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朕就是喜歡偷怎麼了> 第227章豎子不足以謀

第227章豎子不足以謀

  從光武帝時,重新設立尚書台開始,三公府的職責範疇和地位就逐年下降,至安帝時,尚書台便大有與太尉府爭風的趨勢。

  至沖質二帝時,太后臨朝,大將軍一府獨大,三公與尚書台都受到嚴重打壓,只能抱團取暖。

  如今新帝親政,尚書台儼然成為了朝廷政令中心,太尉府的職權已經喪失大半,莫非皇上想再次取消太尉之職?

  大漢官制並不成熟,自高祖開國以來,歷經多次改制,光是太尉就幾易其名,但權力卻在逐漸被架空。

  所謂的「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便是此意。攫欝攫

  可以說傳承到了今日,三公的榮譽性作用已經大於實權,但以黃瓊為首的太尉府眾屬官,又怎能甘心退出權力中心呢?

  若是平日里,以黃瓊的性格,肯定不會同時接見如此多的屬官,何況其中還有太常和廷尉這般的九卿,怎麼說都有結黨營私之嫌。

  但今日,他卻沒有拒絕,最後進來的是太尉府長史許邑,他昨夜與黃瓊秉燭夜談,年紀大了受不住,起得有點晚了。

  所以他也是最後才得到消息的人,見大廳中齊齊整整坐了滿堂,目光一凝,擔憂之色一閃而逝。

  「太尉,若陛下真的裁撤三公,我等該何去何從?」

  黃瓊斜眼看了看說話的廷尉穆遷,這傢伙為人圓滑,首鼠兩端,根本就不是個能商量正事的人。

  而且,廷尉隸屬於司徒府,只是穆遷平時與太尉往從甚密,因此才歸為黃瓊一黨。

  但今日的情形,明顯司徒尹勛是站在皇帝一邊的,他都不擔心司徒府被裁撤,你個廷尉有什麼好擔心的。

  「怕什麼,陛下自會安排妥當,反正到了老夫這年紀,早可以含飴弄孫了。」

  眾人面面相覷,搞不清他到底是說的氣話,還是真的心灰意冷萌生退意。

  「袁盱如今趾高氣昂,根本未把我等放在眼裡,太尉真願意忍氣吞聲?」一名太尉府掾屬憤憤不平。

  長史許邑見情形不對,便接過了話頭,「都是替陛下辦事,分管不同而已,有什麼氣不氣的,爾等切莫妄言,太尉豈會在乎如此身外虛名?」

  那人也知道話不對,立刻訕訕地住了嘴。

  黃瓊給他遞了個眼色,許邑心領神會,「各位都散了吧,且安心做事,陛下的心思我等臣子怎能妄自揣測。」

  見太尉靠坐在案上,已然雙目微閉,眾人便知今日問不出個究竟了,只得識趣地告辭。

  許邑看著終於安靜下來的大廳,搖搖頭,「豎子不足以謀,英公,您覺得陛下是否有意裁撤三公府?」

  黃瓊字世英,許邑與他也是幾十年的交情了,因此才尊稱一聲英公,以示親近之意。

  「不好說啊,天子行事不循規矩,你看著他欲向東,他卻偏偏拐個彎,向南而去。」

  黃瓊自嘲地搖搖頭,「不可以常理推之。」巘戅小說tIanlaI戅

  許邑凝眉沉思片刻,「我等總不能坐以待斃吧?」

  「我觀陛下前有扶持御史台,后又提升尚書府,若是要裁撤三公,必須再扶持一股勢力,方能保持平衡。

  這第三方勢利,就大有可為也。」

  許邑沉默,黃瓊的意思,還是認為陛下撤掉三公府的可能性很大,但天子不可能同時摒棄如此多的公卿,必須要開新府以保平衡,就如武帝時設大司馬府或者太師府一般。

  與其阻攔陛下裁撤太尉府,見棄於天子。

  還不如順勢而為,積極謀取新的職位,如此則換湯不換藥,於太尉府屬臣來說,並沒有多少損失。

  「英公,在下明白了。」

  太尉府幾易其主,裡面屬官成員派系複雜,如此機密之事,自然不可能公開,不如趁機去蕪存菁,方是上策。

  自此後,黃瓊打定了主意,閉門謝客,非公事不予接待,擺出一副寵辱不驚的姿態。

  果然沒過多久,翰林苑主編梁不疑,公然在朝會上遞辭呈,言其身體不適,難以負擔重任,請求辭官歸里。

  天子再三挽留,但梁不疑去意已決,最終陛下同意了他的辭呈,卻仍然讓他在尚書府工部掛了個閑職。

  這番做作自然沒人在意,自梁太后崩逝,梁皇后發配守陵,梁不疑的辭官便已成定局。

  但他們沒想到的是,梁不疑最後卻推薦了前太尉胡廣接任,陛下問計於群臣。

  說實話,胡廣在朝中人緣不錯,他為人八面玲瓏,又是個老好人,為官二十多載,曾經舉薦和徵辟了不少人才。

  再說了,他與趙戒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並沒有隨梁冀作惡,翰林苑又是個不折不扣的純文職,幾乎毫無實權。

  此種情況下,眾人都願意做個好人,清一色的讚譽之詞,誇獎胡廣文采出眾,知識淵博,足以擔當此任。

  唯有黃瓊心中有些警惕,現在想來皇帝每開一個新機構,都大有深意,翰林苑主編莫非也屬此列?

  當天劉志就下了詔令,正式任命胡廣為翰林苑主編,並召見他於中德殿。

  離開朝廷近一年,胡廣身上的變化還是很明顯的,原先的大肚腩沒了,油滑之氣也減了幾分。

  清瘦下來的他,看起來倒有了些清峻的文人風骨。

  「老臣拜見陛下。」

  「賜座。」厺厽 天籟小說 tianlaixsw.com 厺厽

  劉志打量了他一番,胡廣這人除了懦弱之外,還是有幾分真本事的,不像趙戒那麼狠辣。

  「翰林苑正在編撰的書籍太少了,我想擴大規模,將所有古籍重新修訂,你可否招攬一批有學之士,共襄盛舉。」

  所有古籍重新修訂?

  胡廣吃了一驚,隨即又湧出些喜色,這可是流芳千古的大事業啊,想不到陛下竟然有如此宏圖偉志。攫欝攫

  「自西周以來,百家爭鳴,古籍浩如煙海,若全部修訂,恐怕舉國之力,也要幾十年的功夫,才能完成。」

  不是胡廣推脫責任,實在是工程太過於浩大了。

  「無妨,上至三公府,下至太學和各官學,或者是林間隱士,只要你看得上的,盡可以推薦上來。

  可入職翰林苑,也可掛職,負責其中一本古籍即可。」

  這條件放得還真寬,如此一來,信心又大了許多,只是有才之士,只怕沒幾個願意入職翰林苑這般清閑之地吧。

  「翰林苑都是飽學之士,朕想著增加翰林苑待詔,專門負責起草詔書。」

  胡廣浸淫官場多年,自然知道起草詔書的都是皇帝近臣,哪怕級別不高,也能讓人趨之若鶩。

  「若翰林苑規模足夠,朕想將之分為兩個部分,一為翰林學士苑,常駐蘭台,負責史書編撰和古籍修訂。

  另一部分為翰林供奉,常駐玉堂殿,負責機密詔書起草,協助科舉考試,朝廷修訂製度時以為參考等等。」

  劉志每說一樣,胡廣的眼睛就亮了一分,到最後,他的眼中已經滿是興奮的光芒。

  幾番沉浮,大起大落,胡廣痛定思痛,原先的爭名奪利之心早已歇的大半。

  他深知自己的性格不適合波詭雲譎的朝堂鬥爭,這個翰林苑清貴無比,身在朝堂而又不沾是非,簡直就是為他量身定做。

  「陛下聖明,翰林苑必將成為天下學子心中的聖地。」

  作為四朝元老,他的政治嗅覺無比靈敏,立刻敏銳地察覺到,翰林院將成為朝廷重臣的培養之地,而他,將成為人人尊重的導師。

  「還有,當年鄧太后所辦的宮學,如今已然烏煙瘴氣,朕打算交給翰林苑來重整,並負責講學。

  以後皇室宗親子弟,以及陪讀,都必須經過嚴謹的考核,冥頑不靈者,汝有權開除。」

  意外之喜真是一浪接一浪,胡廣突然覺得,自己時來運轉,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迎來了人生的巔峰時刻。

  「臣慚愧,曾位列三公卻尸位素餐,愧對陛下啊。」

  胡廣臉上的愧色很真誠,不再如當日初見般油膩虛偽,「蒙陛下不棄,臣定當洗心革面,兢兢業業死而後已。」

  劉志頷首笑道,「此次是梁不疑一力推薦,朕經過多方考慮,這才決定下來的。」

  梁不疑自身難保,本該明哲保身,但卻冒著風險舉薦他,這份情誼讓人動容。

  兩人互為知己,惺惺相惜,但梁不疑的性格更質樸,重情重義,做起事來不計後果。

  一番交談胡廣熱血沸騰,這幾十年來,他在儒林薄有名聲,加上位高權重,可謂朋友滿天下。

  他很有信心,只要自己出面,一定能廣邀賢士,將翰林苑辦成大漢的文宗之地。

  二月間,翰林苑入駐玉堂殿,為陛下之供奉的消息,便已經不脛而走,傳遍了天下。

  太學院被胡廣提前挖了好幾個牆角,弄得國子監祭酒氣得吹鬍子瞪眼睛,揚言胡廣只要再敢踏進來一步,就要與他單挑。

  就連三公府的屬官,都被他這個老上司給撬走了十幾個,各官學更是風聲鶴唳,嚴防死守,生怕被胡廣把人給全拉跑了。

  好些隱居山林的大儒,都被胡廣三顧茅廬,死乞白賴地給請了過來,成了鎮場子的大神。

  剛開始,許多人都不願意,見到胡廣來了便避之不及,可後來消息一傳開,很多世家都想把自家子弟塞進來。

  這可比當郎官強多了,又清貴又能常在陛下面前混個眼熟,誰不眼熱。厺厽 追喲文學 zhuiyo.com 厺厽

  可惜胡廣開出來的條件很苛刻,必須要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無論經學、算學、或者詩詞歌賦都成。

  經過幾個月的精挑細選,加上翰林苑以前的舊編製,規模擴充到了一百多人,已經自成體系。

  翰林苑改稱翰林院,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修撰、編修、典簿、檢討、待詔各若干名。

  其中最普通的便是編修和典簿,名額不限,主要都是些後學末進的年青學子。

  黃瓊在此過程中,一直保持了沉默,甚至有太尉府掾屬和御屬跳槽翰林院,他也好言好語的送出門,沒有絲毫為難。

  許邑與他私下裡商議過,二人均認為翰林院不足以與尚書府和御史台相抗衡,應該屬於獨立於各方勢力之外的機構。

  而天子真正的大招,還在後面,所以他除了暗中積蓄勢利之外,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第一次全國統一的童試上。

  今春的頭等大事是恢復民生,官府給受災的百姓借貸了口糧和種子,並督促春耕的進行。

  各地的河道和溝渠,從冬天開始就在不間斷的維修,由於年成不好,雖然只提供兩頓雜糧粥,偶爾加兩個糠麵餅,但仍然有許多百姓趨之若鶩。

  其實百姓們的要求很低,只要能勉強果腹就行了,誰真的願意去造反啊,還不是活不下去嗎。

  各州、郡、縣的農官和官吏,甚至出面勸說本地豪紳,捐贈或者借貸一些糧食給官府,將來會在田租裡面扣除,以期能度過難關。

  百姓們驚訝地發現,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吏們,居然親自跑到鄉間督促,這可真是聞所未聞。

  各鄉各亭各里的皂吏,更是恨不得每天睡在田間地頭,也幸好老天保佑,整個春季都風調雨順,大部分的田地都播種了,而且長勢喜人。

  雖然大傢伙對強制執行的新式種植法,都半信半疑,但看到苗子出得確實比往年整齊,又有些期待了。

  在此情況下,大漢帝國首次童試,就顯得有些無聲無息,放棄了推薦制度,報名的學子確實有點多。

  各地官學和私學的學子,除了小學的蒙童之外,幾乎清一色地報了名字上去。

  人數多得讓各地官府始料未及,在一眾年輕學子裡面,最惹人矚目的是許多中年儒生,他們中許多人曾經依附於世家為吏,也有些多年來混跡於最底層的鄉吏和亭吏。

  這麼多人,一個個去查驗身份,工程也太浩大了,春耕正忙,哪裡去找如此多的人手。

  最後只能發出告示,凡有不孝不義或者前科者,一律自行取消報名,一旦後續查出,將按流放罪論處。

  這一波告示並未嚇退報名熱情,為了減少秋季的縣試壓力,各縣學的講席和縣長挖空心思出難題,以期能刷掉一批學業不精,存僥倖心理的士子。

  四月上旬,正是草長鶯飛花紅柳綠之際,首次童試在各縣學里緊張地進行著。巘戅追喲文學戅

  許多參加過這一屆童試的學子,多年後依然津津樂道,因為這絕對是史上難度最大的一次童試,題目之難,直追州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