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花錢
姑姑回來真好!接送孩子這件事立馬就讓姑姑接手了,我可以不必每天請假半小時了,周末也可以加班了。
其實姑姑在我們家住,還是做了好多事可以幫我們,按理說我們付工資也是應該的。
不過姑姑確實是不差錢的主。姑姑說她也不是來我們這賺錢來的,而是喜歡我們家的氛圍,享受一下天倫之樂。
既然我們是一家人,就都要為這個家盡一份心,出一份力,後來在我們的再三堅持下,姑姑買菜買水果買生活日用品,都是用我們放到抽屜里的錢。
但是她自己買衣服或是給芯然買衣服買玩具什麼的,還是用她自己的錢。我們後來也不再和她強調用誰的錢了。
我想,就像我們不肯用她的錢一樣,她也不想用我們的錢,既然是一家人了,就不再那麼斤斤計較了。
開始我見她給孩子買玩具零食什麼的,總是花她自己的錢,還是有些不好意思的,怕親戚朋友們說我們占姑姑的便宜,說什麼因為姑姑有錢才接她來北京的,要是一個沒錢的老太太,我們才不會那麼上心。
後來先生問我,你想占姑姑的便宜嗎?我一下子急了,說我不想啊,我們自己有手有腳的幹嘛佔人便宜。
先生就說,那不就得了,你既然沒有那心思,管別人怎麼想,你自己內心無愧就是了,既然說了把姑姑當成家裡人了,花誰的錢不都一樣。
如果有一天姑姑需要錢了,咱們就像對待親媽一樣,拼盡全力就是了。如果姑姑需要咱們的照顧,咱們就像親兒子一樣盡孝就是了。
我頓時茅塞頓開,是啊,我想左了,太在意別人的想法了,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就好,無論做什麼,不是給人看的,是給自己做的,做到心安理得就是了,不需在意其它。
於是我也不刻意和姑姑說花你的錢或花我的錢,不過我一直關注抽屜里的錢,決不讓抽屜沒錢。
每個月月初我必看抽屜,然後補足一千元,姑姑從來沒有把錢花光過。
偶爾我們一家四口去逛商場,姑姑還請我們下館子,她從那兩個玩的好的老太太那裡聽說了,哪哪飯店好吃,就請我們去。
我開始的時候還和她爭著付款,後來看她很高興能請我們下館子,也就不再爭了。不過,有時候是姑姑請我們,有時候是我們請姑姑。
大家就像約定好了一樣,誰張羅誰請客,最高興的就是芯然了,小小年紀就是一枚愛吃肉肉的小吃貨。
有了姑姑的幫助,我和先生可以全力以赴對待工作,我也常常加班,畢竟加班是有加班費的,房錢還欠著呢,不努力怎麼行。
不過加班一般是在周末,晚上除非特殊情況才加班,畢竟把孩子全扔給姑姑也不好意思啊,看孩子可累人了。
日子就在這平淡中度過了,兒子大了,再也不像三歲以前那樣容易生病了,我們也在兩年內把房東大哥的錢按約定的時間還清了,但是還有我爸和我哥的一些欠款沒還上。
不過,先生又辭職了,這次是因為公司兩派之間的爭鬥,他所屬一方屬於戰敗方,於是這方人馬全部辭職了。
這次老公很快就找到了新工作,不過不是給人打工,而是同校友合夥建了個工廠。
因為先生在業內名氣挺大,特別是在設計與工廠管理這方面很出色,有工廠出高薪聘請他出任總經理,全權負責一個有著四五十人的工廠,給出了十分誘人的工資,先生已經動心了,這樣在幹上一年,欠的房款就可以全部還清了。
不過他校友找到他,要和他一起創業自己開公司,先生開始沒同意,因為合夥是需要投資的,我們沒有資金可以投入。
但是他校友認準了他的才能,要讓他入技術股,即不用投資反而分給他一些乾股。
先生就動心了,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目標,自己干。也不能一輩子給人打工啊。
現在有機會自己干,雖然是合夥,不過風險可也有人幫忙分擔了,他想加入。於是回來和我商量,是繼續打工還是自己干。
我是膽小的,求穩的,我心裡是贊成打工的,在熬個一年半載的,先把欠款還清啊,有債在身感覺真不好,怕人家有需要時隨時要錢,平日里也不敢亂花錢,怕人家知道了,說我有錢亂花而沒錢還債。
總之,欠人錢的感覺太不爽了,下次我一定不欠個人的錢,要欠就欠銀行的,欠起來壓力小些。
不過我沒有直接發表看法,而是先問了先生,有沒有對這兩個選擇的利弊進行分析?先生因為心裡偏向自己創業,所以話里話外都是創業利多弊少,給人打工則弊多利少。
我聽出了先生的意思,也對,先生是做設計工作的,也算是搞藝術的吧,作為不太純的藝術家,先生特別不喜歡受到約束,也不是很擅長社交,所以在單位他總是既有處的好的朋友,也有看不上的同事,全憑自己喜好。
如果自己干,自己做老闆,嗯嗯,老闆之一,估計可以少了不少的束縛,會過得痛快一些吧。
我於是就說:「這麼看來,創業還是真不錯,而且這次的機會難得,如果你覺得還行,那就去和朋友一起創業吧。」
先生又說:「不過這一創業就沒譜了,不像打工,公司盈利不盈利,給我的工資一分都不會少,自己干就得看效益了,賺與不賺可就是五五之數了。」
我自然是給他打氣,雖然我內心也是十分擔心的,於是我說:「雖然事兒是這麼回事,但是我覺得吧,就憑你在行業里這麼優秀,而且你們行業也算是剛興起沒多久,不賺錢應該不至於,就看能賺多少罷了,主要是能不能達到我們的期望值了。」
老公又反覆考慮了兩天,後來終於選擇了和朋友一起創業,本來也是一直在心裡的一個目標,有了機會就別錯過了,於是先生和兩位校友一共三個人共同創建了一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