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法家動向,當下情勢
世事最為諷刺的一點在於,項明對待法家是懷著極大的誠意和尊重的,自從他在同墨家眾人交談之時領悟到了這個道理以後,他便思考著如何用最平和的方式讓各個學派接受他的規劃,成為他將來的助力,但法家的態度卻讓他極度失望。
法家前來,根本就不是帶著真心請教甚至是合作的態度,他們趾高氣昂,幾乎是在審查項明。
在言辭之間,他們毫不避諱自家現狀,也讓項明知曉了法家為何如此態度的原因。
不同於其他百家勢力處境艱難,法家一直以來雖披著儒皮,但傳承始終未變,過得風生水起。
此前他們雖有學說傳承,但終究還是不入朝堂,所有朝堂之上主司法制之人,皆是從法家傳承中學習的儒生。
所以,法家雖不復當初聲勢,卻可以保證薪火延續。
而自從黃巾亂起,天下之制實則處在一個較為混亂的狀態,單憑儒家手段難以在短時間內平息混亂,於是便用到了法家手段。
那些同法家親近的儒生,也在近幾年走向高位,把控大漢形勢,勢頭甚至一度壓過老派儒生。
這也是為什麼當初蔡琰提法色變的又一重緣故,項明也是至此方才明了。
法家也沒閑著,雖然不入朝堂中樞,卻在益州紮下根基,與劉焉合作,將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
同時,另外選擇勢力投效,處在西域的秦正無疑是更佳之選。
西域地處偏遠,漢制在西域的施行程度有限,再加上西域都護秦正乃是以法家治國的老秦人後裔,他們自然對於秦正更為信任。
於是,早在秦正入益州征討羌人之時,他們便同秦正有過接觸,其後更是跟隨管忠的隊伍來到西域,同秦正詳談。
而秦正雖然想要找尋新政,卻不意味著完全拋棄法家,更何況對方送上門來,自然滿口應允,對法家進行拉攏。
於是,除了益州,法家在西域投入了極大的精力與心思,讓法家在西域的土壤中重新起複,雖和真正起複有所不同,但卻是一個好的開始。
總而言之,法家根本不需要項明,此次前來揚州,主要是因為洞察到了其他百家勢力的動向,前來收集消息,順便見見這位吳侯。
可法家的態度卻令項明極為不滿,不但沒有派出擁有話語權的子弟前來,還對於揚州現行的政令百般嘲諷。
況且行事自帶法家作風,大肆打聽百家入揚的消息,絲毫沒有給項明應有的尊重。
基於對方這種態度,項明也完全沒有必要求著對方加入自己的規劃,更沒有透露出半點法家不應知道的信息。
雖然說,治理天下少不得有法家立法的協助,但換而言之,法家生存也必須要有朝堂支持。
他們不似其他學說,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倘若不依附朝堂,法家全然沒有自給之力,很快便會走向滅亡。
所以當下的法家行事只能算是目前的態度,項明相信,等到他真的掌控大局之後,法家便會主動來投,到那時,自己反倒不需要考慮如何因剝奪執法權而安撫對方的問題了。
畢竟做錯了選擇,也是要付出相應代價的。
退一步說,就演算法家「執迷不悟」,項明就會直接顛覆法家。
偌大傳承,總會有目光長遠之人,項明只需扶持那些理智的,對未來有所幫助之人,以他們為主體在法家內部直接「變法」,終究還是會讓法家入他麾下。
項明正是抱著這種心態,送走了法家眾人,便一心投入到對於揚州的建設當中,上任一年之際,已經使得揚州方方面面發生了巨大變革。
雖然只有短短一年,但在這期間他推行了不少有助於發展的法令,可以說揚州上下此時煥然一新,處處洋溢著發展的活力與動力。
原本因戰爭與時間而殘破的城牆,被修葺一新,各行各業也逐漸按項明給出的方向進行發展。
漁業比起去年規模擴大了一倍之多,商業在一系列政令的推行之下,也順暢不少,城中之市熙熙攘攘,也不至於出現當初項明賣虎皮時的爭搶場面。
而「增社均攤制」的施行,也因為早有布置而異常順利,田間百姓相互合作,不留餘力地種植莊稼,雖雨水不算充足,也不至乾旱。可以預見,糧食產量至少比起去年要提高不少。
百姓臉上的笑容也多了不少,在民間已經有讚揚刺史之聲,只不過,還局限在一小部分人之間。
至於吳郡的發展,也逐漸進入正軌,韓言一直在積極練兵,並且在三大世家的協助之下囤積糧草,為即將到來的亂世做好準備。
而除吳縣之外,自己投入精力最大的會稽,也有消息傳來:
自己此前大力支持的造船業發展迅速,雖沒能設計製造出多大的船隻,但造船工匠的規模卻擴大了三成,儘管這些工匠此刻還只能算作學徒,卻也是一個好的開始。
董決避世研究雜交作物,想來此時第二批稻子都接近成熟,至於結果如何,項明無從知曉。
而陽羨那一批校對《農典》之人,卻因為種種原因,進展不大。
不過項明完全不急,「增社均攤制」的弊端並不是那麼輕易體現,就算印證十年,也出不了大問題。
除了揚州的發展之外,項明也將眼光放在了天下局勢上。
不過,彷彿是大浪將起時的暗流積蓄,天下竟異常的平和,過去半年,並沒有什麼亂象出現。
各地都在積極打壓山賊水寇,確實有落網之魚,而一旦派出軍隊清繳,他們便鑽入深山之中,如附骨之蛆,追無可追,但至少保持了表面上的平靜。
唯一能算作大事的,便是孫堅平叛之戰。
長沙區星,夥同零陵周朝,桂陽郭石,各集結萬人,於去年秋季發動叛亂,圍攻城邑。
劉表上報朝堂,天子劉宏便假十常侍手擬旨,將時任丹陽太守的孫堅調至長沙,平定叛亂。
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次平叛此想像中的簡單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