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朝堂局勢,宦官重臨
隨著登基大典的結束,劉辯成為大漢天子,登臨朝堂,算是暫時解決了劉宏暴斃帶來的危機。
但歷史的車輪已然開始轉動,縱使他不再是那個輕佻無威儀的劉辯,但由於年齡的影響,他手中擁有的權力,並不足以解決現有的問題。
歸根結底,雖然他動用了不少手段拉攏親信,但朝堂大權還是掌握在以三公為代表的世家和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手中,這些人根深蒂固,劉辯就是想要奪回帝皇權力,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休談何進與劉辯的血緣關係,帝皇之家父子相殘都不是什麼稀奇之事,儘管大漢以孝治國,後世常見的顛倒人倫的事情並沒有發生,但一定程度的爭奪權勢卻是必然。
劉辯自不是任人宰割之輩,但資歷差距太大,況且在他守靈的一月之內,讓外戚與世家穩固了勢力,再想一點點奪回,要困難得多。
他雖然表面上並不表露,實則卻在暗中謀划,意圖奪回自己的帝王權柄。
於是,在他登基的前兩日朝堂上還算平靜,維持著現有秩序的同時,劉辯也並沒有提出什麼出格的新政,只是對這些天呈上來的各類問題進行了針對性的批閱,算是略微展現了一下帝王之能。
第三日,蟄伏一個月的十常侍持太皇太后懿旨,臨朝聽政,侍奉於天子左右,算是恢復了以往的權柄。
在正常情況下,何進與三公此時近乎於一手遮天之勢,十常侍只能蟄伏於後宮,根本沒有臨朝的機會。
但太皇太后的懿旨和天子的默許,給了十常侍重返朝堂的機會。
劉辯雖說表面上應該傾向於何進一方,但他並沒有直接從何進手中爭奪權力的資本,只能使用宦官。
這也是當初為何劉宏能夠奪權的原因,儘管劉辯對依靠宦官奪權的手段頗為不屑,但事實上,眼下有能力幫助他的,也只有十常侍這股勢力了。
所以十常侍權傾朝野並非沒有原因,劉宏依靠宦官勢力奪權,待得大權在握,自然會給予宦官相應的權勢,兩者算是依存關係。
外戚還有叛亂的可能,但宦官皆寒門出身,無家亦無後,天生便不會反叛,是可以親信的一方勢力。
況且,宦者權勢皆來自於天子,劉辯自信自己可以掌控十常侍這股勢力,用以同何進奪權。
所以,在登基不到三日,他便主動找上了蟄伏於太皇太後宮中的十常侍,同他們談定條件。
十常侍自然高興不已,他們原想繼續蟄伏下去,等到天子意識到權勢他落之後再行勸說,卻沒有想到這位新君對當前局勢有著極為精準的判斷,方一登基便主動找上門來。
要知道,當初劉宏登基時也是這個年紀,卻花費了他們半個月口舌才明白這番道理,之後才說出「張父趙母」之言。
但劉辯卻能如此迅速地審時度勢,這令張讓等人驚訝得同時,也讓他們感到些許不安。
當初他們明白,劉宏聰慧,非等閑之君,但也從未有過對劉宏脫離掌控的擔憂。因為劉宏雖聰慧,但性格卻不成熟,總有一些能夠抓住的缺點,比如好享樂。
可劉辯不同,自始至終同他們對話都是以帝皇之態,言辭之間深不可測,讓張讓趙忠這些人都摸不清他的底細。
要知道,他們侍奉劉宏二十年之久,各個老奸巨猾,想要在他們面前隱藏心思,幾乎不是孩童能夠做到的事情。
雖說劉辯事實上並非孩童,但十常侍並不知道,他們只覺得這位曾經被他們忽略的新君異常地成熟冷靜,不似少年心思。
他們並不會往非常事件上猜測,但卻擔憂自己是否能夠摸到這位新君的命門。
若自始至終摸不清對方的心思,便意味著對方能夠完全把控自己的生殺大權,雖然這對於天子來說屬於正常的權力,但對於十常侍來說,卻是卧立難安之事。
畢竟,他們只是先帝寵臣,此時對方需要他們的力量時還會和顏相對,但等到他大權在握之時呢?
是否會將自己這些人一腳踢開,然後自行尋找幕僚?
要知道,對於十常侍這種得罪過朝中大半文武的人來說,失去權勢便意味著死亡。
因此,這次劉辯主動上門,反倒是十常侍猶豫許久,最終還是張讓拍板決定同新君聯合。
此時天子還有需要他們之處,他們也有與各方勢力周旋的空間,否則躲藏在太皇太後宮內,也不是辦法。
說句不好聽的,太皇太后老年喪子,最近身體亦大不如前,若是何時喪命西去,他們便沒有任何依靠。
所以,同新君建立起穩定的利益關係,是他們的當務之急。
於是乎,十常侍重返朝堂,雖不高調,卻也引起了不小的動蕩。
何進等人有心反對,但十常侍此番內有太皇太后懿旨,外有西園軍兵權,再加上天子的默許,種種因素,導致了此事發生。
唯一可能會阻止此事的太后,此時態度卻是模稜兩可,一方是至親兄長,一方卻是自己的骨肉,兩者雖明面上君仁臣忠,但在權力糾葛方面,其勢不亞於水火。
因而,太后糾結之際,便放棄了插手此事的打算。
何進這才明白,十常侍重歸朝堂之事是他們無論如何也阻止不了的。
於是也沒有白費力氣,果斷放棄了對十常侍的抵制。
故而,十常侍重臨朝堂如水到渠成一般,並不算是大費周折。
當他們重回朝堂之後,劉辯採取了一系列行動,不動聲色地收回了部分權柄。
這部分權力並不會使得何進翻臉,卻也有效地提高了劉辯的實權。
利用權力,劉辯一碗水端平,以絕對的帝王心術,使得各方勢力的權柄接近平衡。
朝堂也隨之變得平靜下來。
但這番平靜之下,隱藏的卻是愈發壓制不住的衝突。
這衝突不僅來源於天子與大臣,世家與外戚,亦或是宦官與外戚,其中關係錯綜複雜,但總之,皆是因利而起。
何時一方求利之心更盛,便會引起更大的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