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朕就是喜歡偷怎麼了> 第320章涼州三明

第320章涼州三明

  作為皇帝來到西京長安,首當其衝任務的當然是要去宗廟祭拜了。

  因為大漢宗廟在南郊,僥倖沒有受到當年的戰火波及,保存完好。

  以當時的唯心主義言論來說,這也是大漢能夠國祚不斷,再續山河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然漢順帝後來又在洛陽城郊修建了宗廟,但長安的宗廟畢竟是當年高帝所修築。

  乃是劉氏祖廟,具有無可辯駁的正統性。

  皇帝祭祀是非常莊嚴肅穆的事情,按照傳統和禮制,一年四季都有祭祀活動。

  今年的夏祭,就選在長安了。

  祭祀之前,皇帝必須沐浴齋戒三天,以示對祖宗和昊天的尊重。

  這是劉志登基以來,第一次到長安祭祀宗廟和十一陵,自然十分鄭重其事。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雖然也是高祖子孫,但畢竟不是直接嫡系傳承,多少有些差強人意。

  所以建國之初,劉秀便大舉祭祀祖陵,藉以宣示自己的正統性,安定民心。

  在建武五年,光武帝在戎馬倥傯之際,下詔有關部門會同長安官府修復被赤眉農民起義軍毀壞的西京園陵,恢復封土,重建寢殿廟宇,栽種樹木。

  同年夏四月丙子,幸長安,始謁高廟,遂有事十一陵。

  到了建武十八年,光武帝再次西巡長安,謁陵祭祖儀式與以前相同。

  第二年,光武帝專門派遣官員前往西京長安,追尊漢宣帝為中宗,始祠昭帝、元帝於太廟,成帝、哀帝、平帝於長安。

  建武二十二年的時候,光武帝又一次來到長安,祠高廟,事十一陵。

  中元元年,時年已61歲的光武帝最後一次行幸長安,拜謁高祖長陵,並於此年追封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後為高皇后,配祀高祖廟。

  並將呂后的牌位也遷回了墓園,保留四季祭祀。

  從此後,接連幾代帝王登基之後,都會先來長安祭祀高廟和十一陵。

  到了劉志繼位,因為開始幾年一直動蕩不安,一直沒有機會來謁陵。

  後來雖然親政了,可惜卻政權不穩,根本沒有條件來長安,好不容易掌握了軍權,又忙於發展國家經濟。

  最近幾年來,已經有好幾位重臣上書,催促他前來祭祀。

  漢代以孝治天下,劉志遲遲不來祭祀高廟,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這次他終於決定來長安,朝廷上下都是歡欣鼓舞。

  隨同前來祭祀的官員,除了無此相關的宗正和太常寺卿以外,還有翰林院掌院大學士,太史令,太僕寺卿等等。

  武職中京畿衛大將軍,羽林軍衛將軍都隨駕前來,劉志甚至提前傳書,將離長安不遠的鎮西將軍和鎮北將軍等人也召了過來。

  其他諸如中常侍,衛尉等等,甚至還有兩名尚書陪同。

  長安京兆尹直接趕到扶風郡接駕,可見這次祭祀活動有多麼的隆重。

  漢朝的祭祀儀式有著完善的程序,並成為一種國家祭祀制度,一直到清朝滅亡時,郊祀活動基本上仍延用漢制。

  祭祀所用犧牲,一般為牛、羊、豬,唯有在祭祀蚩尤時往往只用豬、羊。

  先秦時期常用的人牲,在漢朝是不用的,除非遇到特別的祭祀活動,如戰爭,才會用俘虜來祭祀戰死的英靈。

  祭祀當日由太僕親自為皇帝駕車,京畿衛大將軍陪乘,名曰大駕。

  其後分別為司馬車乘,辟惡車乘,記道車乘,靖室令車乘,都為四馬駕御的規格。

  然後是象車、鼓吹樂隊十三人,演奏規定的「祭祀歌」,如、等。

  為漢武帝時期所創作的宮廷樂歌,劉徹命令才子司馬相如作詞、李延年配樂。

  再往後是式道侯二人,長安都尉四人,長安亭長十人駕車,長安令,京兆掾史等等。

  隨同的各部屬官,隨從,掾吏等等浩浩蕩蕩,再加上護駕御史,謁者僕射等等,一眼望去,如一條長龍一般。

  各種禮儀車乘如武剛車、九車、雲罕車、皮軒車、闟戟車、鸞旗車、建華車,看得人眼花繚亂。

  在此之後,是長安當地的名門世家代表,他們有幸被選中,隨同皇帝祭祀,這自然是無上的榮耀。

  因此個個都表現得莊嚴肅穆,儘管天氣已經開始炎熱,卻全副厚重的禮服,無一人懈怠。

  最後是一隊隊的罼旗,御馬隊,十六副符節,華蓋若干,剛鼓,金根車等等列滿道路。

  場面之宏大,讓長安百姓們大開眼界,這樣的事情,可是已經有二十好幾年不見了。

  如今長安城裡的年輕人,根本沒機會見識到,而那些曾經見過漢順帝祭祖的中老年人,也一樣感慨萬千。

  「先帝時可沒這麼大的排場,還是當今陛下有氣勢啊。」

  這次祭祖的確規模宏大,花費也驚人,要不是這兩年國家強盛了,還真負擔不起,只能降低規格了。

  說起各種祭祀儀式,在漢代那可是名目繁多,時祭、月祭、年祭,四季祭祀等等。

  什麼祭昊天,祭後土,祭太一、祭黃帝、祭蚩尤、祭祖,播種、秋收,節日,祈禱風調雨順之類的。

  規定必須舉行的祭祀活動,一年之中就有二十五次之多。

  其餘因為特殊情況舉行的臨時祭祀活動,更是數不勝數。

  漢朝皇帝大多數都熱衷於祭祀,其中最誇張的便是漢哀帝了,據說他生病時,一年祭祀達到三萬七千次,平均每天一百多次。

  這數字足夠讓人瞠目結舌,當然這些祭祀活動並不是他親自舉行的,西漢時流行巫祝。

  到了東漢禁止使用巫術,祭祀改為由正規的禮官舉行,何況東漢本身也沒有西漢那麼熱衷於祭祀。

  劉志即位以後,由於並不敬畏鬼神之說,因此除了規定的禮儀活動之外,其餘的基本上都廢除了。

  不過祭祖活動畢竟與其他的不同,對於大漢人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尤其是劉志是以藩王之身繼位,更需要這種儀式來奠定自己的正統地位。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一生之中除了祭祖之外,還有一個意義非凡的祭祀。

  那就是岱宗的封禪大典。

  泰山封禪,源於古代帝王封禪祭祀,是古已有之的禮儀。

  按照張守節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史上第一位封禪的皇帝,便是秦始皇,他於二十八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后的第三年,東巡郡縣。

  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是受命於天的皇帝。

  儒生們的議論各不相同,難於施行。於是他絀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梁父,刻石頌秦德。

  此後第二位便是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元封元年三月,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

  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

  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但史記對此卻語焉不詳,司馬遷父子二人因為各種原因,都未能隨行,這是他作為太史官的終生遺憾。

  臨終前其父司馬談「執遷手泣」,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邊夫」。

  武帝之後,漢朝皇帝只有光武帝封禪,他於建武三十二年二月十二日,率群臣至奉高。

  遣派役夫一千五百餘人整修山道,騶騎三千餘人在登封台上壘方石。

  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封禪大典,於帝王來說到底有何意義?

  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封禪可說是最盛大,但也爭議最多的一項典禮。

  民初疑古派的史家甚至認為,這純粹是戰國至秦漢間,齊儒憑空杜撰,並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來鞏固政權、誇侈政績的活動。

  實際上封禪的目的,在於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禱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其實質則為鞏固皇權,粉飾太平,帶有一種君權神授的意味。

  這種明顯帶有誇耀自身政績的行為,可不是任何帝王都有資格舉行的。

  史上可以明確考證,真正在泰山舉行過封禪大典的中國皇帝,一共只有六位:

  秦始皇帝趙政、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唐高宗孝皇帝李治、唐玄宗明皇帝李隆基和宋真宗元孝皇帝趙恆。

  除了沒有自知之明的宋真宗,其餘五位皇帝,要麼就是有開疆擴土之功,要麼就是有撥亂反正之績。

  如果僅僅從開拓疆土這一點上來說,劉志自認為也有資格舉行封禪大典了。

  不過他覺得作為穿越者,連自己本身對國家的期望都還遠遠沒有達到,現在就去封禪的話,只能說也是個好大喜功之輩了。

  所以說,這一點他目前還從未考慮過。

  至於以後會不會去,那就要看將來他能將大漢建設成什麼樣子了。

  祭祀活動舉行了三天,方才結束,從上到下都折騰壞了。

  劉志休息了兩天才恢復過來,派人召來皇甫規、張奐和段熲三人入宮。

  後世赫赫有名的「涼州三明」,終於聚齊了。

  這三人中,張奐還是首次面聖,皇甫規早年間曾入京師洛陽覲見。

  而段熲更不必說,是最早追隨劉志的功臣之一,權臣梁冀就是他親手處決的。

  因了這層關係,他與劉志之間的關係也最親近,多年以來,二人除了公務之外,一直都有私下信件往來。

  劉志對皇甫規這樣的儒將,亦是十分欣賞,他是邊疆諸位將領之中,殺伐最輕的一位,向來主張恩威並重。

  所以劉志將他放在了北匈奴,就是希望能夠促進民族融合,緩和兩族之間的尖銳矛盾。

  很顯然,皇甫規也沒有令他失望,這麼多年來,他鎮守北疆,成效斐然。

  三人中,最沒存在感的就是張奐了,其實此人精於兵法,擅長作戰,只是大漢如今太平得太久了,令他沒了用武之地。

  此次皇帝在長安祭祖,忽然將他們三大將領召回來,在有心人看來,絕對是陛下要用兵的前兆。

  只是大漢如今疆域廣闊,又處在高速發展階段,朝中許多文臣的內心,都很反對出兵。

  畢竟如今的情況與當初有了天壤之別,既沒有人能夠威脅到國家安危,也沒有人必要再擴張土地。

  不過皇帝並沒有公開宣告有開戰的意圖,因此他們也暫時隱忍不發,拭目以待。

  見到三位將軍,劉志不疾不徐地與他們寒暄了幾句,便直接開宗明義,指著地圖說道。

  「諸君請看,大漢的疆域圖,看起來像什麼形狀?」

  這話問得蹊蹺,也問得大有玄機,三人中段熲性格最魯直,說話也最沒有忌諱。

  「臣覺得……若除開南洋,看起來很像塊馬蹄鐵。」

  「哈哈……說得好!」

  劉志拍案笑道:「就是像塊馬蹄鐵,朕左看右看,都覺得有些礙眼,不知道三位將軍有何感想?」

  這話簡直不要太明顯了,皇帝陛下想打仗,對閑置已久的將軍們來說,自然是個好消息。

  「陛下的意思,是想攻打發羌和蔥茈羌?」

  段熲眼睛一亮,他是個地道的武人,這幾年馬放南山,早已閑的蛋疼。

  蔥茈羌與他鎮守的西域相鄰,若是皇帝有意討伐,那麼他肯定是當仁不讓了。

  所謂的發羌等地,就是如今的青藏高原以及川西和黔西北一帶,那裡佔地廣闊,卻又地形複雜險惡。

  長久以來,只有一些羌族部落零散地分佈在那裡,由於大多數都是崇山峻岭,攻打困難。

  關鍵那裡還是地廣人稀的不毛之地,用兵代價極大,而收效甚微,根本不成正比。

  因此自秦漢以來,從未有過對西南用兵的先例。

  這個情況,劉志作為皇帝,不可能不清楚,既然他能提出來,自然就有必須要打的理由。

  當然,這不是作為大漢將軍該考慮的事情,他們只需要惟帝王馬首是瞻,指哪打哪就行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網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