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後方情勢,師法權謀
世事無常,當你以為正在看風景的時候,殊不知自己也就成了風景。
史思明便是這樣,他萬萬想不到的是當他居高臨下欣賞亂戰之時,項明和韓言也站在他們身後的一座山峰上,俯視著他們。
在溧陽之戰結束后,項明率領麾下士兵一路橫推,雖沒有回頭平定整個揚州,卻也把廬江丹陽兩郡大部分地區收復,揚州剩餘的黃巾軍不足萬人,危害遠不及嶺南百越,江東各世家跺跺腳便可以盡數剿滅。
這便花了項明半個多月的時間,當他率領大軍進入豫州之時,已是五月中旬。
按照管忠對張角提出的計劃,黃巾軍最主要的任務便是集中兵力攻陷雒陽,這條計劃並沒有任何問題,只是管忠有些低估了大漢數百年的底蘊。
北方四州還好,張角經營多年,同許多世家關係比較曖昧,在給予一定承諾之後,這些世家不會參與幫助大漢,甚至會拖住收地勤王的其他世家。
而南方四州不一樣,信徒全部都是天生被世家瞧不起的平民,儘管被黃巾軍用人海戰術震懾,但假以時日必定會掀起暴動。
但到了那時,漢帝已被推翻,張角登基只需要誘之以利,再重兵震懾,再大的風浪也會被平息。
只是,兩路黃巾主力推進得異常困難,完全比計劃速度慢很多,這便導致後方不穩。
在王寅與鄧元覺回到揚州之前,陳舍便發現了這個問題,派出一部分人回去平定後方,除了荊州世家被黃巾軍壓了下來,揚州與徐州的勤王軍都擊敗了回返的黃巾大軍。
沒錯,現在項明打的便是勤王的旗號。
大漢畢竟獨領風騷四百年之久,雖被黃巾軍動搖根本,但底蘊猶存,按照歷史進程,黃巾軍必定以會失敗告終。他若是現在起兵造反,在黃巾之亂后肯定會遭遇大漢雷霆重壓,以他目前的實力,絕對抵擋不住。
更何況,他還有別的計劃。
而南方黃巾大軍經過岐雲坡一戰,損失慘重,為了保證能夠攻下軒轅關,李闖幾乎調動了豫州所有的黃巾軍,以至於一城守軍最多不超過兩千人。
豫州如此空虛,項明率領的大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攻下了一座又一座四州黃巾付出了無數血汗才攻下的城池。
為了防止消息傳到前線,每次項明都會派兵堵在四方城門處,之後才進攻城池,這也就是李闖方臘等人完全不知道後院起火的原因。
在攻打穎陽之時,項明遇到了來自徐州的勤王部隊,於是兵合一處,使得兵力大增,到達了八萬之眾,其中還有一萬騎兵。
徐州勤王的漢軍以下邳縣丞孫堅孫文台為首,項明隨口一問,才知道那個有小霸王之名的孫策年僅九歲,還在富春老家練武。
至於孫權,現在才是出生不到兩年的幼童。
最讓項明欣喜的是,曾經陸家派出的信使將自己出世的消息送至彭城張家,張家同樣臣服,並派出直系張寒,帶來了他最後一件兵器——七澤隕鐵擲矛。
項明在與韓言反覆討論之後,確認此人正是年輕的前秦大將章邯,不由得喜出望外。
項明再三試探,確定張寒沒有獲得前世章邯的記憶,更對穿越這件事情有了一個準確的推測。
歷史上,甚至野史小說中的英雄豪傑全部和他一起降臨到了這個時代,但除了極少部分人之外,其他人都沒有前世記憶,而擁有現代人記憶的,應該只有他一個。
想到這裡,這個堵在心中六年的疑惑才慢慢解開。
聯軍攻克穎陽之後,更是在穎川荀家荀攸的幫助下,裡應外合,兵不血刃地拿下穎川郡城,再往前,便是軒轅關戰場。
他們在穎川修整幾天,將士兵的體能恢復到巔峰狀態,這才率軍前往戰場。
距離戰場不到三百里,行軍三天,便到達了前線。
前線的黃巾軍高層大多認為敵軍不可能從身後襲擊,故而只有李密在營盤后八十里內設下探子。
探子自然發現了聯軍蹤跡,但不巧的是,他們不是被聯軍發現后擊殺,便是被已經撤出營帳的史思明慶布軍截殺,消息並沒有傳到李密處,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所準備。
項明在發現敵軍探子后,也派出人手探聽情報,得知前方正在打仗,並且有一支軍隊在後方埋伏。
同孫堅等人一商量,眾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但要選擇正確時機,才可以對黃巾軍造成最大程度的殺傷。
於是,眾人決議,讓韓言帶領全部五千弓箭手連夜登上少室山,沒必要封頂,但也要找到最佳的射擊位置。
項明領全部騎兵,時刻觀察局勢,一旦時機成熟,先行發動攻擊。
孫堅則率領剩餘步軍原地修整,等到項明騎兵部隊發起進攻,也直接加入戰場。
項明跟隨韓言登上少室山半山腰,觀察戰局,並悉心聆聽韓言對於行軍戰陣的理解。
在原本的楚軍中,他需要做的便只有帶頭衝鋒,帶領騎兵堪稱無敵,但作為兵形勢的傳承者,率領步軍排兵布陣確實不是他的強項。
班固詳細分析過兵家四勢,曾言:「形勢者,雷動風舉,后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他在楚軍之中的作用,以精神層面居多,但實質上在戰鬥中也只能帶領騎兵,等同於一個加強版的英布。
楚軍之所以能夠所向披靡,除了他凌絕天下的氣勢以外,亞父范增的謀略和龍且的陣列也是不可替代的。
當范增被他逼走,龍且被韓信斬殺之後,他的命運已經註定。
重生一世,項明願意多學一些軍事知識,以防未來在有需要的時候束手無策。
韓信是兵權謀的集大成者,謀略和戰陣還要勝過范增龍且的聯手。當年,即便張良也在劉邦麾下,暗渡陳倉這一千古名計還是由韓信想出,足見其謀略無雙。
韓言也不藏私,四百多年過去,兵家早已被儒家打壓得幾乎消失,甚至為了存在披上了儒家的外衣,四勢之爭早就沒有了意義。
項明因此獲益匪淺。
當觀察到史思明率軍行動時,項明這才匆匆下山,回到騎兵陣列中,等待韓言的信號。
就這樣,在種種巧合之下,項明才率軍以一個千載難逢的必勝時機加入了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