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完美製度,墨家效忠
項明語出驚人,全然不顧在場眾人那震驚的神色,繼續道:
「這個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乃是天下人之天下,劉氏坐得,為何項氏就坐不得?」
「說到底,還不是從項氏手中奪過去的?」
「天行有常,劉氏已經享有了四百年的天下,也改換個主人了。」
項明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在他的考量之中,墨家與大漢朝堂早無緩和的可能,也不擔心對方會通風報信。
「但吳侯又怎能保證,能夠奪得這個天下?」
金煌此時已經從脫離墨家的失落中走出,問了一個關鍵問題。
「某不能確定。」
項明淡然答道,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事實。
有信心是一方面,但他不能將話說得太死,否則只會給對方等人留下一個自大的印象。只有坦然回答,才能夠最大可能爭取到對方的認同。
「但亂世爭雄,無非是民心與實力,這樣看,某做的還算不錯。」
項明淡笑補充道,這也是他的態度。
金煌與渚昭不禁同時點頭,項明實力無需多言,本身就是揚州刺史身份,有著一州之力作為底牌,同時自身也是名冠天下的大將,倘若亂世爭鬥,真的看不出他有什麼劣勢。
同時還有民心,雖然說百姓必然畏懼改變,論民心誰也比不上可能會分崩離析的大漢,但拋開這一層因素之外,項明恐怕是最得民心之人。
不但孤兵深入,抵禦外寇,還推行了解決百姓生計問題的「增社均攤制」,倘若讓百姓在劉氏以外之人當中選擇一人,項明有很大可能得天下民心。
更不要說,他的規劃是以百家為切入點,倘若真能讓他說服半數百家餘黨,那麼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將達到一個可怕的地步。
如此雄主,且野心勃勃,關鍵是讓他們看到了崛起之機,於情於理,也應該投效於對方。
「某還有最後一個問題,不知吳侯所預想的百家前景會是怎樣?」
渚昭強忍內心激動,問出了心中最後的疑惑之處,他已經隱約看到了墨家未來的方向,雖無限光明,但也要用全局的眼光看待,不能只拘泥於一個角度。
所以他略帶好奇地詢問未來的百家情勢。
項明沒有想到渚昭能夠想得這麼全面,在他想像當中,應該是法家或是未來勢弱的儒家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而渚昭卻將這個問題的時間提前。
他當然已經基本完成規劃,但卻沒有想好如何去說,一時之間,竟陷入了沉思。
「倘若吳侯尚未想好,也沒關係,墨家也需要時間商討。」
見項明沉默,渚昭還以為他並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為了不使氣氛太過尷尬,他主動給項明一個台階,想要讓對方思考之後給出答案。
在他心中,已經無限傾向於同意項明的提議,只要對方給出的答覆不是太過離譜,他就會代表墨家投效到對方麾下。
就在這時,項明突然抬起頭,目光灼灼,緩緩出聲:
「在某規劃之中,朝堂絕非一家獨尊之言,也非百家爭鳴之亂,百家各司其職,各有所長,才是某所期待的。」
「某所願者,朝堂之制需集百家之言。治國之道,如一人爾:以儒為皮,理之;以法為骨,治之;以墨為眼,察之;以名為口,辯之;以工為肉,強之;以農為血,滿之,以雜為腦,綜之,以兵為拳,衛之。」
「唯集百家之能,方可成萬世之基,否則,其根不牢,久之必潰!」
在渚昭的問詢之下,項明第一次將心中所想的完美製度用語言描述了出來。
若想讓制度超越時代,要麼趁著亂世禮樂崩塌之際全部顛覆,倘若循序漸進,確實穩妥,可難免有改變不徹底的弊端存在。
要麼集結現有的制度,揚長避短,將這些紛雜的道理融會貫通,可務必要全部吸納,否則就會導致出現難以彌補的缺陷。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而毫無疑問,項明選擇的是後者。
事實上,生長於後世的他對前一種,完全不同的制度更為熟悉,但這存在一個適用性的問題。
他不知道後世的制度在當時是否能行,因為時代觀念不同,社會現狀不同,世人思想狀態更是完全不同。
這無異於走一條完全漆黑的道路,盡頭可能是無盡光明,也有可能是萬丈深淵,能否成行,全看冥冥之中的命數。
但治國並不是遊戲,無論項明有多大的魄力,都不能拿天下百姓的生存作為賭注。項明固然想讓文明快速發展不假,但也是要建立在沒有風險的前提之下,倘若有覆滅文明的風險,那他寧願不做改變。
所以他選擇了一種更為穩妥的方式,至少,在社會制度尚未徹底改變之前,將所有存在的有利因素聚合在一處,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饒是如此,他所描繪出的宏偉畫卷都震驚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在心中浮現出那樣的場景,倘若拋開自己的學派弟子身份,單純地看待那樣的制度,簡直如同夢幻般觸動人心。
由思想最為澎湃時期的百家組成,代表了整個文明,同時又不似戰國時期那樣迷濛,經過時間的沉澱和刻意的改變都處在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
各家學說相互碰撞,而且並不造成針鋒相對的負面影響,而是有機地融合,這樣的制度,是無論如何都挑不出毛病的。
倘若真能成功建立起這樣的體系,那麼所謂的萬世基業,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渚昭此刻心跳極快,不僅如此,他還清晰地聽到了其他人心跳的聲音,無論是坐在對面的金煌,還是他下首的一眾遊俠,似乎都有所意動。
既然如此,再行觀望就說不過去了。
「倘若吳侯真能做到所言那樣……」
渚昭說著話,站起身來,高大的身軀單膝跪在項明面前,口中高呼:
「墨家,願聽從吳侯調遣,此後赴湯蹈火,為吳侯宏願效犬馬之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