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董決觀典,純粹之心
在觀讀這本《農典》的過程中,董決的情緒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一開始,當他看到開頭「農典」兩字之時,他的心情是極為氣憤和不屑的。
在他看來,項明不過偶然想到一個看起來還不錯的點子,便自大到為農事作典,單憑這個名稱,就可以看到此人品性。
他甚至都不想翻看這本書。
可他雖然痛斥許重,但他還不至於相信對方會遞給自己一本以農典為名的爛書,這樣不但是對農家的侮辱,更是有損許家聖人之後的名聲。
出於這個原因,他還是翻開了第二頁,看到了項明所書的卷首語。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這是何等心胸!」
董決直接被項明那包羅天地的言語震驚。有道是語不驚人死不休,項明這種顛覆性的言辭便是想要對農家灌輸破陳出新的理論,從許邵兄弟開始,到許家眾人,無一不為此言驚嘆,自然也震驚到了董決。
這也是許邵兄弟當初重點抄錄此句的目的。
「以此人心胸,寫出來的東西必定不會膚淺。」
在看到這句話后,董決心中暗暗轉變了對項明和《農典》的看法。
事實上,項明的理論也是董決十分認同的,否則他不可能在青年時期便花費大把時間印證聖賢典籍。他同樣是想要告訴農家眾人:聖賢也並非絕對無錯,不要太過循規蹈矩。
但在種種原因牽制之下,他的《農瑕集》雖然讓他揚名農家,但實際上卻並未改變農家眾人的想法,這也是令他扼腕的一點。
近幾年,他埋頭農事,也是想通過開創一條農家的新路來告訴眾人這個道理,卻沒想到項明會如此直接露骨地將這個道理寫在了《農典》的扉頁。
正是因為這句話,他重新對《農典》產生了興趣。
帶著試探的想法,他繼續翻看下去。
這一翻看,便完全停不下來。
懂得農家知識越多,便越知曉《農典》可貴,許邵兄弟「僅僅」是對《農典》所記載的知識耳目一新,但董決卻慢慢通過這些制度,看到了《農典》的本質。
這個本質,並非眼花繚亂的農事技術,也非是令人高聲叫好的完整制度,而是農事經過漫長時間的沉澱與發展,所應該呈現出來的樣子。
項明的《農典》,為農家指明了前路!
儘管董決還沒有深刻探究過這本《農典》所載知識是否屬實,但他卻從字裡行間看到了未來的模樣!
時間就在他不斷翻看之中一點一滴地流逝,他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場合,甚至忘記了一切,直到看完《農典》最後一字,翻無可翻。
豁然開朗!
這便是董決此刻的感覺。
自己一直以來所探求的,農家未來之路,盡在此書之中,雖然有些內容還不夠完善,但倘若加以完善,則足以成為農家未來千年的指路明燈!
不知從何時起,他便開始不斷思考農家未來的走向,思考從農家創立至今,農家農事是否在按照應有的軌跡進行發展。而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得到的卻是否定的答案。
這個農家是否被朝廷罷黜無關,關鍵是百姓的生產方式,除了革新一些工具之外,似乎和許聖當年並無多大不同。
數百年來,農家弟子也只是教導百姓如何耕種,而不是開拓更為有效的耕種方式。
甚至連思考此事的人都寥寥無幾。
這樣的農家無疑是非常可怕的。
耕種方式太過僵化,連帶著天下農事彷彿一潭死水,連波瀾都少得可憐,讓人看不到希望。
在歸結出這一結論之後,董決便從來沒有流露過笑臉。而是終日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在不斷探索農家、農事新的出路。
他沒有什麼多餘的想法,什麼聲譽,什麼留名千古,什麼聖賢之名,他統統不在意。
甚至說他熱愛農事都並不正確。
但他就是不想看到農家走向絕路,他埋頭田野,就是為了開拓出一條道路,讓天下百姓不至於饑寒,讓傳承自神農的農之體系得到不斷發展。
就是這麼純粹。
處身田間,而心繫天下。或許世人不會知曉他的姓名,但他還是在為這個天下傾盡全力,做出一番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在知曉「增社均攤制」有害農事未來之後,他會表現得如此憤慨。
他早已為發展農事奉獻了自己的靈魂。
但他此前的探索並不成功,甚至可以說是一敗塗地。
無論他再怎麼努力思考,終究是局限於時代,任由他苦思冥想,也思考不出農之一道未來的歸屬。
但項明這超越時代的眼光給了他新的方向,讓他一下子看到了農事之途並未斷絕,而是將繼續發展下去。
倘若能夠按照應有的規劃發展,終有一天,會達到天下人人有糧可食,有衣可穿的盛況。
縱使他也許不能親眼見證這一天的到來。
不知不覺中,他早已熱淚盈眶。
當他激動的心情稍稍平復,才發現台上台下一片靜默,許重閉目養神,而尹成早已不見蹤影。
台下眾農家弟子極其混亂,都分成一個個小團體,有些甚至十數人聚在一處,靜靜觀看著被他們圍在中間的紙張。
雖然看起來雜亂,但他們都有意識地保持了會場的絕對安靜。
看到此景,董決也只是微微一笑,他知道這部《農典》將會給眾人帶來多大震撼,所以台下如何反應他都不會吃驚。
這是,許重彷彿意識到了什麼,張開眼睛,見董決已然看完全書,還正用一種欣慰的目光掃視全場。
兩人視線交集,許重微笑頷首,董決讀書的速度比他想像中的快了不少,此刻剛到丑時,距離他的規劃還有一些時間。
董決雖全神投身於農事,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懂得人情世故,只是有些時候不屑為之。所以此刻,他讀懂了許重的意思。
於是,他再度翻開《農典》讀了起來。
此前只算是通讀,只能算是了解一個大概,這是遠遠不夠的,雖然他沒有在一夜之內便讀透這本書的意思,但還是不願意放過一點時間。
很快,他又沉浸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