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與天斗
1942年開始的這場罕見的天災,對抗日根據地造成極大困難。我後方兩大根據地本就條件艱苦、物資匱乏,卻又有臨近多省20多萬受災民眾紛紛湧入,僅兩區外來災民就達25萬人,大約相當於兩區所有災民的1/6,致使抗災渡荒的負擔更重。為迅速控制災情,盡最大努力救民眾於水火之中,抗日根據地在堅持抗日鬥爭不鬆懈的前提下,集中所有力量,展開了大規模的抗災運動。
首先是充分發動群眾,大打滅蝗人民戰爭
造成三年大飢荒的源頭和元兇,是遮天蓋地的蝗蟲災害,因此,兩區根據地的抗災鬥爭,首先從滅蝗開始。兩區領導機關及所屬縣、區、鄉、村,均相應成立了領導機構,統一指揮本轄區的抗災工作,上級要求對群眾進行充分動員,實行全民上陣,像打擊日本鬼子一樣,狠狠打擊瘋狂肆虐的蝗災。經過各級各層次的廣泛發動,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迅速掀起了滅蝗大戰高潮。工人、農民、民兵、士紳、醫生、學生,乃至巫婆、神漢、道士,還有拄著棍的老大爺和小腳老太太,都參加到滅蝗大軍中。一時間,敲鑼打鼓、搖旗吶喊、處處點火,田地冒煙,人們用火燒、用水淹、用土埋、用鍬拍、用手捉、用鞋底打,用火把、樹枝燒,把所有能想的辦法,能用的手段都使上了。根據蝗蟲出沒無常、聚散不定、怕冷熱、怕聲響、怕黑色、兩眼不能平視、遠視、落在草上不易彈跳起飛等弱點,軍民發明了多種滅蝗辦法,如火陣法:用人力將蝗蟲趕進放置好的麥秸堆里,放火燒死;水陣法:在有河流的地方,人們排成長陣,把蝗蟲趕向水裡,再用篩子撈出撲殺。塗毒法:將白糖和冷水以一比二的比例勾兌於瓶中,置陰處發酵,三天後即可當毒藥使用,方法是,將其凃于飛蝗腹部,然後放生,使蝗蟲相繼傳染,被傳染者12小時內即可中毒腐爛;捕捉法:對落在樹上的飛蝗,手持口袋,將其捉至袋中悶殺。軍民們還發明了其它許多滅蝗奇招、絕招,日夜輪番作戰,不讓蝗蟲有喘息之機,具體情況不再一一贅述。1943年冬季,抗日政府還號召挖蝗卵。蝗卵臨冬即死,卵可藏在土中越冬,為剷除來年災害,抗日政府號召群眾到蝗災最嚴重的地方挖蝗卵,以籪其根,並規定挖一斤蝗卵換小米一斤,進一步調動了群眾的滅蝗積極性。
第二,注重穩定社會,維持秩序,做到臨危不亂
隨著災荒蔓延,各地買賣人口現象非常嚴重,有的將自己女孩賣出做婢、做妾、做童養媳;有的把自己男孩賣出做養子;有的把自己的老婆賣出做妾、做婢或與別人結為正式夫妻;也有的婦女未經自己及其丈夫允許就被婆家或娘家賣出;還有的婦女自願離開家庭,到非災區逃荒另找了配偶。這種現象影響到抗日民眾間的正常關係與社會秩序的安定,並造成許多糾紛。為此,抗日政府迅速制定了禁止人口買賣的條例。對於外來逃荒的災民,抗日政府頒布了《根據地外來災民登記安置辦法》並進行有效安置。對於已經入境的災民,按本地居民百分之三的比例安置,入籍地災民和本地災民同等待遇。通過有效地安置,外地災民大量湧入邊區所帶來的社會隱患逐漸消除,當時逃向根據地兩大區太岳區25萬外來災民,都在當地政府和群眾幫助下安了家。
第三,及時撥款賑濟,救助災民。
根據地兩大區分別減免公糧多達幾十萬石,而所發各種貸款及救濟糧款撥款多達幾千萬元,救濟糧達數百萬石。全區300萬人口每人都能分到救命的糧食,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使災民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第四,開展借糧鬥爭和「雙減」工作
借糧,是指動員貧苦群眾向地富借糧,又稱饑民借糧。為解決群眾渡荒問題,以邊區政府名義頒布「互濟互助、團結抗日:有借有還,政府擔保:自報數目,欺瞞必究」的政策。對積極響應抗日政府號召、主動自覺開倉濟貧者,由政府發放「開明人士」光榮匾。對於不顧群眾死活、一毛不拔、不願借糧的地富,則發動群眾與地其進行當面交鋒,迫其按抗日政府規定繳糧。雙減,即減租減息,又稱雙減鬥爭。此項工作共進行了三個冬春。在此過程中,還開展了「開明地富獻地獻物支援抗戰」的運動和反奸清算鬥爭。
第五、開展軍民大生產運動
相較於空前規模的大災荒,政府撥款猶如杯水車薪,只可救一時之急,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受災狀況。為此,邊區黨政提出了「生產救災,自力更生」的口號,鼓勵軍民一同投入到大生產中。1942年,根據地兩大區軍民墾荒6000畝;更以中條山為重點,掀起了軍民並肩拓荒熱潮,當時有這樣一首歌曲:「中條山上鬧嚷嚷,軍隊生產忙。扛著䦆頭背著槍,上山去開荒。東邊的玉米長得好,西邊的谷穗長,多開荒地多打糧,軍民喜洋洋」,反映了軍民團結共克時艱的頑強意志。1943年,邊區政府提出「每畝地平均增產三升細糧」號召,提出「精耕細作」、「耕三鋤三」口號作為1944年農業生產的努力方向。根據地區落實邊區政府指示,提出「耕三餘一」增產目標,並為保障生產向災民出借牲畜發放貸款、糧種、農具。區政府也提出了出借編賒牲畜助耕辦法,出借對象僅限被災群眾。1943年,邊區發放春季貸款700多萬元,其中農業貸款300萬元、水利貸款235萬元,並貸公糧20萬斤、合作貸款50餘萬元,又貸棉花30餘萬斤,合價100餘萬元。為鼓勵民眾生產,邊區政府還採取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1942年《春耕獎勵法》頒布,全區以縣為單位舉行比賽,為實現每畝地增加3升細糧目標,獲獎群眾可以獲得各種農具。這樣的比賽在邊區時常開展,對提高民眾生產積極性起到很大作用。此外,幹部還下到基層指導農耕工作,督促各級提高生產效率。農耕時,基層還組織農民高唱《春耕歌》鼓勁,歌詞是:「春天好時光喲,大家好開荒喲,我們要齊心協力多生產喲,軍民有貸糧噢。春耕互助組喲,大家好精神喲,我們要深耕早種多用力喲,才有好收成噢。政府有號召喲,大家要響應喲,一畝地要多收3升細糧喲,農耕就是打東洋噢。」一時間唱遍晉東南。
第六,精兵簡政,厲行節約
為了減輕群眾負擔,根據地兩區均對機構進行了壓縮,大幅度縮小機構編製,精簡出來的人員層層下派。如縣裡的精簡幹部到區里任職,區里精簡的幹部到村裡任職,或擔任基層工作隊員,此項工作不搞形式主義,而是動真的,來實的。幹部下到村裡后,有的擔任了村幹部,有的以普通人員身份,接受當地黨組織領導和安排,協助村裡處理事務。那時風氣很好,精簡到基層的幹部都能和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吃的是糠菜飯,穿的是補丁衣,乾的是力氣活。即使到上級開會,也要背著糞簍,遇糞就撿,一派地道的農民本色。此外,各級機構在政府號召之下,十分注重厲行節約。各機關團體及工廠、學校、報館、書店、劇團、商店等單位人員,均自覺節衣縮食以救濟災民。在太行區,要求每人每天節省口糧二兩、一兩或五錢,多寡不等,時間少則2個月,多則8個月。尤其部隊機關有半年之久,每人每天食糧從一斤六兩減至一斤二兩或一斤,甚至在全區範圍內舉行節食日扶濟災民。1943年秋天,僅某區部隊採集的野菜就在百萬斤以上,另一區部隊從1943年後半年到1944年春節約救災小米共達5.3萬多公斤。
除上述外,還在根據地範圍內進行了水利工程等建設項目。
這場世所罕見的大災荒所帶來的土地乾旱、漫天飛蝗、瘟疫流行等空前嚴重的惡劣局面,在戰時條件極度艱苦的情況下,通過我黨和抗日民主政府強有力的領導,和全體軍民的共同努力,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根據地人民群眾成功度過災荒,並將損失降至到最低,接納安置的數十萬外來災民,也得到生存保障,同時也為抗日戰爭最終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因劇情需要,從百度篩選,請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