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天子問農,項明奏對
「項卿獻上此計,甚得朕意,朕必然會予以採納,朕想著,既然項卿這一年以來皆專心農桑之事,不知從中有何見解,能否對朕說一說?」
劉宏這個問題看似和戰事無關,卻關乎他對於項明的信任,目的便是想要知曉項明在這一年之中是否真的如他所言專心農桑之事。
「終於來了。」
項明停止了轉身的動作,重新對著劉宏行了一禮,他從最開始便知道劉宏必定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所以早就有所準備。
不過,他還是要裝作一副意想不到的樣子,問道:
「陛下,如今戰事方酣,臣的農桑之見真的重要嗎?」
「項卿說的哪裡話,戰事僅限於幽荊二州,不達中原,而中原農桑之事又是支持南北戰局的重中之重,因此,戰不可輕,農亦不可缺。」
「所以,項卿還是說說吧。」
劉宏對於項明的反應很滿意,縱使明智如他又怎能知道項明從來到雒陽便開始一步一步算計於他,以至於在此時迷惑了他,甚至暗暗改變了他的想法。
「那臣就只好闡述拙見,望陛下指正。」
項明裝作無奈的樣子,思考片刻后,道:
「臣觀現今農制極亂,農稅十三稅三亦是極高,加上貪吏層層剝削,甚至不足一年溫飽,黃巾之亂便是有此而來。」
劉宏皺眉,又點了點頭,他雖然痛恨黃巾軍亂國之行,卻不得不承認大部分黃巾軍都是走投無路的農民百姓。
而這些農民百姓雖身處社會的最底層,卻組成了大漢之基,不可動搖,這也是為什麼劉宏並沒有下令徹查黃巾殘黨的原因。他知道,若是真的這樣一點一點查下去,至少有一成的農戶都會受到牽連,大漢將由下至上土崩瓦解。
至於項明所言貪吏一事,雖然天下不知,但歸根結底還是在自己,然而,天子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承認自己的錯誤。
所以,對於項明的第一個觀點,劉宏不予苟同,但對於項明的后一個觀點,劉宏則表示了肯定。
「然臣所思,十三稅三看似極重,卻並不在根本,陛下改變吏治,貪官污吏之事亦有所減輕。」
「然百姓依舊貧困,究其原因,唯在田產不高。」
「田產之事乃是天作使然,與土地肥沃與否也有關係,千百年來都是如此,何來田產不高之言?」
聽聞劉宏的提問,項明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微笑反問道:
「陛下且聽臣言,犁過之田於未犁之田孰好?」
「自然是犁過之田。」
在漢代,為了表明國家對於農業的重視,每至春耕之時,天子親自下田耕耘,皇后親自撥弄蠶桑,稱為「籍田禮」與「親蠶禮」,乃是和祭天類似的國家禮數,所以劉宏對於農事也並非一竅不通。
「那牛犁之田與人犁之田,孰好?」
項明追問。
「當然是牛犁之田。」
劉宏理所當然地道。
「然雒陽城西七里,有一村莊,其中有三戶人家,每家都擁有百畝良田,土地都是靠近雒水,相當肥沃,其中,張家有牛,使用牛犁;李家無牛,然男丁居多,使用人犁;王家既無耕牛,也少男丁,只得不犁其地。陛下可知,這三家中誰家最富,誰家最窮,能否溫飽?」
「當然是張家最富,王家最窮,但坐擁良田百畝,也不至餓死。」
劉宏理所當然地道,在尋常人家之間,有牛者當然會比無牛者富有,而雒陽城外擁有百畝良田,已經算是小富之農,雖然無牛,就算是任意播撒種子,大概也可以自給自足。
項明卻微微搖頭。
「難道不是嗎?」
劉宏見項明搖頭,詫異道。
「開始確實如此,張家因為富有所以從縣中購置了耕牛,以圖節省耕耘時間。」
項明頓了頓,接著道:
「然有了耕牛,畝收不到兩石,而餵養耕牛,每年需要花費五十石,加上各種稅收,留給張家的,每年不到百石,勉強夠活。」
「而李家男丁居多,雖年余百三十石,卻和年余百石的王家差不多,稍好於張家。」
劉宏皺眉,沒想到購買了耕牛以後,反倒過得比以前貧寒,此間道理,他思考不出結果。
而項明並沒有停止陳述,又繼續道:
「后黃巾之亂爆發,朝廷下令增收田賦,芻賦,徵集士兵,張家過得更加艱難,而李家被徵召兩名男丁,無法人犁,無奈學習王家,靠天吃飯。」
「那王家呢?」
劉宏問道,項明這種上奏方式引起了他的興趣,此時,他已經深深地沉浸在項明的這個故事之中,計算著這三家的命運,聽得項明戛然而止,忍不住出言問道。
「王家的唯一男丁被徵調入伍,在豫州戰死,一戶人失去了主要勞動力,流離失所,不知所終。」
項明面色平靜地說出這個殘酷的結果。
「唉——」
劉宏為故事中的三家發出一聲嘆息,然而,僅僅是一聲嘆息。
這三家結局都不是很好,劉宏只是有一點惋惜,卻沒有一絲不忍。
他不管這個故事是項明編造還是確有其事,但百姓疾苦是真的,自己不得不強加賦稅也是真的。
若是體諒百姓的苦難,誰有能夠體諒大漢朝廷?劉宏自忖自己並沒有做錯,導致了萬千百姓流離失所也是正常現象,畢竟,亂世之中發生這種事情是必然的。
然而項明想要告訴自己什麼呢?劉宏左思右想,依舊沒有答案。
他越來越看不透面前這個文士,對方的想法如同孩童一般跳躍又如老者一樣深沉,自己完全弄不清楚項明在想什麼。
「這三家的轉變,在於兩點,購買耕牛與黃巾之亂。」
見劉宏依舊迷惑,項明總結道。
「黃巾之亂不可避免,而購買耕牛這樣顯然是好事的舉動為什麼反而會更加貧窮?」
劉宏忍不住問出自己的問題,這也是他一直弄不明白的癥結所在。
「問題便出在這耕牛身上。」
項明立刻答道。
「餵養耕牛需要消耗資源,而耕牛給張家帶來的資源增加比不上餵養耕牛消耗的資源,張家自然會愈發貧窮。」
「假使張家能夠將耕牛借給王李兩家,情況就會發生變化。」
「首先,餵養耕牛的糧草可以由王李兩家分攤,其次,李家由於男丁較多可以同樣承擔耕牛的照顧工作,這樣,耕牛會給三家帶來實際的利益和更為輕鬆的勞作,應付黃巾之亂也更有底氣。」
項明最後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