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劉琦的反擊
見劉表微微點頭,劉琦知道自己的說法得到了父親的認可,於是趁熱打鐵,開始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
「劉備先前一役能大勝曹昂,是其憑藉能力,加上天時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因素的結果。
現在曹昂定會加倍小心,劉備再想故技重施,就沒那麼簡單了!
父親,兒以為劉備已經通過此役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我們多少應該給他一些實質性的支援,讓他能在接下來的戰事上,有繼續與曹軍相抗衡的資本。
這樣一來,南陽安定,荊州自然也就可保太平無憂了!」
這些話,並非劉琦自己想到的,而是他背後另有高人指點。
聽劉琦講得是頭頭是道,有理有據,劉表的心思就比先前更猶豫了。
如果換做過去,這種事根本沒有討論的必要。
劉備?不過就是在走投無路之際投奔自己的喪家犬,自己賞他一口飯吃,把他丟到新野替自己看家護院,已經是念在出身同宗的份上,做到仁至義盡了。
當然,這都是過去的老黃曆了。
現在的劉備,據一城之地,剛打得曹昂十萬精銳潰不成軍,雖然最後被楚雲以圍魏救趙的方式化解,功虧一簣,但這等戰績,放眼天下都足以自傲了。
客觀來說,劉表也知道,劉備眼下是值得投資的對象。
「嗯,琦兒言之有理,劉備頗有才幹,這次擊退來犯的曹軍,亦是為咱們荊襄立下汗馬功勞。
琦兒,那你就不妨再說說,我們應該如何支援劉備,才算合理?」
聽劉表的意思,似乎有要採納劉琦建議的打算,一旁的其他三人當場急了。
蔡夫人柳眉倒豎,趕緊勸阻道:「主公,如此不妥啊!」
似乎料到蔡夫人會橫加阻攔,劉表面露不悅之色,反問道:「不妥?有何不妥?!」
見劉表語氣中有幾分硬氣,蔡夫人心中一凜,知道自己觸怒了劉表,裝模作樣地柔聲解釋道:「主公,這劉備打退了曹昂的進攻,確實算他有本事,可他越是有本事,主公越是應該對他加以防範。
妾以為現在他與曹昂剛好是勢均力敵,誰也奈何不得誰!
若是主公您對劉備予以支援,那豈不是養虎為患,有朝一日他擊退曹軍,勢力壯大,說不定就會反噬主公,遺禍荊襄!」
「主公!阿姐言之有理啊!」
「父親!娘說得不錯,不能給劉備他們可趁之機啊!」
蔡瑁和從沒開口的劉琮都急於幫腔,與蔡夫人站在統一戰線,對抗孤零零的劉琦一人。
對於他們三人抱成團這件事,劉表心知肚明。
他不願意在明面上過分偏袒劉琦,但這一次,他覺得劉琦的話確實客觀有理,至於蔡夫人的話,倒是明顯有胡攪蠻纏和蓄意抬杠的意思。
劉琦畢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雖然現在劉表更傾向於百年之後讓次子劉琮繼承大位,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劉表能眼睜睜看著劉琦被這麼欺負。
「你們急什麼?先等我把話問完,容琦兒把話說完!」
劉表的話柔中帶剛,語氣也鮮有的強硬起來,蔡夫人三人大吃一驚,也不敢再公然與劉表作對,連連點頭稱是。
見局面得到掌控,自己有了再度說話的機會,劉琦心中暗自竊喜,表面不動聲色,泰然自若道:「父親,據兒所知,劉備先前戰勝曹昂,已繳獲到不少錢糧,他現在最缺的,就是城池治地!」
「荒唐!你難道要主公把荊州郡縣拱手相讓給他劉備不成?!」
蔡夫人伶牙俐齒,見縫插針對劉琦斥責道。
「住口!」
劉表忍無可忍,伸手在椅子上用力一拍,瞪著蔡夫人怒斥了一句。
已經很少見劉表發怒的蔡夫人登時大驚,連忙住口,不敢再輕易插言。
這時候,劉表才臉色一緩,看向劉琦道:「琦兒,你接著講。」
「是!父親!」
劉琦心中暗爽,拱了拱手,繼續道:「新野以西,是朝陽縣,新野以東,則是新都縣,這兩城也都不算小,又是最靠近新野的城池。
兒覺得,不妨就把這兩城交給劉備治理,既能增添劉備的實力,又不必擔心他擴張得太快,會威脅到父親的地位。」
聽完,劉表臉色沒有太大的變化,心裡卻泛起驚濤駭浪一般,驚訝不已。
他沒想到,劉琦不知何時竟有這麼大的進步,有此等不凡的見地。
「好!好!很好!」
劉表連叫了三聲「好」后,才含笑道:「朝陽、新都兩縣,近年來本就沒有太多的價值,若是做個順水人情送給劉備,著實是個一箭雙鵰的好計策!」
放眼整個南陽,劉表雖然掌握了大半的城池,但要他把這些都拱手送給劉備,他還真有些捨不得。
但是兩縣之地,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拿來給劉備,真是再合適不過。
就連蔡氏,也沒想到劉琦能提出此等絕佳妙計,一時之間慌了神,都忘了自己應該出言繼續反駁劉琦。
可當她回過神時,看著劉表欣慰的態度,她就知道,如果自己一意孤行繼續帶著蔡瑁和劉琮強行貶低劉琦的好建議,最後只能落得個自取其辱的下場。
於是,在劉琦合理而明智的建議下,劉表當場採納,同意將朝陽、新都兩縣暫時划入劉備治下,允許劉備提領兩縣。
事後,當劉備和諸葛亮收到此訊后,皆是露出了矛盾的表情。
他們二人相視苦笑,不知該喜還是該悲。
值得慶幸的是,劉表確實給了他們最需要的東西——城池。
而美中不足的自然就是,劉表給得著實有點兒少了。
劉備本以為,劉表就算再小氣,至少也會給五、六座城池,讓他治理管轄。
見劉備有些失意,諸葛亮便安撫著劉備,為其打氣,並表示這已經是一個好的開始,只要他們能繼續穩步發展,早晚能從劉表這個吝嗇鬼身上,割下更多的肉來。
在得知就連這兩座城,都是在劉琦公子的出言相助下,劉表才願意忍痛割愛,劉備不禁感嘆起來,並說要記下劉琦公子的人情,以後要找機會加以償還。
身在襄陽的劉琦本人,在參加完相爭著一家團圓的宴會後,自知留在襄陽也不受大多數人待見,況且江夏還有諸多軍政事務等著他這個太守回去處理,故而向劉表匆匆道別之後,就儘早趕回江夏。
——
五日後。
江夏,治所西陵城,太守府。
「呼……」
匆匆趕回來的劉琦長出一口氣,如實重負地躺在舒適的皮椅上,招呼著手下的親信,道:「快請先生來此一敘。」
「喏!」
年紀輕輕的親信點了點頭,快步離開。
沒過多久,這位親信就帶著一位白衣文士,快步趕來。
這位白衣文士儀錶堂堂,雖是一副讀書人的模樣,四肢卻健壯有力,像是修習過武藝。
他,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謀士、孝子——徐庶徐元直。
「先生,您可算來了。」
一見到徐庶,劉琦表現得分外激動,使得先前在襄陽時的沉穩老練,都像是化為泡影一般。
「看公子的神情,令尊定是同意採納公子的建議了吧?」
徐庶從容不迫地含笑猜想道。
「先生所言甚是,多虧先生先前的提點,我才能在父親面前有所展現!」
原來,之前劉琦所說的話,是向徐庶請教之後,才學會並領悟的。
「公子不必把功勞都推給在下,在下也只不過是從旁略加指點,想到這好主意的,終究還是公子自己。」
徐庶毫無居功自傲的意思,反倒吹噓起劉琦。
「先生這一石二鳥之計,既擴張了劉皇叔的勢力和發展空間,也削去蔡瑁對荊襄的少許掌控,真是妙極!」
事實上,劉琦先前在襄陽時提出將朝陽、新都二縣劃分給劉備,還另有一個重大的原因。
就是先前這兩縣名義上都是划入蔡氏中人的治理之下。
劉琦通過這個提議,可以在幫助劉備的同時,也削弱到蔡氏在荊州的勢力。
這樣,劉琦就同時完成結交並向劉備示好,以及削弱蔡氏宗族這兩個目的。
如此精妙的一手好奇,若不是有徐庶這位智者從旁指點,劉琦單憑自己一人,還真想不出來。
「不知公子接下來,有何打算?」
徐庶對劉琦的奉承誇讚不以為意,而是話鋒一轉,正色問道。
劉琦想了一會兒,搖頭向徐庶老老實實地請教道:「先生,我有意承父業,保境安民,奈何才疏學淺,勢單力孤,還請先生教我!」
見劉琦態度真誠的模樣,徐庶在心中暗嘆了一聲。
如果要論才學,資質相對平庸的劉琦,確實算不上是一位值得輔佐的明主。
但一來劉琦對自己有恩,二來劉琦品性純良,虛心好學,也許在一番勤能補拙之下,也能在自己的輔佐下做出一番成就。
想到這,徐庶振作起來,笑道:「公子對在下有大恩,在下自當做公子的明燈,替公子指明方向。」
原來,在大概三個月前,徐庶在荊州各地遊歷,恰好來到江夏落腳,暫住一陣。
劉琦得知此訊后,知道徐庶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賢才,身邊沒有良臣相輔佐的他,自是求賢若渴。
但劉琦很清楚,這徐庶是連自己的父親都看不上眼的高傲賢才,自己這點盡量,恐怕對徐庶一點兒吸引力都沒有。
他就很巧妙地選擇了另闢蹊徑。
在對徐庶的所有信息嚴加打探后,劉琦收到了一個驚人的秘密消息。
這徐庶是潁川人士,老母還在潁川老家,恰逢徐庶的兄長不幸病故,兄弟倆的老母親頓時失去子女照顧,生活得格外艱辛,全靠鄰里照顧,才勉強有口飯吃。
得知此訊的劉琦,二話不說就命人花重金,不遠千里,想方設法把老太太從潁川接往江夏!
還好劉琦這一手捷足先登,沒有被其他人知道老太太的身份,因此徐庶的老母親,還真就被劉琦手下平安地從潁川給接了過來。
劉琦命人對老太太一路上好生照顧,等到了江夏,他也沒有以此威脅徐庶,只是擺宴慶賀,請徐庶來見自己闊別多年的老母,讓他們母子二人得以團聚。
而徐庶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大孝子,在了解到這件事背後的真實經過之後,他自知身為人子,已欠下劉琦天大的人情,因此明知劉琦並非適合他輔佐的明主,還是主動提出要追隨劉琦,幫助其成就一番功名大業。
可以說,劉琦是憑藉自己的真誠、善良和一點點小智慧,成功贏得了徐庶這等大才的忠心。
「多謝先生,既如此,請先生指點迷津。」
劉琦生性坦蕩,對徐庶亦是相當信任。
「是,那在下斗膽問公子幾句話。」
「先生有什麼話只管問就是了。」
「好,那在下敢問公子,如今蔡氏宗族在荊襄根深蒂固,勢力極大,有蔡夫人、蔡瑁等人極力支持劉琮,公子自認為有幾分可能,能在令尊百年之後,繼承令尊江東之主的位子?!」
「實不相瞞,先生,我沒有半點信心……」
「無妨,公子,能客觀正確地看清事實,這恰恰說明您的英明遠非常人能及!」
徐庶這番話半真半假,有鼓勵劉琦的成分在,也有幾分真心稱讚的意思。
「那在下再問公子,若是不久的將來,令尊撒手人寰,駕鶴西去,曹軍大舉來犯,憑令弟劉琮和蔡瑁等人的能力,是否能力挽狂瀾不倒,拯救荊襄於水火之中?」
對於這個問題,劉琦搶答道:「並非我與劉琮、蔡瑁不和才這麼說,他們二人就是綁在一起,也絕非曹昂一人的對手。」
別看之前曹昂在劉備手上吃了一場敗仗,但劉琦知道,曹昂之前隨曹操南征北戰,打過的勝仗可不在少數,而蔡瑁雖然為將多年,但實際在沙場上指揮作戰的經驗,比起曹昂遠有不及。
何況曹昂跟隨曹操這位極善用兵的父親身邊學習多年,耳濡目染之下,指揮水準日新月異,就更非劉琮、蔡瑁之流能比擬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