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章: 中興之臣
楚河這話說的就有些太片面了,可說的也確實是事實。只可惜不能楚河不願意再多說,便悄悄退下又不說話了。
「大漢如今已經搖搖欲墜,我們應當入仕為官,傾盡畢生所學拯救大漢,拯救萬民於水火!」荀彧站起身來拱手說道。
「文若姐此話差矣,陛下聽信內臣,我等就算入仕為官又當如何?你荀家官居高位,可曾勸說了陛下?大漢已入暮年,必將衰敗。」陳群站起身來不屑一顧的說道。
這番話一出,大多人都比較認同。聖上昏庸,即使有通天的手段,又如何施展?荀彧也是被駁的啞口無言。
楚河在一旁的聽著,卻是撇了撇嘴,似乎對陳群的話不認同,這一幕恰巧又被郭嘉看到。
「楚公子對陳群的話嗤之以鼻,是否有高論?」郭嘉詭笑著說道。
楚河心裡一緊,這郭嘉今天是盯上自己了?自己也沒招惹她啊,為何處處與自己不便?
「郭姐姐說笑了,在下只是覺得陳姐姐說的話太過激了。」楚河說道。
既然郭嘉把自己又推出來,那不如趁著今日,籠絡人心。在座的很多人,心裡還是心向大漢的。
「我大漢自漢高祖開始,至今已延傳四百多年,當初王莽亂權,企圖顛覆大漢,而我光武帝於危難中挺身而出,推倒王莽又重新建立起這大漢江山。」
「如今大漢又到此危難之際,陛下雖然昏庸無能,可膝下有皇子,大漢天下如今猶在,我想問陳姐姐,如今的大漢可曾有王莽時期更加混亂?」
「在那如此混亂的年代,我光武帝崛起於危難之中,更有雲台二十八將輔佐,才有了如今之大漢天下。」
「在下不才,雖愚笨頑劣,但也知自己為漢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怎敢輕易說出顛覆國家之言?」
楚河這話正氣浩然,擲地有聲,所有人都為之一震。荀彧更是雙眼散發出灼灼目光,不少人也頻頻點頭。
而陳群更是被說的羞愧難當,怨毒的看著楚河。戲志才被楚河的言論說的也沉默了,她本是寒門,對大漢早就失望透頂。不似荀彧那般,忠於朝廷。
可楚河的話,讓她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即使當今陛下萬般不是,可這天下依然為大漢天下。自己等人皆是大漢子民,楚河的一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著實說到了戲志才的心裡。
「楚公子高論,我等卻是受教了。」戲志才再次拱手說道。
而郭嘉確實驚詫的望著楚河,本以為楚河只是一個花瓶,有些許文采,可現在郭嘉卻知道,卻是自己眼拙了。
此人心胸寬廣,志向遠大。只是不知,他是否有野心。郭嘉也同樣出身寒門,他對皇權沒有絲毫的敬畏,對大漢也不熱衷。
郭嘉這種人,只需要伯樂。賞識她的人,讓她有施展才華的空間,管你是不是大漢,都無所謂。
這也是為何她,如此忠心於曹操的原因。曹操信任她,就是她郭嘉的伯樂。
「楚公子說的對啊,我等皆為漢人,應當為大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徐庶也在一旁呢喃道。
楚河心裡不由的鬆了一口氣,跟這些能人在一起辯論實在是壓力太大。
而楚河這時再次看向諸葛亮,卻看到諸葛亮也在看自己,四目相對。楚河第一次看到諸葛亮動容了,雖然臉上還是沒有變化,但眼神是騙不了人的。
「郭姐姐,那位坐在角落裡的小妹妹是誰?為何一言不發?而且面無表情,如木人一般?」楚河小聲的問向郭嘉。
郭嘉順著楚河的眼神望去,撇了撇嘴說道:「她呀,她是我們這裡最小的師妹,複姓諸葛,名亮。不過沉默寡言,不喜人多。」
楚河點點頭,深深的忘了一眼諸葛亮。歷史上對諸葛亮這個人褒貶不一,有人說她是忠臣,為了劉備的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人說她是權臣,把持朝政,排除異己。
可楚河卻不這般認為,他心裡的諸葛亮,是如荀彧一般的王佐之才,本是十分擅長內政的,卻被劉嬋逼的既能出謀劃策,又能安邦定國,還能領兵作戰。
潛力都是被逼出來的,劉備還在世的時候諸葛亮還好,現有龐統,後有法正,他管好內政,調度好糧草便可以。
可劉備死後,許多事都落在了她的頭上。且不說她到底是不是權臣,就說那時蜀漢的爛攤子,有幾人能夠接下?
陸遜夷陵一把大火,燒了劉備七十萬大軍,燒的蜀漢元氣大傷,在那般兇險時分,諸葛亮臨危受命,託孤重臣,除了他又有幾人能夠扛起蜀漢這面大旗?
所以對於楚河來說,諸葛亮不愧那句卧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
要說劉備為啥兩個都得了,最後也沒奪得天下?人家水鏡先生說了,得一!得一才可安天下。
辯論結束后,王詡等人也走出內堂。所有學生作揖三拜,荀爽面帶笑容的看著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日後需得靠他們嘍。」荀爽感嘆道。
這些學生資質不淺,有幾人更是智慧卓著。
「咱們人雖老了,可心卻不老!」王詡笑著說道。
這幾個月的了解,楚河倒是知道王詡的性格就是一個老小孩兒。跟著王詡離開,戲志才為他們二人在書院安排了宿舍,便住了下來。
「徒兒,感覺如何?」王詡問道。
「書香濃郁,師姐們皆是大才,尤其大師姐戲忠,郭嘉,荀彧,徐庶幾人。」楚河說道。
王詡點點頭,這幾人她也知道,尤其是那位郭嘉,智謀超群,心思縝密。
「你可知,為師為何帶你來到此處?」
先前楚河確實不知道,也沒想過這個問題。但是今天卻是明白過來。
「師父帶我來這裡,乃是為了造勢?」楚河試探的回答道。
王詡露出欣慰的笑容說道:「孺子可教,今日過後,這天下人便會知你楚河之名。」
王詡眺望遠方,似乎在想些什麼。楚河為王詡披上大氅,跟隨王詡一同站在窗戶前。