阮準備出發,去大興安嶺避暑,向石重貴索要美人4人,宮女15人、唱戲優伶15人,石重貴不敢不依,只得忍疼割愛。
更要命的是,耶律阮還要重貴子一雙子女同行,也不知道這廝是不是有斷袖之癖。
疼的石重貴與馮皇后心疼不已,也許馮太后應該僥倖,要的不是她。
轉眼到了秋天,秋風習習,北雁南飛,也到了耶律阮避暑回來的日子。
石重貴夫婦記掛著一雙兒女,讓老母親李太后出馬,到霸州求見耶律阮。
沒有讓馮皇後去,免得羊入虎口,這次石重貴多了個心眼。
在耶律阮的大帳外,李太后見到自己的親孫子,兩人抱頭痛哭。
耶律阮也覺得有點慚愧:「老嫂子,令孫女不幸病故了,我本無意如此,哎,你把孫子帶回去吧,享享天倫之樂!」
李太后本是唐明皇李嗣源的長女,又是石敬瑭的皇后,見過世面,也就沒有再問孫女是怎麼死的,而是趁機提出了一個要求。
「承蒙陛下活命之恩,我們石家感恩不盡。但數百口人,坐等上國供給,我們深感慚愧,可否在漢兒城那一塊,賜給我們一百頃地,我們自力更生,耕讀傳家,聊以活命。」
這要求不過分,耶律阮當即答應了。
漢兒城位於建州,今天大約在遼寧瀋陽附近,與黃龍府吉林長春相比,又進一步靠近南方。
又一次搬遷,但這一次石重貴一行心情好的多,畢竟又向南一千里,距離中原老家的地方又近了一步。
途中舟車勞頓,已雙目失明的安老太妃終於支撐不住了,幾日飲食不進,奄奄一息。
最後與李太后訣別,留下遺言:「我死後當焚骨成灰,南向飛揚,令我魂魄當隨風飄向中國,也不至於成異鄉孤魂野鬼,了!」
眾人大哭,遵其遺命,舉行火葬,偏偏四面冰雪砂礫,只得將安老太妃乘坐的車輪拆毀,向南焚屍。
屍體將焚燒盡的時候,東北風大起,風聲如咽,將骨灰徑向西南中原方向掛去,也算是遂了心愿。
到了建州,建州節度使趙延暉出城迎接,趙延暉的父親叫趙思溫,就是前文懟述律太后讓其先陪葬而留的姓名的那一位。
趙延暉本也是漢人,又得了耶律阮的命令,就在建州城外數十里處,劃地五百餘頃,就是五萬畝土地,足足一個大大的莊園,可耕可牧。
同時好人做到底,又在莊園四周臨時安置房屋200間,裡面供暖洗漱設施一應俱全。
石重貴隨從尚有二百餘人,都分配了土地,春種秋收,又牧羊千頭,卻也逍遙自在,隨身除馮后外,尚有幾名寵姬女,陪伴寂寥,隨時消遣。
比起五代十國的末代皇帝,石重貴的結局還算可以,與三國時候漢獻帝劉徹有幾分相似,雖然失去帝位,但得以終老天年。
唯有李太後年歲已高,終經不住胡地的風沙,長病不起,蹉跎了一年,最終無葯可醫。
李太后常常仰天大哭,南向而指,念叨著杜重威、李守貞等姓名,咒罵不已:「我死無知,那就不說了,若或有知,地下相逢,斷不饒汝等奸賊!」
臨死之時,握著石重貴的手淚流不止:「從前安太妃病終,遺言讓汝等焚骨揚灰,我死之後,汝等也可照辦,我死之後魂魄當回中原,向杜重威等奸賊索命!」
言畢就沒了氣息。石重貴與馮氏宮人,均披髮重孝,聚火焚骨,南向揚灰。
同時,將李太後生前衣冠,穿地三尺而葬,也算是不葬在異國他鄉。
後來石重貴夫婦,不知所終,據傳至北宋初年,汴梁有一僧一尼,圍繞皇宮三圈,又在汴梁看到天下太平,市井儼然,哈哈大笑,感嘆中原得真主矣,然後翩然而去,有人說是石重貴與馮皇后,終究是個謎。
但人終究一死。史家因石重貴北遷,稱其為後晉出帝,也因年少失國,又稱其為後晉少帝。
後晉的十年匆匆結束,十年如一夢,後漢又匆匆登場。
也許是蒼天有眼,在李太后死去的那一年前後,即949年前後,杜重威、李守貞先後聚兵反叛,均兵敗而亡。
杜重威在汴梁被殺,李守貞城破無奈聚族自焚,也算是報應不爽,李太后若地下有知,也可以召集舊部,再行問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